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观《你好,李焕英》有感

2025/07/27心得

此篇文章观《你好,李焕英》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观《你好,李焕英》有感 篇1

看网上说《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很催泪,妈妈就带着我和弟弟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在了电影院座无虚席,人山人海,看来这部电影很受欢迎啊!

到了座位,我的左手里攥着手巾,右手抱着爆米花,电影开始了,整个前部分全场人哄堂大笑,可是到了后半部分泪声俱下,我瞅了瞅旁边的叔叔阿姨,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可是不管我怎么看?就是哭不出来,来看电影前,我还跟妈妈说:“妈妈,你看这部电影,你会不会哭啊?”“这有什么可哭的呀。”妈妈笑着走进了电影院,可是到了让人哭的`地方,妈妈的眼泪已经流了出来,看完电影后,我边给妈妈擦眼泪,边想,电影最后的一句话:“打我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母亲曾经也是一个花季少女啊!”

是啊!母亲生了我们以后就,有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责任就是——一位妈妈,妈妈,我每天为我们喂奶,换尿布,洗衣服,等等,每天都上着一样的情景,一负一日,一年又一年。长大后你会发现母亲的脸已经不再是滑滑的嫩嫩的,而是沧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也没有了,从前那样美丽的脸庞。不知道有多少同学的妈妈以前是班花,校花,可是现在而却是我们家中的一朵花。

妈妈,我爱你!

观《你好,李焕英》有感 篇2

李焕英,这个名字既属于一位伟大的母亲,也是艺人贾玲一生都忘不了的一个人,于是为了缅怀她,便有了这么一部温情但又有趣的电影——《你好,李焕英》。而我也有幸在今天早上观看了这位母亲传奇的一生,以及她对孩子们满满的爱,并发表了这篇感想。

漫漫人生路,您又在何处?相信贾玲对这句话一定深有体会,毕竟亲人的离世,生命的一去不复返,唯有经历过才会明白,贾玲的母亲在她上学后的第二个月便因意外去世了,当时的贾玲不愿相信这个事实,跪着求车上的每个人借给她手机,让她给家里打电话。但天不由人,李焕英还是去世了,可贾玲却只能够“袖手旁观”,既不能让故事重来,也不能再为对方做任何事,只能靠想象来弥补这份心中的遗憾,相信这种想法便是贾玲她拍这部电影的理由吧。她也为这部电影起了一个十分单纯,但又包含着那种对母亲的不舍与怀念的一个名字——《你好,李焕英》(《hi,mom》)。

其实当我们回看时可以发现李焕英这个名字在电影里被叫了很多次,只可惜没有一次能得到真正的回应,不过我在看电影之前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同时我也一直没能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会起这样的一个名字。但现在想来这部电影的名字,不也是同母爱那般看似简单却又饱含深度吗?有时仅仅是一个动作,一句话里面都包含着妈妈对孩子满满的.爱,在电影中李焕英哪怕是死前的最后一刻,都从未有过后悔,没有后悔自己生下贾玲,没有后悔自己没有嫁到好人家里去,她只认为只要能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开心的生活,自己便死而无憾,还能心平气和的说出:“我这辈子过得很幸福,你咋不相信呢?”这种话,贾玲几乎没有为李焕英买过任何东西,除了一件有点小了的绿皮大衣,不过李焕英也只是说这件绿皮大衣要再绿一点就好看了,她也从来没有怪过贾玲从未让自己开心过,在这位母亲的心里,她一直都觉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也一直都觉得贾玲是一个值得她骄傲的孩子。也许大多数母亲都是这么想的吧,即使生活过得再累,过得再苦,孩子再不省心,也难以放下心中的那份爱。

在电影的最后,贾玲开上了给妈妈承诺要买的敞篷车,在现实生活中她也当上了梦寐以求的明星,并成为了导演,但仍是唤不应李焕英这个名字,漫漫人生路,您又在何处呢?

观《你好,李焕英》有感 篇3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昨天,《你好,李焕英》票房突破3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第12部票房破30亿元的影片,初次当导演的贾玲也凭借这部作品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该片双女主的设定在国产商业大片中已属罕见,影片所张扬的女性力量让女性电影人和女性观众为之振奋;贾玲身为演员转型当导演,也为业界树立了标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你好,李焕英》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能够凭借口碑突出重围,主要得归功于主创投入真心的创作:作为喜剧,设计了大量密集笑点;作为家庭片,表达了真挚的母女亲情。

这次贾玲充分发挥了自己近二十年的喜剧功底,在电影里铺设了足够多的喜剧桥段,精准打击观众笑点。这些喜剧桥段有巧用谐音的台词金句,比如沈腾那句“我俩连起来,就是欢迎光临”;也有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观察提炼,比如调侃看不懂医生的字、同学聚会相互炫耀攀比等;还有因时代差异引发的喜剧效果,比如穿越到1981年的贾晓玲因不知道当时买东西需要各种票而闹出笑话……这些段落一看就经过精心设计,节奏恰当,“笑果”惊人。

