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2025/07/22读后感

此篇文章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

作为朱氏子弟,一直对明史颇感兴趣,怎奈正史太过枯燥乏味,所幸当年明月秉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写出了这么好玩的《明朝那些事儿》。虽然该书有些内容及观点值得推敲,“明月”热也早已退温,但丝毫不影响本人对此书的青睐。

明朝共延续276年,16任皇帝,17个年号,其中1人做了2次皇帝。

平均每个皇帝任期17.25年,从函数变化趋势看,并没有前长后短的变化,主要还是命。

任期最长的万历皇帝48年,其次是嘉靖46年,最短的才28天,有时长命不一定是好事,占用了下一任的时间,比如,英国女王。最近貌似王室不太太平。

任期长短与当时的社会成就并没有成正比,所以生命比的是深度、宽度,不是长度。

基本规律:上一任如果很强,那么下一任就比较弱,整体呈一强一弱、一强一弱的波纹状态。

启示:这跟“强将手下无弱兵”不同。太强的上级要适时“让渡”,给下属更多的'成长机会和空间,否则下级在长期的“荫蔽”下很难真正独当一面,如果非要到最后一刻才交班,很可能出现精神领袖断层的现象;或者一旦交班不顺利就可能出现危机,没有挽回的余地。

皇室也是一个小社会,大社会有的事,皇室一样可能有,大社会有的人,皇室也可能有,包括各种想象不到的奇葩,即使有些奇葩得挺可爱。皇帝在没有当上皇帝前,与平民大众没有半点区别,当上皇帝后,其实区别也不大,都会有各种痛苦与辛酸,奋斗与付出……和芸芸众生本无区别。套用一句话,人是生而平等的,却无往不在等级之中,自以为比其他人高人一等的人,反而比其他人更加低贱。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2

这几日近乎疯狂地阅读《明朝那些事儿》。从壹一直到现在的陆(未出版的部分见作者的博客)。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太喜欢了。

网络时代成就了许多草根专家,这位当年明月(尽管才27岁)只是凭着自己的喜好,阅读了大量的典籍,用一种轻松真诚地方式为我们描述明朝的整个(目前刚写到万历十五年)历史画卷。用他自己的话说,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而事实上,他做到了。其实这也不出奇,非专业出身的人,凭借自己浓厚的兴趣,往往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应该说,当年明月在写作的过程中,除了用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比较接受的叙述方式以外,能够把一个个脸谱化的人物描述得如此鲜活,在于他在阅读典籍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了解历史,而是认真地体察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内心。这是全书的关键。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其实历史人物也是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坚持。当然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要在历史上能留下印记的,一般都是比平常人要更聪明的。我想从这个角度切入,应该受到了作者十分推崇的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王守仁先生心学思潮的影响,这点我们在文中能明显感受到。

对于大多数如我一般被应试教育所裹挟的人们,对于我国历史中浩如烟海的文化、思想精华,并未有太多的涉猎。由此看来,基础教育中的历史教科书是时候应该反省了。我想如果当初的历史课是以《明朝那些事儿》的方式来教授,那么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沉下心来对我们民族多年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以这种易于接受同时又真诚严肃的叙述方式,在时光的交错中,可以看到几百年前那些先辈们面对抉择时内心的挣扎、隐忍和坚持,无论是北京保卫战中坚定无畏的于谦,还是隐忍多年最后铲除奸党的徐阶,或者是才华满腹心忧天下的张居正,他们也有自己的'犹豫和欲望,都是一个个真实的血肉之躯。有许多读者(尤其是男生)都说,在陪伴这些人物走过一个个大风大浪之后,留下了眼泪。大概是自以为冷漠地生活着,而在这里,内心中的真实找到了共鸣。而这些鲜活的人物和客观存在的历史史实,比小说中杜撰的,一定更有说服力。

过去在提到明朝,我可能更多想到的是一个封建中央集权达到极致的统治,明后期开始,中国的国运开始走下坡路。那么,如果仅以这一观点作为前提,是不可能看到书中的一些有趣的贴近人心的分析的。而当年明月做到了。因此,我们面对一个命题,应该通过更广泛的阅读和思考来获取分析的工具,然后越过一些既定的权威和结论去看待,才能得出更让自己信服的结论。方法论的问题,才是关键。这一点,是我从本书本身的知识以外的另一体会。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整部作品也是一部很好的厚黑学教材,建议那些专心权谋的人完全不必去读什么官场小说,把几百年前的这些人如何斗争的技巧学会就不错了。当然,真正能够会的,一定要是聪明人。因为他们中随便走出一个,都才华横溢,十几岁能中进士的大有人在。所以,比如我吧,看了之后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白痴。当然,白痴有白痴的好处,那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3

开始看这洋洋洒洒的八本巨著的时候,心里倒是忐忑,作为上班族不知何时能够看完,担心翻了几面就索然无味,反反复复,停停走走间,听+看,翻完了这本书所呈现的明朝光怪陆离的风景。

