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此篇文章《皮囊》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皮囊》读后感 篇1
皮囊上市的时候,我还在关注着韩寒的微博,压见过韩为皮囊站台。
不过当时想着韩寒转型做了一个后,要推的作者太多了。再看看蔡崇达这个不怎么熟悉的名字也就算没什么要买的欲望了。
现在,韩寒的微博也取关了,却因为别人的推荐看到了皮囊。也算是了解了一个新的媒体人,我也好奇以前怎么没有太听过这个名字呢?我也是很关注新闻特稿写作的好学生呢。
在这个领域,太多的知名记者了,他们推崇着舶来的特稿写作,后来又改成为非虚构,用自己的气力在中国这个规模报道、官样文本盛行的环境里开拓着,即便他们以后纷纷换了行业,我也理解。
老是关心别人的苦难,还不如改善自己的生活来的实在。
回到这本皮囊,按我的阅读感受来说,书中有几篇让人印象深刻,但是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阎连科在封面说,
《皮囊》那么鉴定地走向自我、他人、回忆和当下,是这种新生的“非虚构”写作林地里,有污渍展现这么一篇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来。
这是外出的孩子最喜欢怀念故乡的原因。和前几天看的作品要求一样,“关注别人,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蔡崇达在离开自己的故乡后,回头看自己的过去,面对自己始终的要回答的问题。这本书是他的思考。
《重症病房的圣诞节》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超过同名的《皮囊》。也许是编辑为了营销的目的,选了这个比较吸引人的书名。画面感强,感情真挚又克制。这篇让我感受颇深。没有上时间住过医院的人真的很难理解医院的氛围,也体会不到病人、病人家属的心情。看他描绘的医院场景,这让人心慌,也让我感同身受。
医院比墓地还让人赶到无助,感到无力,感到绝望。是那种无能为力的绝望,葬礼是一切沉寂后的安静,医院却是生的煎熬。
但愿每个人都没有机会体会这种绝望、煎熬。
后来,蔡崇达在微信开了全民故事计划,里面的文章基本延续了《皮囊》的一贯风格,也是小人物的故事。我看过几次,和人间等其他非虚构的平台一样,打开率并不高,也做不到每篇必读。
反倒是,在不断修改我自己的一篇稿件时候,我倒是希望写出那些文章里的风格和角度。
中国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写了。各种奇幻、魔幻风格的故事一次次挑战着编剧的想象力,也给纪实写作爱好者提供着无尽的素材。
希望自己有机会写下其中的故事,再不济,读到也好。
《皮囊》读后感 篇2
这几天,我看了《皮囊》这本书,被它的内容所深深吸引。
开篇就写到阿太,她虽绝情,但她是作者心灵的归宿,她教会作者:"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可以说,这句话对作者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全文的主旨。
当时,母亲就算倾家荡产也要建好房子,她经历过挫折,许多人都让她放弃。而且当时他们家境贫寒,不得不兼职着几份工作,一个人干很重的活,作者也必须在放假时做家教来负担沉重的建房费用。作者开始并不懂,直到后来,他知道,母亲这样做不过是想让父亲在街坊邻里面前抬得起头来。这件事不就充分体现出母亲对父亲从未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但又万分深沉的爱吗?这样的爱,让作者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作者就算在外打拼,也知道自己永远是个有家可回的人。不幸的是,父亲半身瘫痪了。为了让父亲振作起来,他们一家人都传递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及一种对彼此,对未来的信心。父亲在台风来时还坚持要出去练习走路,也能看出父亲对这个家很有责任心,以及对生活给他带来的苦难的不屈服。这象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但命运终究给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努力并没有结果,他半身瘫痪的状况并没有因他的每天练习而改变。最后因为他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竟然有了一种小孩子的脾气,这或许是他瘫痪后唯一能让他振作的生活方式。他对生命更是释然了,这也是他对生活最后的屈服。作者得知父亲走的时候,是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开幕式正在倒计时的时候。这时候是全世界的狂欢,但没人知道,这一刻,作者的世界崩塌了;这一天,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走了。让作者感触最深的,大抵是和父亲一起做手术但后来却不知踪影的一个男孩及他的父亲吧。他突然知道了生命的脆弱和转瞬即逝,一个人活在过世界上的痕迹,被风一吹被,或者沙子一埋,就不见了。
这本书中,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 "阿小和阿小"这个篇章。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读出了作者自以为的卑微。刚刚认识香港阿小的时候,作者面对一个社会上游人士,嫉妒他抢走了些许赞扬他的目光,又因为他时尚的玩具,穿着和思想而自。因此,当他读懂了香港阿小与他不一的心理的时候,他选择了疏远。但有钱并不意味着全部,香港阿小也很孤独,他心里装着骄傲,却失去了孩子般的童年。长大了,作者来到了北京,诺大的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当他走在人山人海的地方,总能轻易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在那个小村子里,虽人少条件不好,有的却是存在感。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作者的人生,感受到他曾感受到过的事情,他写下的是刻在骨头里的故事,留下的是那些我们终究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读后感 篇3
它有着浅黄色的封面,寥寥数字,丝毫不起眼的静静的趟在书架上。直到看到它有韩寒、刘德华和李敬泽作序,这才让我好奇:这是本什么样的书,竟劳动这三位不同领域的大腕!
