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妻妾成群》有感

2025/07/12读后感

此篇文章读《妻妾成群》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妻妾成群》有感 篇1

大家都说苏童是先锋小说家。但是读罢《妻妾成群》并没有感受到先锋的味道,在我看来这非常好理解,一个先锋的小说家未必总是写先锋的小说。《妻妾成群》曾被改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是张艺谋,而女主角则由巩俐饰演。很可惜,此电影由于描述了过多的男女关系,当年母亲严禁我观看,然而至今再也没有机会可看到大红灯笼是如何高挂的。

《妻妾成群》讲的是同侍一夫的四个女人,她们明争暗斗、争风吃醋,而这四个女人当中又以名叫颂莲的四太太为小说的中心人物。可以说整个故事都围绕她展开,从她一开始进入陈家受宠到最后失宠疯掉,也就是说颂莲此人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线索。另一条暗线是陈家那口神秘的井,它与各位太太的命运大有相关,它是情节发展的重要部分。

读这篇小说有一个感觉自始至终伴随着我,那就是《妻妾成群》有那么一点红楼梦的味道,尽管我只是在多年前读过《红楼梦》的开头。两者相似的地方有:它们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复杂的封建家庭,而且所讲的两个家庭在小说中都不约而同地走向衰落,而《妻妾成群》中陈家的衰败更直接体现为老爷陈佐千能力的下降,作为下一代代表的陈家大少更是会害怕女人(不知这是小说捉弄人还是命运捉弄人);在小说中,都出现了一种开始走与祖辈不同道路的后来人,不过也有小小的不同,就是贾宝玉在红楼梦中被认为是于国于家无用的败家子,而陈家大少爷则是陈家经济的顶梁柱——只是以他一人之力已无法扭转陈家的颓势;无论是《红楼梦》还是《妻妾成群》,故事的发展都始终伴随着不少的男女情感纠葛,可以说没有这些纠葛就没有这两部小说。

《妻妾成群》虽然跟《红楼梦》有些相似之处,但所要表达的却是另一个思想主题——旧中国妇女的命运。小说讲述了三类女人的命运:一种是得到了男人的宠爱,而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长久的;一种是因背叛男人而被杀害的,这种女人大概是前一种女人命运的延续——女人终有一天失去了这个男人的宠爱,但是有的女人会不甘寂寞,所以她终有一天背叛了原来的男人,终有一天又为背叛付出了代价;最后一种则变成了疯子,这种女人失去了宠爱,又缺乏勇气背叛男人,结果发现前途无望,于是疯掉了。无论是哪一类女人,命运都不掌握在她们自己手中,她们所作的争取最多也只是为男人的宠爱而互相争斗——而这又恰恰是束缚她们的枷锁。对于当时那些女人,被男人宠爱是她们生存的基本保证。这些女人没有好坏之分,她们都不过是为了生存下去而已。不过令人悲哀的是,她们要争取生存权利就需要不一般的手段,就难免损害到另一个女人的生存权利,于是她们的争风吃醋就像战争一样,充满了血腥。另外,传统道德对男女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男人可以妻妾成群,而女人要是偷汉子就逃不掉小说中三太太一样的下场——被扔到井里活活淹死。

在故事的结尾,三太太由于偷汉子而被陈家家奴抛入井中,本来要跳井的颂莲则变得痴痴呆呆、疯疯癫癫,而陈佐千虽然功能已有下降趋势却依然很快又纳了年轻的五太太。结尾告诉我们故事并未结束,还有人在继续扮演颂莲的角色。女人的争风吃醋还将继续下去。

读《妻妾成群》有感 篇2

如果颂莲的悲剧都是时代的错,这样对其他努力活着的人来说并不公平。

以前看的时候是拿颂莲的时代来对比我们的时代,确实这样她们很可怜,可是颂莲和同时代的雁儿、陈妈比呢?

她是做四太太的,有丫鬟雁儿伺候,比起颂莲觉得日子难过,那雁儿,宋妈她们又算什么?

原文有段:颂莲捂嘴一笑,她说,宋妈要是说的真心话,那这世上当真就有奴才命了。宋妈说,那还有假?人一生下来就有富贵命奴才命,你不信也得信呀,你看我天天伺候你,有一天即使天塌下来地陷下去,只要我们活着,就是我伺候你,不会是你伺候我的。

宋妈伺候别人一辈子,起早贪黑的洗衣做饭,整日里让人使唤来使唤去的,难道日子过的比颂莲还舒服吗?