回想那些看书的听书的时间,心情是起伏的,仿佛瞬间飞回几百年前,心脉都和那个时代紧紧相贴,纠结、悱恻、释然、肃敬……历史本身的丰富性和厚重感给了讲故事的人以发挥的空间,同时本着严谨的.史学态度也觉得身上担重千钧,字里行间,首先是对作者严谨考据学术精神的敬佩,在此表达作为普通读者的敬意,毕竟胡说之书太多,在各种平台充斥的戏说架空之类的文字间,想寻得一点点踏实的文字是何等不易。

上次购得了心心念念的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精装厚厚的一本,看了前言,已经被作者十几年集书一本,俯首研著的态度所感动,先生已故去,这本著作在很多读者心中都占据着沉甸甸的分量,我想,真正好的历史类书籍还是要作者将自己研学的精神秉性融于这看起来铅字冷硬的字里行间,在看似不动声色间看花飞花落花满天,独自凭栏,历史是寂寞的,历史书更是要一个人静下心来读。默默咀嚼这份细腻抑或粗粒的质感,像树木在自然界去感受阳光雨露。

一个朝代的事情毕竟太庞杂,感觉真是说来话长。如果按照时间顺序,难免是流水账,无非是某年某月某日新皇帝登基,某年某月某日皇帝薨,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历史大事,某年某月一个重要的人物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很多原先被教科书钉成钉子的人设被连根拔起,文人的风骨武将的胆怯,历史的长袍过处到处都是尘土。

做一个合格的说故事的人,不是一开始就给这个故事定性,这是一个HE还是BE,而是忠实于故事本身,不越矩,不添油加醋,能锦上添花那是更好。当然还是能看出作者在写故事时候的爱憎与情绪的,但不影响这本书本身的作为好看历史书的本质吸引力,抖一抖虽然有灰尘,但瑕不掩瑜。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4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以朱重八从一个草根农民一步一步走上了统治者道路,从一个放牛的农民,再作到一个和尚,最后经过多次起义登上了皇位的宝座。说起草根皇帝,除了朱元璋朱重八,便是汉高祖刘邦,刘邦从一个泗水亭长,开创了汉帝国。而汉的昌盛是人们有所共睹的,无论是从经济上的恢复,还是军事上的强大,都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都是有所震撼的。文景之治的,恢复经济,汉武大帝,文才武略。再看那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看到年轻战神霍去病直骋沙漠,追匈奴于千里之外,在西北封狼居胥,吓破胡贼胆。而再看看明朝,朱重八开创的大明王朝,这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经过明中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开始发展。到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西方文明慢慢侵蚀东方文化,而东方的悲惨世界也开始奠定基础。虽然西方侵略中国的迹象还没显现,但再过三四百年后,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便一一签订。

明朝中国科技的总结时代,包括各种农药医书,总结前人的论述。郑和下西洋的恢宏宏大,从东南沿海一直到非洲的好望角,是世界几千年历史上的最浩大的航海远洋。但是朱重八,登上皇位第一件事便是逼杀有功之臣,是这个虚晃的王朝撑了不过几百年而已。

《明朝那些事儿》很诙谐幽默的以故事形式呈现给大家历史的史实。使人们记忆的更加深刻了解的更加透彻,中间又插有史料,有凭有证,不歪曲历史。他可以说是史书中的另一种典范吧,一小故事叙事的形式慢慢呈现给大家,让大家有兴趣去读史,去,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

因此我觉得20xx年最成功的.两件东西便是王者荣耀的老少咸宜,再加上《明朝那些事儿》的销量畅销。但对于王者荣耀和《明朝那些事儿》我更为《明朝那些事儿》点赞,作者创新思路,用更有效的方法使全民读史,最终走向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

中华文明的复兴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必须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其称国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拒绝国外的文化侵略,捍卫中国的文明和文化,进而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来迎接美好的小康社会。《明朝那些事儿》编撰的成功,作者思路的创新,便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好的一面的体现,他不仅迎来了销量,而且带领全民去更深层次的挖掘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底蕴。

近现代最成功的史书便是《明朝那些事儿》,朱重八的事迹也便会家喻户晓。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5

历史是什么?

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不是,绝对不是。

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后,我找到了答案。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一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的和小人物的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并加入当时政治制度,人伦制度的演义,文章以通俗的小说写法;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公认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讲述了600多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讲述至明末的276年历史。

如果你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和其他历史书一样古板,严肃,那你就错了,《明朝那些事儿》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读物,也可用于茶余饭后消遣,皆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无事消遣之首选读物。

没错,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页,我就笑了,因为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没错,这就是朱重八先生的名言,更有趣还在后头呢,

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细腻要还

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

所谓同志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对付流氓,就要用流氓的方法

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校,那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

这些句子有趣吗?有趣的话,你就去看吧。

历史本身很精彩,只是你从未发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