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此篇文章《目送》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目送》读后感 篇1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喜欢龙应台了。透过一本本凝聚着她在生命中不同时刻不同心态的书,一点一滴地触碰到,她丰富细腻的内涵。
《野火集》中的她,是那样桀骜而犀利,用锋茫毕露的文字,呼吁国人为保护环境而努力,为社会腐败而愤怒。
《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她,是那样慈爱而温柔,用一个母亲的赤诚爱意,温暖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给安德烈和飞利浦一个没有遗憾的童年。
《亲爱的安德烈》中的她,是那样小心翼翼,在安德烈步入青春叛逆期时,用理性的头脑,谨慎的文字传达自己的关切,为他分担成长的烦恼。
而今的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丰富多变的内涵。
读完《目送》,忽然想起几天前车站的一件小事。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回想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则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在乎他们的点点滴滴。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后感 篇2
如果说有一部作品会让我深深地觉得初读不识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莫过于龙应台的《目送》了。一个人在成立一个家庭后就会有两种身份,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于是他站在人生这条路的中间,目送着父母的老去,目送着孩子的离去,目送着生命的逝去。
步入中年的边缘,回想起父母跟自己的点滴,往往印象最深的要么就是年幼时期的那段时光,要么就是父母年迈后的岁月,至于中间的几十年,为何总是印象模糊?我总在想,究其原因,或许那段时光我们太过急于长大,太过急于摆脱父母的呵护。走着走着,我们从被目送者成了目送者。回过头一看,好像又都已经过去了,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一种成长的痕迹,抚之怅然,但却又无处追寻。才发现原来不管我怎样热爱我的生活,不管我怎样惋惜与你的错过,不管我怎样努力地要重寻那些成长的痕迹,所有的时刻仍然都要过去。在一切的痛苦与欢乐之下,生命仍然要静静流逝。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是的,日子,就这样过来了,当然也应该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成长、远行、离别、重聚,或者再也无法相见,所有过去的岁月像是一张蚀刻的钢板,把每一划的刻痕都记录下来了,有深有浅,有满盈有空白,有幸福也有遗憾。曾经与你密不可分,不管什么时候都陪伴你的人,他们渐行渐远,作为子女的我们只能望着他们的背影,想追却也追不上,直到最后一次的目送。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是的,如果在离别之后,一切的记忆反而更加清晰,所有在相聚时被忽略了的细节也都一一想起,并且在心里反复地温习,每一句话在回溯时都有了一层更深的含意,每一段景物在回首之时也都有了一层更温柔的光泽,那么,不必追。
如今三五好友,静坐闲聊,相比十五年前的青涩少年,放在面前的不是冰镇雪碧可乐,更能接受的是一杯清茶。确实,回忆总在不经意间沉淀,如风的往事,总会在脑海中划出一段段轨迹,或浅或深,刻画人生五味。这一生,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你和他,有些会给予我帮助,而有些人就是来带给我伤害。于是我会懂得,原来不是只有好人,是会有那么一些人莫名其妙地要伤害你。不过之后你会懂得,他们的到来还有另一种意义,那就是教会我们学会珍惜更好的。所以我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和你们,一起慢慢地老去。一起看这时光飞逝,看沧海桑田,看生命的年轮走过一圈又一圈。当我们已经头发花白,牙齿稀松时,还能手拉手在一起看夕阳回忆往事。
所以,我要感恩,从我出生一刻开始。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己,感恩拥有与失去。感恩是一种做人的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处世哲学。我们要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每个人都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把感恩化做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会把感恩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会把感恩当做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学会感恩,学会理解爱、给予爱,学会用宽阔的胸襟包容生活。
生命之外,应该有一种东西是更长远更重要的,应该有一种东西是值得珍惜并且好好收藏的——一颗感恩的心!
《目送》读后感 篇3
《目送》这本书,我阅读了很久,因为书中的很多片段总是能让我回味很久。在第一部分中,龙应台写出了她与父母孩子之间不一样的亲情。而其中他与儿子华安、华飞还有母亲之间的感情最让人最捉摸不透。
书本的第一篇《目送》的开头就写到了龙应台和儿子华安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华安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临别前没有回头看母亲一眼;上学不愿与母亲一起,即使同车也要戴着耳机……在后面文章中,龙应台又谈到与儿子华飞的故事,读起来,着实让人有些奇怪。
在《十七岁》一章中,华飞种种“嫌弃”母亲的行为看似确实有些不妥。但是仔细想想为什么,就会发现这已经是当代年轻人的常态。在《爱情》一篇中,华飞把他所谓的“爱情”说得头头是道,让母亲十分诧异,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有“代沟”吧。
这使我想起之前在电视节目里看到的一个片段:一个母亲苦口婆心的对眼前一身打扮时尚,话里还带着几句英文的留学回国的女儿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省吃俭用供你上大学,可不是为了让你有一天可以在我面前表现得高高在上!”
