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父子读后感

2025/07/13心得

此篇文章父子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父子读后感 篇1

女生宿舍起先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被窝半遮面”,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爸爸把最美的食物用手机拍下来,拍完我和爸爸妈妈就走了。在我家有一本厚厚的集邮册,在所有邮票当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张龙形邮票,因为我十分崇拜它,也因为我就是一条龙?再摸摸,毛茸茸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主人公阿曼达和同学正在教室里上课,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因此没被砸着。在黑暗中,阿曼达勇敢地安慰同学不用怕,爸爸肯定会来救自己和大家。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是阿曼达父亲的行为,他冒着危险,不顾劝阻,抱着坚定的信念,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从瓦砾堆底下救出了儿子与他的同学。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父亲:在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父亲让我每天坚持阅读。一向对我宠爱有加的父亲,在这件事情上却非常认真,对我要求很严格,我受到过几次他严厉的`批评。我却不理解他的用心,要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么满腹牢骚。上了二年级,父亲又让我坚持写日记,我虽然去做了,但是并不明白这么做有什么好处。从三年级开始,我养成了阅读和写日记的好习惯,并且逐渐地发表了一些文章。这时候,我体会到了阅读和写作的乐趣。在我享受收获的喜悦时,我深深地懂得了,父亲对我的严格要求,是他对我的一种爱!

我们生活幸福,快乐成长,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爱中长大。当我们认为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时,我们会感到父母之爱是那么宽广;当我们认为父母的爱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时,我们会感到父母之爱是那么深沉。我的父亲是多么伟大,天下所有的父亲又是多么伟大!

我们的父母也是一样的伟大,只是都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上面,而我们却从未关注生活的细节。所以发现爱,感恩爱。

父子读后感 篇2

上个月吧,偶尔百度孙睿,看到这哥们又出新书了,叫《路上父子》。从二十岁到现在,都在关注孙睿的书,5年了,没落下一本。前前后后跑了N趟新华文轩书城,得到的结果都是没货,每一次都是怀着希望进去,抱着失望出来。

终于忍不住,周一在京东商城网购了一本,让直接寄公司,盘算着昨天晚些时候就应该到了,今儿一早去公司邮件箱一看,果真到了。

迫不及待拆开包装,书的尺寸厚薄就跟90年代早期的小学语文课本一样,连封皮都那么像,翻开大概瞄了几眼,排版是我喜欢的风格,不错。

每次看完睿哥的书总是喜欢发发牢骚,其实这也是某种程度上对作者的认可,证明该书确实激起了读者的共鸣。以前也喜欢韩寒写的东西,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感觉这哥们写的东西越来越看不懂了。所谓的.看不懂包含了好几层意思:

一、愤青是青春时代特有的产物,但是一个男人三十而立了还在愤青,那真不如去亲粪了。

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是亲民的,大众化的,典型的表现就是简单易懂,很多看过韩寒近几年作品的人都给出三个字的精辟评价:看不懂。

三、江郎才尽了么?没事把博客里的文章摘录整理集结成册就是一本书,好比一锅大锅菜,啥都有,充其量填肚子,但是绝对算不上美食。

四、最关键的,感受不到作者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成长以及成熟过程。

孙睿的书看了这么多,感触最深也是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通过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一个男人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的认识。实际上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他对自我的一次深刻剖析,而通过这一次又一次如剥洋葱一般的自我解剖,展现了人生活在这世上最基本最朴素的那些东西。

父子读后感 篇3

从前,常听人说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一部优秀感人至深的作品,若我没有亲自品读过,自然也不敢妄加评论了。如今我通读了全文,心中颇有另一番感慨,同时也伴随着淡淡的欣慰。文中父子骨肉之情,如兄弟手足之情,又如同学同窗之情……这种种的一切,无时

不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是的,也许他们才是一对真正的父子,他们的感情也因为他们默契的合作、无言的支持而成为慈父如兄。

读完文章后,我掩目深思:我们父女之间的感情像他们那样深吗?

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为人正直,性格倔强。

在我上小学的'期间,当我没有完成作业而被留在学校时,父亲永远不会像其他小朋友的家长那样为我送饭;每次期末考试结束,父亲也不过问我的试卷是否满分。因此,我的成绩单只能躲在口袋里默默地哭泣。

可是……

在六年级临近期末考试的那段日子里,天气酷热难熬。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父爱的温暖。父亲为了买一本我要的参考资料,他跑遍全镇的书店;为了给我加餐补足营养,他会想方设法让我多吃点肉和水果;为了夜晚能让我安心复习功课,他宁愿不顾疲劳而为我驱赶蚊虫……多好的父亲啊!这样的父亲又有什么可说的呢?我深深地沉浸在温暖的父爱之中。

也许天下父母都是这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父亲对我的关照们是无微不至的。无私的“待遇”,一个父爱去价的“待遇”啊!