颂莲一边享受着做四太太的日子,十指不沾阳春水,整日里伤春悲秋,一边又觉得无聊痛苦,可是同样的时代下,伺候她的宋妈、雁儿她们岂不是更痛苦。

读《妻妾成群》有感 篇3

苏童的《妻妾成群》篇幅不长,可是他凭借着简洁明了而意蕴深长的语言,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日渐没落的大户为例,描述深深庭院之中的情欲、争宠、压轧、堕落,揭露了当时传统文化腐蚀人的身心,可是人们却无法逃离的残酷现实。

故事主要以颂莲在陈府的所见所闻为主展开叙述,书中所提及的人物都与颂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作者通篇以第三人称定位进行写作,以“旁观者清”的姿态见证这一封建大家庭里每一个人的命运从兴盛到平淡再到衰落,第三人称的定位使文章的客观性增强,把一个时代特征原封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苏童的文章注重细节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简洁明了却意蕴深层。

19岁的颂莲,一名大学生,由于家道中落,为了生活,不得不嫁给年过半百的陈佐千做四姨太太。颂莲刚进门,就享受到奢华的待遇,捶脚、有专属丫鬟等。享受惯了虚荣、奢侈,颂莲便离不开,于是不择手段去争取去留住原有的一切,最终事与愿违。故事的结尾,主要人物,死的死,疯的疯,一个悲剧的结束却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雁儿算是颂莲嫁入陈家第一个接触的人。在刚开始,对于没有造成威胁的雁儿,颂莲大可不必在意。可是颂莲刚踏进陈家大门,她不甘心,却又迫不得已接受残酷的现实,所以她讨厌陈家的一切,偏偏在这时候雁儿却嫌弃她,一句“我是谁,你以后会知道的”说明了她此后便记下了一帐。雁儿与颂莲结怨,却不得不做她的丫鬟,这又是一个天意弄人。不料,这雁儿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她得知颂莲是四太太后,认为颂莲抢了自己的位置,便变本加厉,与老爷暧昧、勾结二太太等等,使颂莲更加讨厌她,便开始刁难她,最后间接把她逼死。颂莲觉得自己这样子做,无异于卓云的所作所为,后来又由于无意,间接把梅姗害死,良心的谴责和命运的沦陷双重打击下,最后精神失常了。

说到陈家的两个男人,陈佐千和陈飞浦,苏童笔下的他们,一个好女色,一个怕女人,陈佐千为家里的所有人都制造了牢笼,家里的四位太太包括丫鬟都交缠在网中,陈飞浦却一直在逃避,想逃离这个家。在颂莲看来,这两个男人一个是把她推向深渊的男人,在他的面前,她不得不低头,满足他变态的性欲望。她是多么地讨厌这个男人,却又不得不从他身上获取更多,满足他的要求为求在这个家争一席之地。另一个男人却不同,他单纯、温柔体贴,这是她想获得的。在这个深渊里,遇上了这种安慰,对她来说本该是获救,可是他却是仇人的儿子,各种仇恨和伦理使得她不得违背自己的意愿,不断地对飞浦冷淡。

最后重点在于陈家的其它三位太太。年老色衰的大太太,表面潜心礼佛,心却依然在争宠的漩涡中,表现得与世无争,实际是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境下,保住大太太的地位才占据优势,于是她便不加入纷争中,其实是坐收渔翁之利。二太太卓云,佛口蛇心,刚开始故意与颂莲交好,怎料口蜜腹剑,要不是在逼供下,雁儿供出了二太太,颂莲还蒙在鼓里,虽然知道真相,却又得表面与她友好,这就是大家族里面的暗斗,心口不一,往往就是这些暗斗,令人招架不住,使得这本来就高深莫测的大院增添几分诡异的色彩,与卓云的这段“交手”最能体现那个高门大院中的尔虞我诈。三太太梅珊恃宠生娇,对陈佐千若即若离,喜欢把一切都掌控在股掌之中的陈佐千当然不满意,可是偏偏又被梅姗的才色所吸引,这也是刚开始颂莲对梅姗不满的原因;可是日子长了,颂莲发现自己与梅姗是同一类的人,寂寞,但不甘寂寞,努力想追求自己,她找到了寂寞的代替品,可是她忘记了,没有永远的朋友,即使颂莲不是故意的,但还是把她出卖了,梅姗的死是自己悲剧的结束,却是颂莲悲剧的延续,和五太太悲剧的开始。

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除了是封建伦理道德对人的压迫外,还表现在欲望无穷无尽,扭曲的人性传递在每一个角色身上,毁灭与被毁灭频频上演。具体体现在陈府的四位太太身上,同是封建“三妻四妾”传统思想的牺牲品,他们不但没有觉醒,反而不断地斗争、排斥,最终都落入了争斗的漩涡里,造成了一出出悲剧。

