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此篇文章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1
读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让我感觉三毛不像现实生活中的人,像一个梦幻,虚构里的人物,她和一般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像三毛自己说的,她过得是不一般的生活,将艰苦的生活过得像诗一样美好,让对沙漠生活渴望而不可及的人都产生了渴望和羡慕,说明三毛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她的心灵和平常的人确实是大不同的。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好几次在读的过程中去上网百度三毛和荷西的照片,感觉书中的三毛和照片里的三毛是处在两个世界的,光看照片,看不出三毛写的是自己在沙漠里的事情,书里那个大胆,想做就做,率真,洒脱等等不同于一般女子的三毛与照片中的三毛是那么的不像。
看到最后三毛写给自己爸爸妈妈的信时,才感觉三毛原来和我们是处在一个世界的人,她不是那么梦幻的一个人了,她和我一样会跟父母诉说家长里短,会和父母撒娇,那个喜欢流浪的女子,喜欢到处跑的女子,婚后在离自己家乡千万里的地方,也会牵挂父母,渴望父母寄信给自己,在沙漠生活多年,想回到了那个自己熟悉的家乡。
三毛的文字会吸引着我一直读下去,等我从书里拔出来时,时间不知不觉的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了,我一般吃饭的时候,因为吃饭对于我来说是快乐的事情,就不想再看书了,那样感觉会把吃饭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通常我会挑本漫画或者找一部电影、纪录片、综艺,边看边吃,然而这本书,我在吃饭的时候,一样可以看下去。
我喜欢三毛,喜欢她的性格,喜欢她的为人处世方式,喜欢她的善良,喜欢她的豁达大度,喜欢她可以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都可以使自己过得与众不同。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2
第一次读三毛的书,后悔没有早点翻她的书来看。一开始看三毛的文字就觉得这个女子真可爱,把粉丝比作山上的雨。捉弄荷西不懂中文。结婚时随便扣一顶帽子,竟然用香菜插在帽子上当装饰,哈哈哈,果然随性。和荷西傍晚时分去百公里外捡化石,荷西不慎掉入沼泽,越陷越深,你焦急担心之际迫切想找人求助,结果没想到出现的三个人竟是流氓,你急中生智摆脱了流氓并凭一己之力救出了你心爱的荷西,当时看得我心一直悬着,直到你救出荷西,真心被你的冷静与智慧折服。当初你来到你神往的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你理想中的那样浪漫,你失望过,可是你又立马收拾好心情,把破败不堪的房子装饰成了文艺者的天堂。你对你的邻居又爱又恨,但你每次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帮助她们,善良如你。你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让你发现了沙漠里原来还有泉可以洗澡,洗身体外面的泉在一间一间的屋子里,洗身体里面的泉在悬崖边。你和荷西一起当素人渔夫。你为哑奴鸣不平,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我开始以为哑奴是可怜的痛苦的,生活中没有一点快乐可言,后来我才发现我错了,哑奴说“我的肉体虽然不是自由的,但是我的精神是自由的”,哑奴还有一个虽然极度穷困但幸福有爱的家,爱给人力量与希望。
读到后面才知道,三毛以前的个性有点敏感孤僻,如果不是她说,我没有了解过会是这样。但读前面的故事却完全是一位有趣随性、热爱生活、善良、勇敢智慧的女子。我想,应该是她后来的人生阅历改变了她,让她成为撒哈拉的传奇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3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三毛用自述的形式,讲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零碎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记录了她与丈夫荷西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以及沙漠中新奇的风土人情。也借助三毛的视角,展现撒哈拉沙漠地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一些不为人知,却又让人深思的背后。让人陶醉其中,不可自拔。
这本书中充分的为我们展示在撒哈拉中风土人情。其中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篇章有“娃娃新娘”,也许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女孩,所以对这篇文章印象格外深刻,在这个篇章中我所看到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女孩,被很早的剥夺了快乐的童年,以及未来的生活选择。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在结婚是所遭遇的一切,同时也让我感到伤心。新婚夜粗暴的对待,以及对未来的道路的迷茫,等等一一切,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打击是多么的大。也正是因为这一切,让刚满十岁的撒哈拉威女孩在出嫁之后,也一夜之间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变成了沉默寡言的羔羊。这也真实的反映了撒哈拉威民族婚嫁的陋习,反应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不公平。这让同为女孩的我感到十分的恐惧,也十分的庆幸。恐惧女孩所遭遇的一切,庆幸的是那不是我自己。
