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有感
此篇文章读瓦尔登湖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1
如果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鸟儿就不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如果我们的精神之翼系上了黄金,我们就不可能有诗和远方。——————————题记
曾国藩曾说:"看书犹如攻城略地,开拓土宇。"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认为它非常形象。阅读时获取知识与攻城略地的成就感一样"过瘾",这种唯心的臆想与感受,在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真是显得天真又幼稚。但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天真与幼稚,我们的精神羽翼才得以不断丰满,才能飞向有诗、有梦的远方。
阅读是一种关乎心情,也关乎心灵的精神体验。一卷唐诗,会让你舒畅愉悦;一阕宋词,会让你豁达超然;一首元曲,会让你痛快淋漓。你在孤寂时,可能去读陶渊明抑或苏东坡;你在忧伤时,可能去读李清照抑或陆放翁;你在茫然时,可能去读李太白抑或辛弃疾。当然,不同的文字也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其实,阅读就是为了寻找一份精神的寄托与宁静。
人们时常会在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清醒与茫然,希望与绝望之间纠缠、矛盾、挣扎。不管你此时是怎样的状态,如果你选择阅读,我认为有一本书总能带给你想要的心灵归宿感,它就是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9世纪的美国,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泛滥,刺激着人们对财富进行疯狂的追逐。工厂的浓烟取代了袅袅炊烟,高楼的耸立取代了郁郁森林,机器的轰鸣取代了婉转鸟鸣,污浊的废水取代了清澈河流。到处弥漫着物质的铜臭,人们的精神空间被不断侵袭,紧接着便是精神城池的座座沦陷。面对这些,梭罗毅然选择"拒降"!他要彻底挣脱那无数的羁绊,他要"做一个幸福的人",要过一种"真正的生活"。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垦自己的田地,建造自己的房屋。这里没有工业社会的喧闹,没有现代社会的浮华,他与湖水、森林、飞鸟对话,他在船上钓鱼、吹笛……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梭罗用宁谧又温暖的文字,记录下他在瓦尔登湖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思想体悟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他说"从瓦尔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水就像一面镜子,太多的人从中看到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却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镜,放下束缚灵魂的'东西。但是梭罗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与命运交叉的城堡里,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与神圣。他用诗句热情地歌颂着瓦尔登湖,他的女神,他的情人:
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羡慕这样的诗句,更羡慕陶醉在这诗境中的梭罗。
真正好的作品,带给人的不应当只是短暂的欢愉。阅读也不应当被我们视作逃避现实的方式。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告诉我们的不是逃避"无往不在的枷锁",而是教我们寻找一块可以照视自己心灵的镜子,放下灵魂所有沉重的东西,才能得到精神的升华。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世俗的浮躁与喧嚣的涡流中,追逐着财富与功名,束缚了灵魂的自由,迷失了精神的方向。幸运的是《瓦尔登湖》给了我启示,因为我所在的学校里也有一方湖,"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却需要人们睁开那双发现她美丽姿容的眼睛。我时常漫步在这湖畔,并为她写下这样的诗句:三月之晨,细草微风,烟柳绕堤,疏影横斜,林鸟争鸣,鱼跃有声,意自悠然。六月夏夜,凉风习习,涳涳蒙蒙,端坐待雨,荷塘莲子,暗香袭人,最是惬意。秋月行空,星垂平野,一泓汪洋,明瑟可爱,桐叶漂逐,信步闲吟,胸中洒然。冬雪扬洒,水天一色,云气浮冉,如龙藏焉,踏雪寻梅,濯魄冰壶,莫不畅怀。我还为她取了名字——醒湖,喻示莫要随波逐流,应保有皆醉独醒之志。
后来,我在学校组建了"醒湖诗社",编辑出版《醒湖诗刊》,创办文学网站,开设文学讲座,做着自己喜爱又有意义的事情,身边聚拢了一大批热爱文学的青年学子,他们作诗填词赋文,尽情地展现青春的活力与风采。林间清风,湖上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都成为永久的精神财富,他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幸福和意义。"醒湖"也成为我们共同的"忘形知己",就像那神圣的"瓦尔登湖"。其实,梭罗想教给人们的正是透过纯洁透明的湖水看清自己灵魂的面貌,透过悠然空灵的天籁之响听清自己精神自由的声音。所以,我认为自己真正读懂了《瓦尔登湖》。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雨果曾说:"我们不只需要一双脚在地上走,我们还需要一双翅膀在天上飞。"化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如果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鸟儿便不能自由地飞翔",我说我们的精神之翼也不能背负黄金,因为,我们不能只有现实的苟且,我们还需要有诗和远方。
拥有纯洁、丰满的精神之翼吧,让我们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体味生命的美好与神圣。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2
读了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其中有这样一段:"奴隶主拿出奴隶为她创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给奴隶。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为名,雇佣穷人去他的厨房干活。但是她们为何不自己去厨房干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处吹嘘说,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业,也许你该拿出十分之九才对,否则社会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财富。究竟财富所有者的慷慨,还是主持正义者的疏漏。"
虽然索罗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关于他这方面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他说的奴隶为奴隶主创造的十分之一的价值。咱研究一下,这个十分的价值是奴隶创造的吗?我努力能创造十分的价值,他怎么还能去做奴隶呢。
所以说这个十分的价值里边只有奴隶的十分之一,才是公平的。
我在中学的时候,学到经济常识有一个概念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夺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个时候我就非常质疑,这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能带领100个年收入1万的人。最终获得年收入10万的利润。而这个领导者获得100万的利润。那么我觉得,这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好人,这个剩余价值是他应得的`,是公平的。因为他的智商和能力和100万的价值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行善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也要进厨房。他进厨房就是对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费。如果都去厨房的话,谁发工资和养活他们。
所以,他这个都进厨房的观点,我认为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厨房。或者是只挣够自己吃喝。并不能给社会带利益。也不能带领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发展,靠谁?
