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此篇文章《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1
并非所有的平凡都可以蜕变为不凡,也并非所有的不凡都可以被传颂
——题记
笔尖流淌出题目,脑海中忽的回响起书页翻阅的沙沙声,荡漾出那个黄土高原上小山村里几家人的人生沉浮。在这本百万字著作里,每个字都注入了路遥先生的情感与血液,感叹自己的文墨底蕴的卑微,也害怕自己笨拙的文字误解了路遥先生的本意。
我一共读了三遍的《平凡的世界》。每一次都是接近痴狂状态地去感悟,就像是少平在阴暗潮湿的未建成的楼里,伴着扭动的烛焰畅游书海一样,那种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路遥先生所传递的情感。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触,给予我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灵的洗涤和思维的升华,在无形中让我接受了它对生活的诠释,让我品味生活的感动,人生的无常,人情的冷暖。它冲击着我的思想,让我认识到: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生活,却隐含着某种不平凡。
很喜欢作者路遥先生,感觉他是就像是蹲着与读者聊天的老伯,伴随着那些文字仿佛大家一起与主人公经受精神上、物质上的磨难......他燃烧着生命融进自己的作品,作品也就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在十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的众多普通平凡人的形象,成功的塑造了孙少平等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的交织缠绕,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自然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
正是因为这样,故事里的一百多个人物每一个都是栩栩如生,情节描述字字到位,毫无赘述。而在这些故事中,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记的就是少平少安两兄弟,普天下大多数人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两兄弟虽然同根而生,却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说少安的路是平凡的:辍学,种田,十三岁便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付出全部的气力去改善生存环境,而终究被生活的枷锁束缚。而谁能否认在他在行将就木的那一刻,不会因青梅竹马的润叶、善解人意的亡妻和憨厚淳朴的父母露出会心的微笑呢!这样可谓不平凡吧!有人说少平的路是也平凡的:上学,闯荡,历经人生百态而伤痕累累。倾尽全部的生命去提升思想维度,却屡屡遭受生活的不公。但我们也不能忽略那个后来又光荣地当上了煤矿工人,当上了工段长,成了模范,以及收获那份可以刻骨铭心一辈子的纯美爱情的男人!生活没有压垮他,反而磨练了他,使他不断成熟起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样的经历也称得上是不平凡吧?
如此看来,平凡的世界亦暗含着不平凡的人生,其实路遥先生给我们解释过。他曾说:只有不丧失劳动者的感觉,才能把握社会历史的进程的主流,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路遥先生是在告诫我们去执着的追求,无论是改善生存环境还是提升思想维度,认定了自己的目标后,哪怕只会有一点点的改变,那也是我们勇往直前最坚固的支撑点。少安少平两兄弟为创造出符合主流的艺术品所做的努力,提示我们燃烧生命去做不凡的事,而不是不凡的人,后者会暴露你的世俗浅薄,而前者将见证你的精彩一生,在平凡的世界里体验不平凡的人生,最后得到渴求的收获!
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无论种族、贫富的差别,人们总经历着磨难,人们都不甘平凡,但作为平凡人,那就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有执着的追求和渴望,像孙少平那样,学会在逆境中历练心智,在自卑中寻找坚强,战胜自我,找一个坚强的理由让人奋进!好吧,那就让我们拿出那份信念与追求,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的跳上奔腾驰骋的生活的马车上,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驾!”,吆喝着,呐喊着,继续向前走去……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2
这部小说,有着迷人的闪光点——语言的易懂与精湛。路遥在写这部小说时,也是经历无数艰难坎坷。六年的寒窗,熬炼出了这人间至美的芳醇。路遥每一次审稿,都是手写进行。在他的仔细雕琢下,这部小说的语言被称之为巧夺天工也不为过。小说里,最具色彩的便是随处可见的民歌俗谣。这些俗谣,往往具有地方色彩,充满了浓厚的感情,并且每一处应用都是切合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这些文字给主人公的感情具体化,仿佛一段段文字读下来,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就已然涌入心头了。这些文字帮助了读者理解主人公的心理,也丰富了他们所处的世界,一首首震天动地的信天游,亦或是轻快活泼的歌谣,以文字的形式展露在纸页上,使你对地方独特的民族色彩映象加深,不知不觉就沉浸在浓厚的民族气息中。不得不说,路遥的文字对陕西民风的传播,起到了独特作用。
而文中细腻的描写更是吸睛的一笔。譬如,少平的一处外貌描写:"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过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那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使人觉得那袜子是完好无缺的。"