读《妻妾成群》有感 篇4

确实那个时代对女人不公平,可是那时候人人不都是怎么过的么,颂莲是享受着时代的好的一面,却不愿意接受不好的一面。

书开头时继母问她嫁人还是做工,她选择嫁人,又问嫁穷人还是富人,颂莲说富人。

这些选择可以说明颂莲是希望靠嫁人来改变生活的人,她不愿意过苦日子。

她也知道嫁富人的条件就是做妾,这是颂莲自己选的生活,和现在的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给富人做外室其实是一样的。

可是做了有钱人家的妾,有人伺候衣食无忧,她又和陈佐千耍脾气,怪他有一堆老婆,怪他年纪大了,怪他不能只陪着自己。

这难道不是自己选的吗?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当时明知道要嫁有钱人就只能做妾,也见了陈佐千知道他快50了。

人不能只想要好东西,却不想付出代价的,命运给你的礼物,背后早就标好了价格,不想付出代价是会受到反噬的。

读《妻妾成群》有感 篇5

当我还在考虑一个华美开篇的时候,结局却早已悄悄上演。由恬静到喧闹再到死寂,看多了这种悲凉——个人的,家族的,国家的。这个无情的轮回,终结了太多,依旧猜不透:生命到底有多脆弱,走不出高高的围墙;生命到底有多坚强,足以经历数不尽的沧桑。

颂莲的出场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原以为一个女大学生是羸弱纤巧的,在她洗脸时我想到了种种未来,唯独没有想到她是强悍的,精灵的。从被抬进院子的那刻,她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准备好在这个拥挤的环境里争夺一丝自由的空气。梧桐深院锁住了她的韶华,她的骄傲,她的灵魂;四季的更迭凋落了她的容颜,她的温贤,她的生命。她被绳索紧紧抓牢,无意中走入一个再也走不出的圈牢。

一口古井悠悠地透着杀气,它与一个女人的命运戏剧性地联系在一起。爱情没有土壤,背叛的人只能消失。这似乎是一种魔力,不知不觉地将人带入迷途。可曾知道,不被提起的隐秘后面是不曾被忘记的真相,那才是人的本性。真实的并没有任何掺杂,像是刚刚落到地上的薄薄的一层雪花。

男人的拥有其实最是虚无,掠夺来的半生不熟的爱情在渐渐的冷落里溃不成军,用一辈子打拼的天下伴着衰老的身体终于熬不过岁月,看似光鲜的表面读不出背后里那些琐琐碎碎途惹得人心力交瘁。拥有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和不曾拥有其实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可怕的占有。

可怜的女子终其一生也未能走出无情的诅咒。痴了,疯了,嗔了,其实真正清醒着,人生得意须尽欢,何必区区仆仆。绵里藏针,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根针刺痛这么多人,背后的笑容写满了得意。困顿着,迷茫着,明争暗斗里也没有了方向。也许命运本该如此,若不是这番模样又能怎样?

人的眼睛能看到多少,人的耳朵能听到多少,人的鼻子能闻到多少,没有人给出答案。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人又相信了多少,也没有人回答。紫藤萝迎风招摇的时刻,古井已经开始发出微微的叹息。深谙于此的人冷冷地笑着,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在雪地里深情款款地唱着。不解的风情在一团迷雾中渐行渐远,滑向早早在一方等候的深渊。

心动的时刻犹如初次相见,被娇惯的心在放肆地欢笑,美丽的牡丹映衬着妖冶。到最后心死的时候,不见了翩翩少年,凄凉的箫声在夜里悱恻,空荡荡的院子遗失了昨日的笙歌。终于明白匆匆的岁月从来不会给人喘息的机会,踏入的沼泽只会越陷越深。

美丽的女子在封建社会里找到自己的尊严,在深宅大院里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天方夜谭吗?命运的玩笑留不下一丝破绽,只在夜深人静不经意地打一个盹,残酷的现实不会因此而改变。

没有眼泪的地方,只懂得哭泣的人根本无法在这里生存。强势地抓住任何一棵稻草,对方或啼或笑都是假意。真正本心的东西无需伪装,自然地流露看似猖狂,却最是耐人寻味。唱一出戏,戏里的故事你自己听,自己品,也许不只为你,更为自己。

还是回到最初的美好,清秀的面庞透着单纯的高傲,简单的刘海遮住了眉毛,素衣包裹的身姿是唯美的曼妙,阳光下那一个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