这句话又让我联想到华安和华飞。十七八岁,青春最好时,这时的人总会和父母有些别扭,包括我们这些刚上初一的孩子,都觉得自己长大了,感觉父母的很多东西都太“老派”。想摆脱父母的约束,不认同父母的想法,或像华飞一样“嫌弃”他们和自己不在一个时代。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无论我们怎样任性,他们都会一如既往的爱着我们。
看看龙应台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这位老母亲很多事情都已经不记得了,甚至连她的“雨儿”都会忘掉。她的一生是有意义的,培养出了三个博士和一个优秀的商人。记得在《散步》一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的走。”从“乖顺”、“任”这些词中都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依赖。她现在像个小孩一样,听“雨儿”的话,就像孩子们小时候总是很听她的话。我觉得孩子有父母之间的交往是很有趣的,像是一个循环。想象一下,很多年以后,你的父母也会像孩子一样跟着你,因为,爱是相互的,谁都一样。
而更令母亲念念不完的还有她的“家”。读到《回家》一篇,我十分感动,是母亲对家最真实的渴望打动了我。她要的“家”,是一段永远回不去的时光——过着最平凡的生活,和所有的家人一起,就足够了。她深爱着家里的每一个人,龙应台也一样,谁都一样。
很多人会想,同样是孩子和母亲,龙应台和孩子的关系为什么那么不一样,难道华飞和华安不爱母亲吗?我想不是的,只不过在这个年纪,他们不能接受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不一样的表达方法罢了。
其实龙应台也在《十七岁》一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顿时失神;自己十七岁时,曾经多么强烈憎恶妈妈坚持递过来的雨伞。”我读完后发现,每个家庭都很相似,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往往是从小时候的依赖到青春期的疏远,最后到父母老年时期又回到小时候的那样关系密切,只不过换成了父母依赖着你……
这是不同的感情,却是同一种爱。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又读起这句话,又想起他们的故事。无论是华安、华飞与母亲龙应台,还是龙应台与母亲,这是不同的感情,却是同一种爱。
《目送》读后感 篇4
可是,龙应台的这本《目送》,核心就是慈悲两字。这慈悲情怀,体现在竹的每人每物,流沙于各章的字里行间。——周忠武
慈为慈爱,和善,是输一已的善良关爱于外界,方向向外;悲,悲悯,同情,是纳别人之痛楚无奈于胸怀,方向向内。
龙应台的《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中,无论是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还是与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又或者是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都凸现了这种慈悲的情怀,而这种慈悲情怀,正是源于她懂得对人最深的关切。
《雨儿》中,母亲老去,患了痴呆,不记得自己是谁,不认得身边的人,心中却始终记挂着雨儿。这雨儿便是作者龙应台。她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母亲自己就是雨儿,一次次守着母亲到天亮,不断诉说着妈妈的故事。因为她懂得儿女始终是母亲心中最真最深的牵挂,因为她懂得自己也有老去的一天。也许有一天,自己也会像母亲一样,忘记所有的一切,所以她慈悲,她善待母亲。这是一个反哺的故事。
《十七岁》,孩子虽羽翼未丰,却也已有了自己的主见。此时的龙应台,虽已老去,却依旧对儿子有着深切的关爱。孩子下飞机,母亲远远地看着。下起了雨,母亲温暖地递过去雨伞。儿子一句硬生生的不要,母亲顿时失神。此时,她心中想起的是自己的十七岁,曾经多么强烈憎恶妈妈坚持递过来的伞。为因为她懂得自己的曾经,她懂得孩子的心。所以她慈悲,所以她没有责怪。这个一个青春期遇到更年期的故事。
《手镯》,那个来自贡的男孩,虽只是偶遇,作者却也感受到了孩子的生活的艰辛。她很想去抚摸孩子的头发,但最终也只是说声“谢谢”就走了。那一声谢谢里,我想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一句“谢谢”。因为她懂得别人生活的不易,懂得别人需要尊重。所以她慈悲地说一声谢谢转身离开。这是一个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的故事。
于父母,我们应该慈悲。他们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含辛茹苦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并抚养成人。这其中有多少艰辛。所以当他们老去,就像当初他们陪伴小时候的我们一样去陪伴他们。当他们不会吃饭,不会穿衣,莫嫌莫怪,因为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的,父母却依旧日复一日照顾陪伴,不离不弃。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于子女,我们应该慈悲。他们也许并不优秀,他们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我们应该懂得,为人父母的宽容。父母的责任不就是要让一个不懂事,躁动的小孩,在你的谆谆教导之一,慢慢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身体健康的社会一员吗?
