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此篇文章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想必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这本经典名著吧!这本书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三国演义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以及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在三国演义中,有奸诈雄豪的曹操,有忠义勇武的关羽,有宽厚仁爱的刘备,还有的是谋略超人诸葛亮,说到诸葛亮,他的故事就多了去了,如“孔明借东风”、“孔明巧唱空城计”、“孔明草船借剑”等,我最喜欢的就是“巧唱空城计”这个故事了,因为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智者必胜。
马谡不听劝告自作主张,结果街亭失守,导致蜀军有主动转为被动,诸葛亮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作出冒险的举动,巧唱空城计,他吩咐士兵们打扮成百姓的样子,在街道上扫地,而诸葛亮却悠闲自在的坐在城门上弹琴,城门打开,敌人冲到城门口,见此情景,心里起了疑惑,诸葛亮一向非常谨慎,这次定有阴谋,然后就退兵了。
哈哈,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阴谋,这只是诡计多端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敌人觉得,这一定是有阴谋的,就退兵了,轻而易举就把敌人赶出城门,难道,这个故事还不能表明,智者必胜这个道理吗?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这样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变聪明了,那你就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的,人永远都要学习,要奋斗,死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这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今年暑假我看了《三国演义》。没看时我一直很好奇,《三国演义》是什么故事。打开后,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那年,天下大乱,逐渐形成了孙刘联盟对战曹操的百万大军。两军在不断的消耗中,渐渐的形成了合围之势,庞统使用连环计使曹军大败。曹操只能向中原退去,刘备趁机向北挺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三国之中,也不乏英雄人物。
比如说诸葛亮,他一生中,排八阵、布迷谷、借万箭、取中原、擒孟获、入祁山、造牛马、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一生丰功伟绩无数,只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情。
可是他的人生也有很多遗憾。
庞统在落凤谷死后,诸葛亮从那年开始就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从那时起,孙曹两国就开始攻打蜀国,虽然诸葛亮用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术想缓解紧急的战况。但是关羽一意孤行,大意失荆州,还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诸葛亮死后,只要运用诸葛亮留下的木牛流马,姜维不能吞曹也可以无损撤退,可是刘备早死,阿斗无能。硬是直接投降,蜀国从此走向灭亡。
也比如说曹操,他是一位君主,哦,不,应该称他为奸雄耿为合适,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率领百万大军本应稳赢,却因为自高自大断送了自己的军队。
后来,他如果肯接受华佗的治疗,也许就不会死,更不会把已经发展的基业被司马家族抢走。
在三国中,有很多小势力司马家族就是其中一个。经过司马懿、司马昭、司马迁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吞曹灭蜀一统江山。
这本书看完了,我却有种无法言喻的感觉,总感觉它还没结束。
但是它的确结束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也结束了。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里面精彩的剧情深深吸引了我。妈妈说,原版的书更好看,于是,我央求妈妈买来了这本书。
一书在手,我便全神贯注地看起来,不久便喜欢上了它。它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书中主要描写的是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三国争霸最后统一归西晋的历史故事。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狡猾的曹操,骁勇善战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知人善任的孙权……众多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让我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
众多人物中,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看到他“草船借箭”成功,我不禁为其神机妙算拍手叫好;读到他“七擒孟获”,我知道了以德服人的重要;读到他“唱空城计”,我知道了他的胆略过人……当诸葛亮命归西天时,我又为这位奇才鞠躬尽瘁的一生感到痛心和惋惜。
里面的许多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沉浸在书中不能自拔。
书中的许多故事让我颇多感怀:刘备曾是曹操的瓮中之鳖,但刘备有勇有谋,得以逃脱;关羽的《华容道义释曹操》最让人敬重,真是不忘曹操当年的旧情,知恩图报。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有勇者一定胜的看法,看来不光有勇,还要有谋,有勇有谋才是奇人,得民心者得天下。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的知识和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永远数不完;书里的知识和黄河里的一滴滴水一样,永远流不完;书里的快乐像一棵棵小草一样,“春风吹又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会和大家一起多读书,一起探索书里的更多奥秘!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相信《三国演义》这本书一定有不少人读过,今天我来讲讲我读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感受。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之后,刘备的夫人——甘夫人病故,周瑜便想出一条美人计,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准备把刘备骗到吴国当人质换取荆州。诸葛亮闻讯后,写了三张纸条,装进三个锦囊交给赵云,派他前去保驾,并嘱咐,遇到危险情况拆开来看。第一条:上街采购礼品,拜访乔国老,并将事情四处张扬。第二条:告诉刘备,曹操亲率五十万大军杀向荆州。第三条:告诉吴侯妹妹,周瑜施美人计。赵云都一一照办。结果刘备娶走了吴侯妹妹顺利返回荆州,婚事弄假成真,刘备还夺了南郡。蜀军将士叫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听到后,气得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后来病死于巴丘。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嫉妒、心胸狭窄是最要命的病,文中的周瑜就是这样,自己气死了自己。我觉得做人一定要心胸开阔,而且不可嫉妒他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东汉末年分三国,战火连绵不休。”林俊杰的一句歌词,将三国时期的军事状况体现了出来。同时,也出现了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
官渡之战是其一。想当年,袁绍七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去攻打曹操,结果被曹操的七万军士打得落花流水,一蹶不振。最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这是为什么?
袁绍本有一名谋士,名叫许攸。他像袁绍献计,袁绍却不以为然。他一怒之下,投靠了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偷袭乌巢,烧其粮草。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营垒,亲自率领骑兵袭击乌巢。袁绍听说后,又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只派部分兵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曹军营垒,可谁知曹营坚固,久攻不下,又没了粮草,军中人心惶惶,渐渐内部破裂。曹军趁势出击,打败袁军。最终,袁绍狼狈而逃,不久就病死了。袁军内部打乱,曹操顺势消灭了袁军,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只是其一,还有一个,那就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想当年周瑜的一把火烧得曹军几十万大军溃不成兵。黄盖的配合,诸葛亮的点拨……这都是造成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可见,胜利并不是一个人能办到的,需要大家的团结,配合。这样,才能成功。
一读三国,方知其妙。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6
一本三国演义,让我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失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所以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典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典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心痛。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我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