我希望社会多一些能给他人带利益,能让他人过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只能自给自足,甚至靠国家补贴,还去耻笑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带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要穷大家一起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带着大家都富起。但是这个有能力的人赚的多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坏人。就会被这些人去唾骂。
我实在是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思维模式,大概也是导致贫穷的根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3
读了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其中有这样一段:"奴隶主拿出奴隶为她创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给奴隶。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为名,雇佣穷人去他的厨房干活。但是她们为何不自己去厨房干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处吹嘘说,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业,也许你该拿出十分之九才对,否则社会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财富。究竟财富所有者的慷慨,还是主持正义者的疏漏。"
虽然索罗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关于他这方面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他说的奴隶为奴隶主创 造的十分之一的`价值。咱研究一下,这个十分的价值是奴隶创造的吗?我努力能创造十分的价值,他怎么还能去做奴隶呢。
所以说这个十分的价值里边只有奴隶的十分之一,才是公平的。
我在中学的时候,学到经济常识有一个概念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夺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个时候我就非常质疑,这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能带领100个年收入 万的人。最终获得年收入 0万的利润。而这个领导者获得 00万的利润。那么我觉得,这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好人,这个剩余价值是他应得的,是公平的。因为他的智商和能力和 00万的价值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行善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也要进厨房。他进厨房就是对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费。如果都去厨房的话,谁来发工资和养活他们。
所以,他这个都进厨房的观点,我认为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厨房。或者是只挣够自己吃喝。并不能给社会带来利益。也不能带领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发展,靠谁?
我希望社会多一些能给他人带来利益,能让他人过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只能自给自足,甚至靠国家补贴,还去耻笑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要穷大家一起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带着大家都富起来。但是这个有能力的人赚的多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坏人。就会被这些人去唾骂。
我实在是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思维模式,大概也是导致贫穷的根源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4
最近读了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经典名著《瓦尔登湖》,其实这已是我第二次拜读了。因为第一次的拜读是在一种毫无感觉的状态下进行的,从头到尾翻看完之后,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次拜读是强迫自己,而且完全是遵照译者徐迟先生的要求来做的。徐先生在书的封底上说:“在白昼的繁忙的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地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情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我正是在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床上拿出此书,静静地仔细阅读。夜静了,心静了,书中的绵长的味道就出来了。瓦尔登湖那份恬静和幽静展现在了眼前,很美很美。
读此书不能有一丝的浮躁之情,必须沉静下来,就像僧人读经书时的那份心情才行,一旦心躁气盛根本读不进去的。但人们由于居住环境的影响和心态的浮躁,整体社会风气的使然,真正能走进像瓦尔登湖描绘的世界的`很难很难。而正是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去拜读此书,由此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心态。那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与烦躁的都市形成鲜明的对照。人与人的尔虞我诈没有了,勾心斗角不见了,人从自然中走来又重回自然的怀抱,复归平静和安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沽酒桑麻,田园牧歌。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吗?在这部书里,我不仅看到那份自然的美更多的是静静地体会那份心境。为何我们经常看到佛教讲究的闭关清修,就是要在心灵的锻造上达到至高的境界。一旦在精神上的修炼得到了升华,那么不管你从事何等事务,不管你在何种环境当中生活和生存,都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状态。