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后感1000字
此篇文章孔子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孔子读后感1000字 篇1
《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在去年暑假匆匆读过一次,到了寒假,我又拿出这本书认真读了。读后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为师之道又有了新的认识。孔子——这位万世师表,虽然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经成为中国教师精神的象征。
首先让我们感知孔子的“教学之恋”。教学就是孔子的“恋人”,而且孔子痴恋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不仅如此,孔子之于教书,似乎从未说过“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孔子心中,教学,远比让人中意的绝代佳人,更容易把握在心。对孔子来说,相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活,无论有多麻烦,有多变化无常,都像当初一般美好,无论何时想起它,孔子均会不禁感叹“不亦乐乎”!光着一点,孔子便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学习。真正需要怀疑的倒是,眼下众多广大教书人面前担任榜样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有心像孔子那样痴心教学,并真正体会到了“孔子式的爱情”所包含的那种因为痴恋教书而带来的极致情感——死心塌地、痛快淋漓与无怨无悔?
其次让我们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没有写过专门探讨教学的“论文”,但许多后人相信他有非常好的“教学理论”。钱穆先生曾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其实孔子还是第一位体验教学之恋的教师,因为所谓“职业”乃是“事业”,是可以视之为生命,将生命寄托于它。我由此觉得,教师可能面对的命运有许多,但从孔子的经历来看,教师的终极命运乃是:倘若我们有幸能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饱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在教师可能得到的各种生活中,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无疑是境界最高,最让人幸福的命运,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教师的终极命运。也许我们无法像孔子那样幸运,但即使是“心向往之”,也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精神快乐。
最后让我们耕耘自己的《论语》园地。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在《论语》中,孔子是优点与不足、高兴与悲伤、成功与失败皆能尽情释放的“坦荡君子”,学生在其眼中自然不是清一色的“答题机器”。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为基础。作为一线中的普通教师,孔子实在令我们仰视,但既然两千多年前孔子已为我们做出榜样,我们定当明白自己的使命,应着力开垦出属于自己的《论语》园地。
《跟着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周勇以质朴简约的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而意味深长地孔门教育场景、故事、细节,追寻着那份令人沉醉的“教学之恋”——在我看来,这种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正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最动人之处。
孔子读后感1000字 篇2
看完《孔子》,感触颇多。儒家先贤孔子,一开始在鲁国为官,这也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与鲁国政坛更善于权谋的季孙斯等权势相比,孔子这个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天真了点儿,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也是吃力不讨好,只好背井离乡在春秋列国之间流浪了14年,当时孔子还不是后世那样的国际巨星级的圣人大腕,衣食尚不得周全,所以流浪过程肯定狼狈不堪。但是过着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孔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宣传自己的理念,希望社会能够恢复秩序(周礼),人们能够各自安守本分,社会物质比较丰富,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讲究同情心互相爱护(仁爱),也即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可以说像孔子这种知识分子并不少见,他们都想入世为官,身居要职,他们想为民请愿,为国出力,但他们几乎都是政治文盲。他们秉天而行的性格,只能让他们在政治纷争中步履维艰,进退维谷,他们不懂得左右逢源,于是处处碰壁。在后世的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诸如屈原的上下求索,李白的自信人生,苏轼的豪迈奔放,孔明的死而后已,都是这种思想的最好表现。它包含了孔子和隐士们的积极人生观,告诉我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仅是一种心态,而且更是一种智慧,命运与机会常常青睐于那些积极乐观向上的人。同时它又摒弃了那种自暴自弃和不知道“退一步则海阔天空”的人的思想。其实这种思想才应该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拥有这种思想的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同时又不忘了明哲保身。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远离朝野,退隐山林,仍然心系着天下黎民。
现在让我们把问题拉回现实,时代在变迁,古代的知识分子先进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在我们现代社会可能不管用。那么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呢?是像周恩来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这个目标很可贵,但是太大了。让我们说点更实际的吧,我们现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毕业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但是我们现在的学习就仅仅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吗?这听起来会很悲哀,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大学的课程为什么还要那么多,我们直接学我们的专业课不就行了嘛。不是的,看一下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在学马克思,在学近代史,在学很多方面知识的原因。一门优秀的课程,不止是在让我们学知识,更是在塑造我们的人格;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我们不能再拘泥书本,而是要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才会不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我们读书,是要读出一种气质,塑造适于自己的性格!是要读出一种气度,打造忠于自己的人气!是要读出一种气概,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孔子读后感1000字 篇3
今天,我读完了吴祚来的《孔子学堂》,里面的名句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你;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坚不可摧。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在《孔子学堂》这本书里,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孔子言行的原文与翻译,它给我们呈现出孔子上课时的情景,让我们更了解到孔子是一个讲理、礼让、谦虚的人。
只有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亲自时间获得的认识是正确的,学习获得的认识不一定都正确。我们要拥有辩证的思想,拥有辩证的思想,让我们更能认识到本质。《孔子学堂》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也给我们带来生存的知识。
《孔子学堂》真是本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的好书。置身其中时,孔子的形象仿佛被复活了,你会看到一个可爱的老师,他和自己的学生们不断地讨论问题,他的学生们不用考试、不用做作业、不惩罚学生,还有大量的时间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只是让学生们面更广,学到更多知识,通过对话来讨论问题。我怀着愉悦的心情,轻轻地合上了这本书。好想也来这么一趟别样的求学之旅!