该片主演很多都来自贾玲创立的大碗娱乐,比如张小斐、许君聪、何欢、卜钰、孙集斌等,他们此前的电影创作履历几乎为零,这次可以说是一鸣惊人,在笑翻全国观众的同时也让人对这个喜剧团队产生期待,不知道大碗娱乐能否成长为另一个开心麻花?如果说此前片中出现的大批喜剧演员是开胃小菜,那么当如今国内喜剧“一哥”沈腾登场时,影片的搞笑程度又提升了一个量级。他松弛自然、自带喜感的表演,为影片贡献了多个爆笑时刻。

《你好,李焕英》有点类似于一个高质量的超长版春晚小品,让大家笑得足够开心,抱着喜剧愿望来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会得到巨大满足。如果该片只有这些笑点,充其量只是喜剧部分做得不错而已,但《你好,李焕英》里还有动人的真情,成功做到让人前半部分笑得前仰后合,后半部分哭得泪流满面。它是一首写给母亲的赞美诗,足以感动多数观众。

很多人都是在看到影片最后字幕时才意识到,贾玲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片中的母亲并不是一个虚构角色,原型就是贾玲的母亲,名字就叫李焕英。她在48岁时意外去世,成为贾玲心中永远的隐痛。片中贾晓玲穿越到1981年后,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让妈妈开心,她帮妈妈买电视机、参加排球比赛,甚至不惜冒着牺牲自己的风险让妈妈跟厂长儿子相亲,都是出于一个女儿对母亲最纯粹的爱。而当现实中这份爱再也不能传递给已经离世多年的母亲时,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片中贾晓玲只是经历了妈妈年轻时的一段时光,然后再回到现实,其感染力也会大打折扣。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就是片尾最后的反转——原来贾晓玲并不是一个人穿越回去,李焕英比她更早就穿越了,而且她懂女儿想要弥补的心情,所以愿意配合贾晓玲所做的一切。正如网友所说:“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很爱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更爱更爱更爱你。”

《你好,李焕英》当然也有缺点,影片镜头语言没那么考究,缺乏电影质感,但当主创成功传递出一份真挚的情感时,这些不足都显得可以原谅了。影片刚公布阵容时,贾玲当导演的消息遭到了不少质疑。近年来,一些喜剧演员纷纷当导演,炮制出不少烂片,因此有人质疑贾玲是不是也在玩票?但《你好,李焕英》足以证明她的认真。这部电影的成功也启发电影人,情到真处方动人,只要端正创作态度,拍出真情实感,观众就有可能买账。

观《你好,李焕英》有感 篇4

“打有记忆,她就是中年妇女,所以总是忘记,妈妈也曾是花季少女。” ——题记

“谨以此片,献给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当银幕上缓缓打出这几个字时,电影院内灯骤然亮起,我才发觉影片已经结束了,脸上留着未干的泪水,手中攥着的纸巾不知被泪水沾湿了多少张,内心的情感久久无法平静。

《你好,李焕英》的介绍是一部喜剧片,是呀,有贾玲、张小斐、沈腾等一众喜剧演员参演,可不就应该是部喜剧片吗?可当影片结束后,你才发现这是一部既好笑又好哭的影片,有人评价说它赚足了观众的泪水,是笑出来的,也是哭出来的。

故事的开头简单讲述了主人公贾晓玲“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自小与周围小孩的'与众不同,在妈妈李焕英的教导和开解下,贾晓玲并未显现出自卑,而是快乐健康的成长,直到她长大成人、参加高考、拿到录取通知书、又伪造一个录取通知书、父母替她大办开学宴、宴会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后,意外不期而至。母亲在骑自行车载她回家的路上,与她交流时因为分心,被前方驶来的一量大货车撞倒,昏迷不醒,而贾晓玲并未受伤,她趴在床前痛哭,这时一道金光闪过,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接着便有了贾晓玲穿越回自己母亲李焕英还未与她的父亲结婚前,于是她为了弥补自己未曾让母亲高兴一回的愿望,她先想方设法替母亲买下了当时厂里的第一台电视机,又因为记得母亲好友曾说过,当时举办了一场排球赛,但因为她和贾晓玲母亲李焕英并未参加排球赛而被另一个死对头王琴“捡”走了天大的好事儿。于是她希望李焕英参加排球赛,并以李焕英表妹的身份出现在众人的面前。接下来便是她们遇上了一群“恶霸”,并遭其威胁;排球队无法成立,众人皆有事;排球赛场上意外连连;努力撮合李焕英与“厂二代”沈光林而非自己的父亲,以及后面的与李焕英一起喝酒,说到她以后未来的生活,告诉她的却与上一世截然相反,丈夫是上一世众人羡慕的王琴的丈夫沈光林,女儿有出息、出国留学,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李焕英却说她只希望她的孩子能健康快乐的长大。第二天醒来,李焕英告诉她自己与贾文田领了结婚证的消息,但她并不希望结果如此。但在看见李焕英与贾文田的相处之后,她便释然了。故事的最后是贾晓玲无意间发现自己母亲也穿越了回来,并以回放的形式放映了母亲为她所做的一切。