“吊”、“露”、“遮掩”等字眼,准确生动的刻画了少平衣着的简陋破旧。脑海中仿佛显现了一个青年禹禹独行的冷清景象,使人不免心生悲凉之感。在看作者在描述时所用的“幸亏”、“否则”等字眼,不仅附带上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益于读者体会,又何尝不是少平此刻的心理独白呢。字里行间透露的庆幸意味,更凸显少平的艰苦卓绝,敢于吃苦的精神。从中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对比于莫言的文字,就更加凸显出路遥文字的魅力。路遥的语言,平静而感情充沛。不时出现的字眼,如“哈呀”这样频繁出现的字眼足以凸显作者对某样事物的惊讶态度,促进我们更好的理解的同时,也为文章增添了几分乐趣,启齿间不由颦蹙一展,回味来乐趣无穷。细细独来,你会发现这一处处的文字,似乎是在唱戏般,朗朗上口令人忍俊不禁,倘若跟着念上几句,也能使你捧腹开怀吧。
而莫言的文字,描绘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夸张的手法使他笔下的世界抹上几分绚丽,甚至有时也有奇特的色彩在期间。莫言的文笔,总有几分现实的压迫,几分社会的沉重,读来有几分压迫感。这也许是主题的元素决定的,在此笔者不在多说。只是对比下,路遥真实的语言十分凸显。细读之下,仿佛你只是与他铺毡对坐而谈,打有几分煮酒谈三分天下,平实而又真挚。
这便是路遥文字的魅力。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3
在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平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慌张地刮着盆底的残汤剩水,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心惊,从他黄瘦的脸滑落下来的,不知是雨还是泪……
故事发生在1975年的黄土高原,17岁的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家境极度贫寒的他能上学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他不仅吃着最差的主食,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啊!但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让他躲避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馍馍。但他热爱学习、热爱看书,他身上保留着精神的高傲、挥洒着灵魂的矜持。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充盈让孙少平的生活五味杂陈。
后来,孙少平与家境较好的田晓霞相识,并建立了友谊。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回乡做了教师。三年教师生涯结束后的孙少平,先是回家做农民,后去黄原闯荡,做揽工汉,并做了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当上了煤矿工人。田晓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报做记者,孙少平勇敢地面对他们之间的感情,后来,他们终于在一起了,并做了两年之约。1982年,孙少平在煤矿上班,黄原面临400年来的罕见水灾。田晓霞前往灾区一线报道,为救一落水小孩英勇牺牲,得知消失的孙少平,悲痛万分,明明唾手可得的完美生活消失殆尽。走出悲痛的孙少平开始认真工作,在一次事故中,为救徒弟受了重伤,最后孙少平放弃了去省城的机会,再次回到矿山。
书中我最敬佩的莫过于孙少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觉得这就是他的真实写照了吧!命运给了孙少平太多的挫折,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不屈不挠地直面人生,就像书中所说,“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作为一个农村人,他却有着君子风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郝红梅的原谅和帮助,对侯玉英的救助……他总是真诚地与人相处,真实地看待每一个人,也怀着感恩的心回报每一个人给他帮助和善意的人。尽力诠释着:“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他的热情,坚强,豁达和宽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支撑起贫困的孙家,孙少平的大哥孙少安,高校毕业就回家务农。与孙少平追求飞扬的生活不同。他的沉稳和精明都是内敛的。1979年,孙少平领导生产队率先实施并推广了责任制,孙少安利用闲暇时间进城拉砖,建起了烧砖窑,开始发家致富。1982年,孙少安的砖窑准备扩建,却由于技师不懂技术,致使砖窑蒙受了巨大损失,在多方的帮助下,孙少安重新振作,再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孙少安尽力地诠释着:“世界吻我以痛,我愿报之以歌。”他出资15000元修建了新的双水村小学,妻子却在落成仪式上当场口吐鲜血被确诊为肺癌……
生命在这片土地上轮回,生生不息,故事永远没有结局,上演着一幕幕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书中为我们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他们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富贵与贫穷,苦难与拼搏,《平凡的世界》告诉了我一个平凡的人,只要肯努力,那么一切也都可以实现,这也正是《平凡的世界》平凡之中之最伟大。