孔子从不写书,而他和他的弟子讨论的话题都是常见的,也是从古书上总结的。可他们却可以“温故而知新”,从旧的知识中找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时一个话题可以聊上几节课,孔子老师也会有时被同学们问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却不会为学生的问题而恼怒。
成语各抒己见: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唐·李翱《李文权文集·陵庙日时朔祭议》:“先儒穿凿,各伸己见,皆托古圣贤之名以信其语,故其所记各不同也。”又如:据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见,出个式子,岂不新鲜些?——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
成语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如:《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如:哎,那骂得可真也是不亦乐乎。——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孔子读后感1000字 篇4
《孔子如来》讲,鲁国有一个大夫叫季孙行父,死后被谥为“文”,人称季文子,此人非常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很敬佩他。孔子听到这件事后,含蓄的批评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很多人以为,三思而后行是孔子说的,是孔子提倡的。其实,恰恰相反,是孔子反对的,孔子说的是:“三思而不行。”
为什么说三思而不行,因为三思而后行,是根据利害而行动,而不是根据是非而行动。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告诉君子有义在,他就会去做;告诉小人有利,在他才会做。孔子也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但是很多人却选择三思而后行,任何一个人,祸福利害计较太深,总不能见义勇为。所以,孔子说,再思,可矣。想的太多,人便退缩,长期以往,人便委琐。人一委琐,便不可观。李贽说:“最初一念之本心。”就是说,最初一念的判断,往往是价值判断,是善恶美丑判断。钱穆说:“是有贵于刚决,多思转私。”意思是,做事贵于果断刚决,想的太多了就变成自己的打算了。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反对三思而后行,因为三思之后,正义往往不行,行的,往往是私利。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事,三思而后行,导致不能见义勇为,如: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行窃,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制止。但是第二第三反应呢?可能是,我制止他,我会不会受到伤害?我还是不管了吧?等,这样的想法,但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见到比较多的是:你走在马路上,见到地上有垃圾,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哦,这有一块垃圾,我要把它捡起来。第二反应第三反应是,这样很丢人呀,别人会不会嘲笑我呢?我还是不捡了吧?或者是:这里有垃圾,我把它捡起来。但是第二个第三个想法是,我为什么要捡这个垃圾?捡这个垃圾对我有什么好处?不仅没有好处,我还会被别人笑话,我还是不捡了。
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在在四个不同的地方,而且都是人流量比较多的大街上,扔下一些塑料瓶,观察一下,看有没有人会捡?但结果令人意外,整整等了约四个小时,有几百人经过这里,但是没有一个人捡起这些塑料瓶,接着,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个实验,如果有人主动请求路人和他一起捡垃圾,会有人帮忙吗?实验结果更令人诧异,在四个地方的实验人员,请求路过的人帮他一起捡垃圾,路过的人无一例外,全部都帮助我们的实验人员捡垃圾。
这个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三思而后行,会让我们的,根据这件事的利害而行动,而不是根据是非善恶或价值观来行动。所以,我们并不是在每件事上都要三思而后行,而是根据自己的最初一念来行动,因为“最初一念之本心!”
孔子读后感1000字 篇5
刚看到名字《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一尊巨大的严肃的孔子雕像,心生敬畏,当瞄到了旁边的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心中又会心一笑,觉得说的对极了,我们就是在和教学谈恋爱。
作为工作一年的老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充满热情和憧憬,以为会沉浸在美好中,但事实给了我狠狠一击,顽皮的孩子,多样的家长,快节奏的教学生活,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时间一久,我才慢慢发现,如果说教学真的是一场恋爱,他绝不是轰轰烈烈的热恋,而是细水流长的,既有孩子带给我的感动、有快乐、有甜蜜,更加有迷惑、有犹豫、有发脾气,这种种感觉都非常的真实。
朱自清、胡适、孔子等许多的年轻人,刚踏上讲台时都是这样,百感交集,甚至不被学生承认,然而当他们真的走了这条路时,内心却是清醒的,他们的心中怀着一份纯净的理想与信念,那是一块心灵的净土,不会被现实中的“饥饿”、“遭人白眼”所影响,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是有那块净土的,但在现在,要守住成为比有更加困难的事,我们做的工作和儿童有关,我们有没有像我们身边的孩子学习呢,学习他们的“傻劲”,即使我们什么都明白,变傻一点吧,那样你更快乐,更投入,更能沉浸其中,享受这一生的恋爱,教学之恋。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说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而我常常在教学中错误的以为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每个孩子要做的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相比有没有进步,老师应做到对“坚强”的孩子批评点拨,对“脆弱”的孩子支持鼓励,用适合的“爱”促进他们成长。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学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学当老师,学习他的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学习他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