如今,许多往事已变黄褪色了,而父亲的情和爱永远镌刻在我灵魂深处!

多年父子成兄弟为千万个学生喊出了心声,为千万个家长听到了孩子的心声,这是它至今仍然是各地读者最喜爱阅读的小说之一的主要原因。

父子读后感 篇4

这本书中不仅仅是一百多封普普通通的家书,更是家书中父母亲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真诚交流,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亲情——《傅雷家书》。

本书写了傅聪重1954年出国留学之后。直到1966年父母双亡家中来往的百来通家书,其中有傅聪的父亲在他波兰留学时期传达的正确处事的态度,并鼓励服从努力学习,与她在移居英国时关心傅聪的事业,为儿子排解苦闷和傅聪成家立业时,父母协助傅聪进步关心对子孙的教育。

在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信中,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才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比如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的问题,他在信中都会提及并提出合理的.见解。

在这本书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最深,并且也让我有所启发“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这是傅雷对儿子思想上的开导,但这也是对我对更多人的。

除此之外,在读这本书时,人们的道德,思想也会随着这对父子的对话,从而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尚情感,更是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其作用也是非常深远的。

父子读后感 篇5

“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父母给予我们的就是最昂贵、最真实的爱。读了《地震中的父子》这篇课文,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课文里父亲爱子和执着的精神,再次把我深深地打动了!

《地震中的父子》主要写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立马冲向他儿子的学校,他与儿子许过诺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就这样,当别的父母已经绝望时,而这位父亲却不停地挖: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眼里布满了血丝。终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这位男人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但他有着坚定的`意念,有着与儿子的一个承诺,所以他肯定是个了不起的父亲。当所有孩子的父母看到这片废墟都转身伤心的离开了。这位父亲却坚信——儿子在等着他!

有首歌问大家肯定都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觉得有爸的孩子也是宝,他会给你力量、勇气,有时会批评两句,但他一直深爱着你!我也是一块宝,因为我不仅有个妈妈,还有个爱我的爸爸。

记得有一年冬天,粗大的雨点打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爸爸撑开他手上握着的那把小伞,遮在我的头上,好像一个小屋檐,把我裹的严严实实的。可当我转过头去,爸爸全身已经湿透了,衣服紧贴在身。隐隐约约看见了他挺直的脊辆……他没有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创造什么奇迹,但他用行动告诉我,他是爱我的。爸爸一般不会说太多的甜言蜜语,但他的一言一行都好像在说:“不论发生什摸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子读后感 篇6

今日两小时读书志,依然是《见字如面》。

图为郑国强和郑艺的两封家书。使我联想起昨晚临睡前刷的一部纪录片,名为《出路》。

引用其前言: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面前,孩子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学区房,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郑氏父子的形象又使我想起上个月大巴上遇到的一位中年奇葩父亲。

由于二代身份证丢失只能拿户口本买票,在接受安检时工作人员盘问自己及妻儿生日,他竟然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招来满车哄笑。

“我长年在外光忙着挣钱 哪记得住这么多”

多么典型的'一位长年缺席的父亲。

在武志红老师对中国式家庭观点的阐述中,中国的父亲,常见这两种:在家,但无力;有力量,但无人性,也缺席。看电影《喜福会》,其中就两种男人:软弱的好男人和有欲望的混蛋。

显然郑国强不偏不倚是位有力量的好父亲,且还是一股清流。

他在接收到儿子向自己发出的请求信号时选择了看见,看见是最好的治疗。

他对儿子自由式的放养促进了郑艺自我核心的诞生,滋养了郑艺的实体自恋。

所以才有郑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眼神里都透着自信骄傲与深情。

而郑艺对于父亲深情的回复,也是一种看见。

他们既是父子,又互为朋友,两种亲密关系的完美结合。

这种关系在中国式家庭中是少见的,所以说到底,那些被戳中了心的萝莉,大概多多少少都有些爱而不得的情感包含在内吧。

几个月前在得到上课,讲的也是马太效应。课后老师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请思考父母为了你的成长,提供的最有效的资源是什么?

我想了很久,最开始我给出的回答是书。

几个月后的今天突然才意识到自己的不严谨。

准确说,是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