。于陌生人,我们应该慈悲。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赤裸裸去来,赤裸裸地去,众生平等。即是平等,就该给予尊重。无论你的出生多少高贵,无论你的地位多少崇高,都该给身边的人应有的尊重。路边的歌手,他或许很穷,但并不低贱。你蹲下身子放进你的钱币,你蹲下的瞬间,但是最好的尊重,却无关钱币的多少。清洁工人清扫你的脚边,你轻轻抬起你的双脚,道一声“辛苦”。于是他感激涕零了,因为他得到你的尊重。这尊重,就是来自你的慈悲。
有了慈悲,就不会有老人倒地却无人去扶,也就不会自己摔倒还是去讹扶自己的人;
有了慈悲,就不会有肇事逃逸,也就不会有人见死不救;
有了慈悲,就不会有一切罪恶。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美好。
《目送》读后感 篇5
龙应台的《目送》一共由74篇散文组成,取第一篇散文题作为书名。书里,作者用真挚、细腻而又优美的文字,捕捉生活里常被我们忽视或者极易消失的情景片段,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细细品尝,你会发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也许是龙应台的《目送》为何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吧。
我在读《目送》时心里总有一种酸楚,不免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因为在书里,我随时随刻,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找到自己的曾经,找到我们没人几乎都有过的那一刹那,那一瞬间,这就是作者龙应台带给我们精神上的灵动、震撼和共鸣。生活里,几乎每天都会真实的演绎着书中那样平凡而动人的情景镜头---目送、父女、母子、兄弟、姐妹、朋友。
“今天我们吃鲔鱼”“妈,我不吃鱼”“吃鱼有益于健康”“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鱼”……读这本书不仅有这样场景对话里真实的感触,深深的感动,更有对人生以及对生活的思考:我们应当为生命留白。
我们都知道,国画中的“留白”,为审美思维提供了想象、品味、鉴赏的空间,也让作品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和魅力。而生活中的留白,则是把自己交换给自己,停下匆匆的脚步,放置久已劳累的心灵,如闲云野鹤一样地逍遥,如山涧小溪一样地自如流淌,让疲惫的心得以舒心地休憩和修复,从而增加生命的质量。
然而生活里,很多时候,房子、工资、成绩……填满了我们,使我们整日疲于奔波劳累,忙于应付。忙着事业,忙着生活,却不知究竟为何而忙?浮躁的社会,忙碌的生活,蒙蔽了我们的心灵,扭曲了我们的生命。我们是否留下时间想过,能与父母、亲人相望的日子在一天天减少?难道要经历最后的目送才能顿悟吗?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已然丧失了生命中的真谛,这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在奔波劳累之余,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片空白,静静的享受生活呢。
正如书的扉页所写:“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成长时,父母已然老去。我们唯有停下脚步,多陪陪他们,多陪陪亲人,时常送上一句寒暄,一杯热茶,一个拥抱……
也许,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懂得珍惜,学会让自己沉静下来,纯粹起来,为生命留白,让父母有更多的目光落在我们的脸上,莫让我们徒然地目送父母逐渐消失在那人生小路的拐角处。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便是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事情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多么闲适的生活状态!,当我们觉得生活太拥挤、太喧嚣、太华丽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要放弃和舍予,这就是为生命留白。留一点空白,去看看草叶花瓣的精致美丽,听听虫鸣鸟语的浸人心肺,去体会阳光、炊烟的轻柔舒缓,去领受雨水雪花的慈祥滋润,还有音乐绘画的出神入化、赏心悦目,友情爱情的销魂荡魄、感天动地。
为生命留白,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种花育草,且用心灌溉,相信收获的一定是世间最美好的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