孙少平和孙少安,不正是那千千万万平凡人中一员,虽然生活坎坷,命运不公,可是两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让我想到《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书中语言平实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柔情或豪迈的信天游曲调在悠悠飘荡,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只有普通农村人的生活场景,没有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有的只是平凡的事,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
“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难,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会永远阴暗,当乌云退尽的时候,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就会照亮大地,青草照样会鲜绿无比,花朵仍然会蓬勃开放!”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4
有些书,与少年记忆同在。
依然还记得当年听长篇评书时的情景——正午小小的长满花草的院落里,葡萄架下,一个少年正静静倾听并憧憬着宽广而斑斓的外部世界。在李也默有着陕北风情的声音中,怀想着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田润叶们——热爱文学的少年时光,是多么的美妙。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以史诗般的笔触描述了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黄土地上的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作品问世立即好评如潮,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重新回想这部书所囊括的时光时,依然会发现从1978—1985年以来的岁月是那么的令人神往。生活在那时的人们以劫后余生的喜悦憧憬着未来,用感恩的心看待刚刚过去的梦魇……简单、纯粹,一切都笼上了理想的光环。没有咖啡馆,没有浪漫的海滩风景,在那个西北黄土高原小小的城里,在那无名花草盛开的小土坡上,依然能成长起传奇般的爱情,这爱情曾让十几年前的一代人为之动容。
无从知道如今的读者如何理解与认知省委领导的女儿田晓霞与煤矿工人孙少平之间的那段爱情。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如今已然完全没有了此类爱情发生与成长的土壤。换言之,作家连想象的欲望都不再会有。煤矿工人与省报女记者之间有着何等的距离?省长女儿怎么会与煤矿工人有情感发生,他们有认识的可能吗?即便是作家能想到,这样的情节读者与观众能否接受?在这样的问号背后,存在的是大众对人与人关系认识角度的变化。
在《平凡的世界》之后,已很少再能了解到煤矿工人的生活境况了。他们在一度的笑语喧哗之后重又归入黑暗、潮湿的地下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变得那么寂然无声。偶尔在报纸、网络等媒体上看到,也只是与死亡名单、煤矿事故等相连。想来,这个时代的孙少平们不会再有人关注并敬仰了。他喜欢谁和会娶哪一个更是无关紧要了。恐怕还会有人想,只有傻瓜才会把一个煤矿工人当作自己的偶像。
所以,这一次在翻阅《平凡的世界》时,我内心充满着平实的欢喜与复杂的情感。翻阅它们,就如同重走当年的少年心路。老实说,孙少平,这个英俊、淳朴、向上的男青年曾经赢得过我的深深的爱恋。我甚至因之而热爱他的生活历程——从黄土地出发,由建筑工人到煤矿工人。当然,也热爱孙家的每个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泥土与农家气息。
这是一个小资盛行的时代,以金钱的多寡为成功的唯一指标。因而,在许多的大众媒体中,孙少平以及孙少安们注定缺席并命定成为弱势的沉默的群体。勤劳致富的孙少安们不再是榜样了,我们甚至很少能看到相濡以沫的农家男女。看看现在吧,更多的文学是农家姑娘们离开家乡到城市赚取金钱。没有金钱作衬托的爱情,不再有人眷恋,甚至会让人鄙视。
走在都市高高的天桥上,我常深感困惑。困惑于川流不息的车辆中平凡人们的退隐,更困惑于媒体、大众对金钱、权贵的追逐与渲染,对凡人生活与生命的漠视。
如果活到现在,作家路遥该如何面对这时代的巨变呢?社会现实、文学理念、阅读兴趣,以及金钱至上的当代社会能让他适应吗?他的骤然离世,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休止符,是有着现实主义理念的作家用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写就的休止符。
我知道,也有许多人对《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价值提出质疑,而我亦自知早已无法跳出自我感受去评判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多年来路遥在阴暗的图书馆里翻阅报纸,以至于手掌皮肤破裂成茧的细节常萦绕于我的心头并激励着我。
所以,《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它们在十几年来悄然改变着一个小小少年的价值观、爱情观,还有人生观。当我读到孙志刚事件,看到民工迫讨工资的报道,看到农村中被自杀与家庭暴力所困扰的妇女,看到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时,不由得会愤怒,会动容,会在飞驰的火车上情难自己——因为,他们是我自少年时代便热爱的“孙少平、孙少安”们,也是“孙兰花”与“孙兰香”们。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5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题记
苦与甜,痛与乐,爱与怨。这些复杂的情感在路遥的笔下纷繁交织,凝成了《平凡的世界》这部著作。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农民家庭出身的孙少平,背负着全家人的期望,去到县城里读高中。既不像好友金波一样家境宽裕,也不像班上别的同学一样有权有势。心理上低人一等的自卑感,让他沉默寡言,在学校总是独来独往,生怕被别人看见自己的寒酸和落魄。毕业后他一个人四处打拼,但路途依旧充满了泥泞坎坷。工作、感情生活不断锻造着他,一步步褪去青涩,走向成熟。