故事的最后,也是最感人的地方,就像结局中写到,“打有记忆,她就是中年妇女,所以总是忘记,妈妈也曾是花季少女。”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淳朴的希望,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求富贵,但为健康;不就优秀,但常快乐。

感谢所有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观《你好,李焕英》有感 篇5

今天晚上,我满怀期待地走进了观影厅,观看全国人民都看的《你好,李焕英》。前半段,充满了欢声笑语;后半段,看得我泪流满面。

这部电影表现了贾玲对妈妈至深的爱。19岁那年,贾玲深爱的妈妈意外身亡,就在她悲痛万分时,却意外穿越到了母亲年轻的时代。她想尽一切办法让母亲开心:让母亲成为厂里第一个买电视的人;撮合她和厂长的儿子在一起……直到影片结束,女孩才发现母亲原来早已回到过去,当她通过裤子上的那个动物补丁时,才想起,母亲那个时候还不会缝衣服,不由得痛哭着向母亲奔去……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母亲一直把晓玲蒙在鼓里。

走出影厅,我的心还久久不能平静,前面的欢声笑语,后面的.痛哭流涕,原来一直都不是女儿贾晓玲圆母亲的梦,而是母亲在圆女儿的梦。

而我的妈妈,便是现实中的“李焕英”:早晨,她为我穿衣;中午,她给我做饭;下午,她辅导我写作业……她没日没夜地重复着一件事,却丝毫不感到厌倦。

妈妈总是对我说:人啊,总要经历伤痛,才懂得父母的爱。而我,却只是把这句话当成儿戏。

有人说,父爱如山,给我依靠;母爱如水,给我滋润。母爱,虽没有父爱那样高大巍峨,但却温柔甜蜜,让我幸福成长!

观《你好,李焕英》有感 篇6

作为春节档热播电影,《你好,李焕英》赚足观众泪水的同时,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不知是该恭喜一帮主创人员,还是为李焕英这个人感到庆幸,庆幸她有一个在文艺圈又有足够实力的女儿让世人记住了她这个人,并且感动着她们母女间的感动,伤感着一个来不及去爱的伤感。诚然,世间有太多的来不及,但多数终归随岁月匆匆流逝,不朽,在有祭奠的载体中才能永恒。

《你好,李焕英》,从小品到搬上大荧幕,用一个女儿的歉疚作主线,诠释着一位平凡的母亲对女儿所表现出的无私大爱,也许有来世,我还做你的女儿,做一个你有生之年能看得到优秀的女儿。也许这是大多数儿女面对逝者的内心独白,但外放出来的除了泪水再无其他,羡慕李焕英在身后有个好女儿,让她这位母亲的爱渲染千百年来做儿女内心的色彩,真好。

小时候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记住了鲁迅;读朱自清的《背影》我们记住了那个爬铁道为儿子买水果的父亲;后来又读到诸多比如舒适、沈从文、莫言等怀念母亲的文章,使的那些平凡或不平凡的.母亲在人们的心中变得立体起来、丰富起来,假如泉下有知,他们定是笑魇如花,相信李焕英也是。

记得复旦大学一个哲学系教授说过,大意是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的同时,孩子也同样馈赠了父亲母亲这两个角色。孩子们的成长就是一部部悲喜交响曲,爱与被爱从来没有分清过,舍与得也不太能分得清。父亲在外辛苦劳作后回到家看到可爱的孩子们不由得喜笑颜开,一身疲劳顿时化为无形;母亲头上的白发是日渐多了起来,但孩子们长高了,学习进步了,她会觉得这一切真值。

记得我儿子出生后,第一眼看到他时,我真有种想哭的冲动。再后来,小家伙一点点成长,我的喜欢和快乐也随之越拉越长,谁对谁馈赠多一点,谁能分得清!我想李焕英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不管女儿当初怎么样,在她心里,总是最好的,痛苦并快乐着,并不矛盾。

也许让世人记住一位父亲或母亲的名字或事迹只是儿女们一厢情愿的事情,大多数父母都为儿女做着相似的事情,同样感人,他们想着只要儿女们健康快乐就行。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促成或暗自忧伤或如《你好,李焕英》的那些怀念。在电影院里哭的稀里哗啦的人们在佐证他们像李焕英一样的父母亲,触景伤情,是曰共鸣!

父母与孩子,不说付出,也不用说舍得,借用一句歌词“你的世界我来过”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