我们拜读《瓦尔登湖》不是要求每个人都重返自然界,每个人都复归到原始状态当中过茹毛饮血的生活,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但我们需要的是那种在自然当中修炼出来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就是在喧哗与躁动的世界当中同样可以寻求到那份平和与宁静,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此时我就想到了目前所提倡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样的一个口号的科学与合理性。我们实在是需要这样的和谐了。当然如果要求谁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自律,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但在读了《瓦尔登湖》之后,的确感到这是提高自身在这方面修炼的很好的途径。如果你还没拜读过此书,或者你还在经常对烦躁的都市无可奈何之时,不妨看看此书,我想它能暂时让你忘却身边的烦恼,让你的心态平和下来。当然必须在夜深人静之时拜读才有此效果。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5
清晨,追随着透过云端的晨曦,踏上寻访梦境中的"瓦尔登湖"的旅程。
1845年,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融,而蛰居的生活开始舒伸了。他在那里亲手建造了一座小木屋,独居到1847年。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心灵沉静下来,发现自己的心在阅读时远离了纷繁的.都市,随着梭罗走近了自然,生活的一切用最简朴的方式进行。太多的感官欲望占据了我们的生活,物质,虚荣的东西,所以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可能并不是每天都能进行一番思考的,渐渐便迷失了。也许作者的行为在人们眼中很可笑,偏偏要放弃近代文明带来的方便而隐居,但这时才真正地把欲望削弱到最朴实最基础,而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
感谢梭罗,让我明白寂寞如此美丽。曾记得一个假期,居住在一个宁静的地方。一个午后,一杯香茶,透明的玻璃窗,暖暖的微风,一个人的下午,安静得如此真实,心灵在沉淀。唯有心远,地自偏。远离了纷繁的都市,我可以静下心来阅读,写作,亲近自然。我享受着寂寞的幸福。
我要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在这本书里,我寻找到了答案。书中说:"不论你的生活如何卑贱,你必须面对它,生活它。"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人们大谈奢饰品,大肆炫耀,物欲像一只八爪鱼占据着人们的大脑和灵魂,而我,想少一点物欲,多一点清爽,多一些心灵上的自由。
我们当然不需要像作者一样,到瓦尔登湖,自己建一个小木屋,但我们可以,像作者一样,多探索自己的内心,在浮躁的现实中丰富自己的内心。我们都是独立的人,都可以按照内心真诚的指示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我们从梭罗辽阔丰盛的精神可以领悟,获取的实在太多,徜徉在这种安静的文字里,在文字中寻找原始,宁静而致远的景致。《瓦尔登湖》在文字间穿透的,正是如水般温柔的恬淡。把恬淡带给读者,弥补我们的寂寞。
读瓦尔登湖有感 篇6
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里,他认为他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模式。
冬日里,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漫步在铺满松针的小径,闲看着银色鳟鱼游弋在清澈湖水里;秋日里,嗅闻着野果的芬芳,独坐在肥胖的南瓜身上,兴致勃勃的观看着蚂蚁们忙来奔去的身影;和煦春风里,欣赏着那些恣意盛开的蓝菖蒲,像冰蓝的火焰轰轰烈烈地燃烧在短暂的生命季节里;炎炎烈日下,抚摸着突然晕开了绿色的白桦,仰望着它们挺拔地朝向湛蓝的天空……瓦尔登湖是他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的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他在这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并且梦想,梦想着能孕育出美丽的珍珠奉献到公共福利上来。
梭罗,我念着他的名字,轻轻抚摩《瓦尔登湖》,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
我惊叹!
世上竟有这样一个人,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里独自居住,就是为了证明给世人,“生活用‘减法’,思想用‘加法’”。梭罗,他的心静如水,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他的朴素淡泊的心境触动了我的心灵。
“世界是否真实,我们是否应当追寻现实的幸福”的争论早已被人们所遗忘。在这繁华的现代都市里,我们遮住了本应明亮的双眼,喧嚣嘈杂挑起了人们多余的欲望。红灯绿酒的酒吧,人声鼎沸的商场,眼花缭乱的大屏幕,那些不安的人们啊,早已不能清静自守。走在十字路口,摩肩接踵的是行色匆匆的人们,放眼望去是蜿蜒不息的车流,耳旁充斥着的是那些因堵车而烦躁的喇叭声。城市里的`人们是在不断前行,还是在自顾自地演戏?
有人抱怨社会的残酷,有人质疑生活的意义,有人忘记了生存的价值,而更多的人,则是在迷茫的度过空虚的时间。我们在漂泊,却始终找不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心是何物?身在何处?我被那满天的尘埃困惑了。
还记得那次的数学竞赛,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也为了证明自己还是那个最优秀的学生,每天晚上,我都强睁着疲惫的双眼鏖战在孤灯下,每个周末,我都强打着那颗憔悴虚弱的心抗拒着窗外无限的春光,终于我拖着厚重僵硬的躯壳换来了数学竞赛一等奖的优秀成绩;为了成为同龄人中那个“榜样”,我错过了很多次原本该属于我的那些幼稚而快乐的游戏;为了能让父母少一份争吵,多一份和谐,我努力的扮演着他们心中完美孩子的形象……恍惚中,竟发现自己已走过了14个春秋。笑过,哭过,失败过,得意过……却从未静下过心来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心灵的家园。
茫然间,窗外的一阵清风唤醒了我,隐隐吹动着《瓦尔登湖》,一阵油墨的芳香如醍醐灌顶惊醒了沉睡着的我。我一声叹息,为自己,也为了那些迷茫的人们。
“充满自信地追求你的梦想!去过你梦想中的生活。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若我们能有这份平静,大概就不会有太多的痛苦了吧。
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和欲望,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我轻轻的合上了《瓦尔登湖》,走向窗外,和弟弟一起玩起了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