如果说从前的他只是为了寻求出路,那么后来的他,就是在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
“人生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身为家中的长子,孙少安早早地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孙家一贫如洗,还有卧病在床的奶奶,年幼的弟弟妹妹。尚且年少的他,不得不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负重前行。在家作为兄长,他算得上是顶梁柱,和父亲一起撑着这方小小的、唯一能让他们容身的天地;在外作为队长,他一直都以身作则,精明强悍、吃苦耐劳、脚踏实地。
即使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也依旧能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田润叶,她的为人正如她的名字一般,像是一朵需要人呵护的雏菊,不张扬、不明艳,亲切温润。家境体面,却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子。她曾经喜欢孙少安,便主动去靠近,深深地期望着和他共度余生。可是这些念想终究抵挡不过现实的压迫,情窦初开的少女也嫁作他妇,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有圆满的结局,但不是所有的不圆满都是不幸的。
“生命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孙玉厚几乎一辈子都在勤苦劳作中度过,过着缺衣少食的清贫日子。老实巴交的他无力改变生活的现状,没有办法给自己的儿女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一直在尽力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虽然物质上比不过别人,家庭氛围却一直是和睦友善的,让孩子们都能体会到真情。
也许有的人天生缺乏自己做大树的能力,但是他们能够做很好的土壤。
你看,这些平凡的人,都认清了自己的意义,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世界这么大,我们都是独立而平凡的个体,按着自己的人生轨道运转。这一路注定不平坦,都要经历很多次挫折,面临很多次困境,有过很多次迷茫。但是,请一定不要放弃,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要先怀揣着理想去闯一闯、试一试。就算再不起眼的一颗星星,也会散发出坚定的光。就像,每一个不曾预知的理想,都会在你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后,绽放出迷人的色彩。
你一定要站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亮。愿我们所期待的,皆如灿烂星子。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6
孙少平:伟光正青年成长史。几乎成长的每一步都做了正确的事情、遇到了好心的人,像所有男主角一样,走上了半开挂的人生。他正直,勇敢又好学,上学积极帮助同学,回家勤勤恳恳劳动,在外任劳任怨干活……不论在何种境遇下,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包括晓霞的死),都能重新振作起来。说实话,我不相信人可以正能量到这个地步,现实生活中,好心的人甚至很难得到福报,但是我们同样会从他身上得到鼓舞。不知道最后他跟师娘在一起了没,关于他未来的感情发展,我很困惑。
有一段关于他的描述,可能会让很多和我一样葱农村出来的孩子们有同感:“孙少平的精神思想实际上形成了两个系列:农村的系列和农村以外世界的系列。对于他来说,这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一方面,他摆脱不了农村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不愿受农村的局限。因而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既不是纯粹是农村的状态,又非纯粹的城市型状态。在他今后的一生中,不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他也许将永远会是这样一种混合型的精神气质。”
孙少安:很意外,少安到最后也没能摆脱小农思想,变成一个高瞻远瞩的企业家(当然以后可能也有机会),看待事情也没他弟的眼光,最后还要靠他弟的启发才能拒绝《三国演义》的“邀约”、回村建学校,而且面对婆媳关系也是无可奈何…但已经是个出类拔萃的农民?了,又娶了个好媳妇。做事情永远三纲五常,没有任何惊喜,还不如他媳妇果敢。对他这个人物实在没有太多感情,他就像班里学习好的男同学,让我提不起太多兴趣。(不过王雷演出的超级可爱的孙少安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润叶:如果润叶跟少安结婚了,估计也没啥阶级或者文化隔阂,毕竟润叶和晓霞不一样,从根儿上说,就是一个善良又保守的女人,而且李向前也没啥文化,后来变成鞋匠,光景还不如少安。润叶的性格或许也跟家庭出身有关?但少平咋就发展成了那样?我看前半段简直要被润叶气死,喜欢少安,又扭扭捏捏,直到少安结婚,自己又迫于压力嫁给了向前!明明是自己同意的,婚后又要“守身如玉”!李向前也太可怜了,四肢健全的时候,得不到润叶的爱,得到了润叶的爱,自己又瘫了!润叶爱向前吗?我理解不了,爱的话非得等人家残了?这是爱他还是爱自己的圣母光辉啊!不过我对这种心理也有点能理解,我也老这样,活在自我感动中,其实就是自卑发展出的自恋!
田晓霞:理想人物,好的实在发光了,所以最后只能死掉。我还以为最后会出现一个什么没死失忆了啥的,毕竟尸体都没有找到,但是这毕竟不是狗血连续剧。(毕竟这个词儿我想了好久,怀疑自己脑壳坏掉了)
田晓霞说了一段很飒的话:“可和我在一块的男人都说我不像个女人。我知道这是因为我的性格。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当他们自己像个女人的时候,我只能把自己变成他们的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