而女孩所遭遇的一切,归根于她所属的地区社会的落后与愚昧。而我则是因为我所处的环境是先进的平等的社会。而在这种愚昧落后的社会却让无数个无辜的人们来承受它所带来的后果,这是多么的让人心痛啊!在读完这一本书后,我虽好奇,但也无比庆幸我生活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要知道在以前的旧中国,我们女性的地位就犹如撒哈拉中的一般。那样的日子对于女人来说,是黑暗的、恐惧的。而如今的新中国,不仅让人民当家做主,还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倡导人人平等。
在撒哈拉不仅女性的不平等,亦有阶级的不平等。在这本书的平实的文字的背后,反映却是这个社会的真实。这本书或许有不美好的,但亦有浪漫的。这也是这本书的最大的魅力所在。在展现奇异的风土人情的同时,也展现了与之对立的一面。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4
这本书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内容都是很多的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是我在大学的时候就买的一本书,一直断断续续的看。刚好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让我又有了静下心看书的机会。
读完这本书,我就产生了很强烈的要去旅游的欲望。当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 我想去西藏,神秘;我想去内蒙,有大草原;我想去北京,闺蜜在那里工作;我想去厦门,好朋友说鼓浪岛很美;我想去云南,四季如春,风景如画。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此刻能去得成的。
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 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要觉得生活是完美的,世界是完美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期望。我向往的不仅仅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还是三毛对生活的那种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她很幸福。
这样更加让我觉得有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学仅仅出去玩了三次,在参加工作的半年却没有想到出去,想想自己错过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最好的机会。我真的想去旅游了,和好朋友一齐,我期望我们能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记得我们以前走过一样的路,分享过最美丽的风景。
希望疫情快快得到控制,慢慢好起来,回归正常的生活。中国加油!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5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的作品,三毛原名陈平,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疼痛都夹杂在其中,这本书写的就是她去撒哈拉生活的经历。当她看到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时,她一眼便爱上了这里,她看到的是沙漠里安静、简单、朴素的生活,她对于大城市里的灯红酒绿甚至感到厌恶。
三毛的先生是个外国人,他得知三毛想到撒哈拉生活时便二话不说提前申请一个工作到撒哈拉沙漠里,安顿好等三毛来,三毛被荷西这种精神打动了,在沙漠里和荷西结了婚。
三毛是个热心肠的人,她十分乐于助人。她并不是医生,她却靠着自己的小药箱,给这里的妇女看一些小病,而妇女不去医院的原因竟是医生是男的,她们不愿给医生看放下面纱的自己,所以她们从不去医院看病,这可以看出大漠妇女的思想是多么愚昧。三毛初来沙漠的雄心之一就是用她的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的生活情态,为了实现这一雄心,她便坐送水车进入真正的大漠,她对大漠里的居民有说不出的喜爱。当送水车刚一停稳,她便扛着自己的相机给当地的孩子们的拍照,她的这一举动吓坏了当地的中年男人,他对三毛说"你收了他们的灵魂,他们快死了。"他们认为把照片记录下来就是把孩子们的灵魂收起来,他们追着三毛打,直到三毛把空白的胶片给他们看,他们才放心散了去。这写出了荒漠原住民对科学是多么的无知。
《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感到满足,启示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书中所描述的生活的贫穷、科学的无知和思想的愚昧,使我感到我能在舒适明朗的教室里享受教育,以得到思想的升华是如此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