《三国演义》读后感
此篇文章《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在我国文学的天空中,有四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就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也是其中的一颗。这个暑假我就把这一颗星,“重游”了一遍。而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一篇了。
这一篇讲了在十八路英雄讨伐董卓的时候,势不可挡的先锋——孙坚,在攻打汜水关时被董卓大将华雄击败,之后,又先后斩杀了俞涉和潘凤两名大将,此时军中缺少良将,无人再去迎战,袁绍叹道:“要是颜良和文丑在就好了,那里还怕他小小华雄?”话音刚落,关羽从军中走出,说到:“小将愿去砍下华雄的脑袋!”此时关羽的官职只不过是小小的马弓手,袁绍认为关羽的官职太低,便生气地喝道:“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敌军笑话?”关羽大声说:“小将若杀不了华雄的脑袋,就请砍掉我的脑袋!”曹操看到关羽如此英勇,便为他辩解道:“华雄又不是我军将士,他怎么会知道此人是一名马弓手呢?”袁绍一听,无言可对,只好默许了。曹操又为关羽端上一杯热酒,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斩杀了华雄再喝吧。”说罢便提起大刀,上马前去与华雄决斗。关羽自幼习武,武艺高强,没一会就把华雄斩于马下,他提着华雄的头颅回到军中,把华雄的'头往地下一扔,举起酒杯把酒一饮而尽,此时酒还是温热的。军中上下无不惊叹。
这篇故事让我感到了关羽的神勇,我也要像他一样,是永往直前不是像个匹夫往前冲。从此我的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都因为我的勇往直前给攻破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关羽温酒斩华雄,故事的大概意思是: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十八路诸侯共讨逆贼董卓。董卓手下大将华雄,力斩各路诸侯多员大将,致使盟主袁绍派将迎敌时,却无人敢应。这时,关羽站了出来,要求迎敌。但因为仅仅是一名马弓手,遭到袁绍的拒绝,关羽立下军令状前去迎敌。临行前,曹操敬他一杯酒,他说:“暂且斟下,某去便来。”结果,在杯中的酒还没有凉的时候,关羽已经提着华雄的人头掷于地上。所以,给后人留下了“温酒斩华雄”的千古奇谈。
这篇文章,关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英勇善战,武功高强。可是,地位很低。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不能够以地位、相貌来衡量一个人的本事和价值。文中的'关羽就是因为地位低微,不被人重视,可是,却凭着自我的胆识与武功证明了自我,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他。再有,我们所熟知的孔子,他有一个学生叫子羽,因长相不好,孔子嫌弃他。可是他胸有大智,桃李满天下。孔子明白后,后悔不已,说:“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经过关羽温酒斩华雄,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不能用地位和相貌去对待人,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优点,我们应当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个人。
关羽温酒斩华雄的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体现出了关羽的勇猛和胆识。其实也让我们学习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三国的气概与智谋便也一展无余。久久在胸中激荡。
《三国演义》既有鼓角争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却也不乏情谊深长的`爱情。然而统一天下便也是所谓英雄的壮士豪情,也因此费尽心机。
时间倒转回三国时代,曹操以伐董卓、扶汉室为名,纠合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曹操也具有了克敌制胜的各种条件:联军人多势众,兵精将勇;袁绍等人高举忠义旗号,以顺讨逆;众诸侯都做了充分的战备工作。然而结果,事与愿违。各诸侯不能取胜,因为他们虽然结盟,却各自心怀鬼胎,相互争功。先是鲍信不遵令,最后袁术断孙坚的草粮。而且他们彼此只看重声名权利,却不看其才能,互相戒备,以致失败。
而现在的社会,人际关系冷淡,只是因为利益才互相了解交往。往往一团和气的背后却是明争暗斗,过分的自私。二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当年曹操集结诸侯因私心不可速取华雄,那么团队结盟究竟有何意义?团队是让人们团结一致,共为一个目标而奋斗的,人心齐,泰山移。既然成为一个团队,那么信任、真诚才最重要。虽然现在竞争激烈,但我也希望看到人与人之间多一点点的相信,少一点冷漠。结局一样残酷,但彼此炽热而真诚的心却在一起碰撞过……这也许正是现在的人们所需要的,也是所追求的美好……
品味三国历史,用历史的眼光看今朝。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三国演义》大家听了这个名字,一定就知道这是讲述古代三国战争时期的故事吧,那今天我就来带大家来认识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首先来讲讲里边的人物吧,里边的人物分为三派,第一派为蜀国,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第二派为魏国,有曹操,夏侯淳司马懿等人。第三派为吴国,有孙权,周瑜,鲁肃等人。蜀国的刘备仁厚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诸葛亮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张飞勇猛善战,鲁莽暴躁。关羽万人之敌,忠意双全,刚愎自用。曹操生性多疑,雄才大略。孙权有志有谋,知人善用,能屈能伸。周瑜足智多谋气量狭小,心胸狭窄。鲁肃憨厚老实,十分忠心。
其中我最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字孔明 ,号卧龙。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我就举例说明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比如草船借箭。里边的内容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想除掉诸葛亮,于是他故意刁难诸葛亮,要他在10日之内造10万只箭,诸葛亮却说只用三天。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料定过几天有大雾。所以才答应了下来。第3天夜里,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满草人,向曹操军营射。箭曹操生性多疑,不清楚敌人的虚实,叫将士们疯狂放箭,箭射满了草船。诸葛亮满载而归!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刻,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给我留下了印象,众志成城的关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都要学习三国里边的人物精神。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想要我给你推荐一本书,那么我会告诉你:《三国演义》。我向你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中那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这种团结讲义气精神打动了我。现在,我给大家说说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其中一章吧:
我最喜欢的那章是《草船借箭》,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有一次,周瑜故意向诸葛亮提出要在十天之内赶制十万支箭,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计谋,就说:“曹军很快就到,十天必定会误了大事,我只要三天时间即可完成。”于是和周瑜立下“生死军令状”。半夜,周瑜把诸葛亮用来造箭的竹子和木头全部都烧光了。他认为,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日内造完十万支箭,到时必死无疑。没想到在第三天,大雾蒙蒙的时候,借着曹操的多疑心,诸葛亮派人开出十条边上有二十多个稻草人的船,曹军以为敌方进攻,于是万箭齐发,箭全部插在稻草人上。等约有五六万支箭后调转船头。让箭射在稻草人的另一边。就这样,一下子收集了十万支箭。等曹军到的时候,插满箭的船早就满载而归。
开始大战时候,周瑜想乘机刺杀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早已开着船找了个借口逃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这种既机智为自己摆脱困难又顾全大局的优点。这本书里,每一张都非常精彩,无论是刘、关、张还是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都非常引人入胜。你又看过什么好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