原来这是《中国新闻周刊》前执行主编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位80后的闽南人,用他真挚的语言,描述了坦荡荡的.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他的人生就这样真诚的摆在面前。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1篇后记,每一篇读起来都有种共鸣感,那种沉重却又如释重负的感觉。如第一篇《皮囊》:一贯坚强的阿太(外婆)去世了,我和作者一样难过。我也有个坚强的外婆。外婆早早的腿脚就不怎么好了,但凡跑腿的事情都是外公在做,即使这样也没见过外婆对什么事情示弱过。几年前外公离世,外婆又摔了一跤,腿脚越发的不好了,连正常走路都成问题。当时我们晚辈都以为外婆撑不了多久,一贯强势的她,怎能受得了无法走路、事事看人脸色的现实。没想到,大半年后外婆居然能借助椅子挪到院外晒太阳、找人聊天了!后来才知道,是外婆逼着我妈妈买了好多止疼片,每天都吃一把,强忍疼痛都要站起来。我每年回家都会去看望外婆,她总是拉着我的手说好多话,我说的话她却因为耳背已听不大清了,但她依然很开心的笑着、颤巍巍的挪着椅子送我出门。
读到阿太留下的话:“黑狗达(作者小名)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至此才明白,阿太才是大智者。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读到强壮的父亲中风瘫痪了,一次次尝试恢复一次次失败,退为孩童,无理取闹,直到去世,作者气急败坏破口大骂时,我的泪水止不住了。这不就是可怕的“子欲养而亲不在”吗?父母亲用他们历经几重苦难的皮囊养育了我们,让我脱离山村在城市定居。他们的皮囊渐渐衰败,已经无力再为我遮风挡雨,他们认为这是在拖累我,不愿和我一起在城市生活。殊不知,只要他们在我身边,就会带来无穷的力量,像小时候依偎在大树下,有着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没有了皮囊,还有灵魂。没有了灵魂的皮囊也仅仅是皮囊而已,没有任何意义。刘德华说,看蔡崇达的书,犹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我想,这盏明灯我需要,你也需要吧。
《皮囊》读后感 篇4
《皮囊》主要讲的是“我”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的怀念。
“我”的祖母活到90多岁,一直坚信着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所以,祖母从来不好好照顾自己,就连切菜都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最终把手指都切断了。而“我”们一家人特别慌,祖母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祖母还把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啊,不仅舅公游泳没学好,还被邻居骂没良心。但祖母还一直坚信着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祖母对舅公狠心,从表面上是害了舅公,但她只是希望舅公能早一点学会游泳。
这样的祖母让人悲悯又敬佩,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女儿。再后来,又摔伤了腿,导致不能行走,一个人靠着轮椅在家中走来走去,就是为了盼望“我”能回家。“我”也经常去看望祖母,和她诉苦,祖母有一个这么好的孙子,我为她感到自豪。
《皮囊》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阿小和阿小》这一篇。最开始,老家阿小是一个非常文静的男孩子,在一次考试中“我”再次获得年级第一,老家阿小跑过来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离开这个小镇。”这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一个从来不关心“我”的'人跑过来鼓励我,从此以后老家阿小和我的关系开始好了起来。自从香港阿小来了之后,我们仨的关系越来越好。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香港阿小回到香港去了。但他每周给“我”写信,而“我”也会保存起来,但当老家阿小看到后,他非常生气,并把信撕了。“我”看到后还和老家阿小打了起来,母亲最后不让“我”和老家阿小玩了。这封信里写下了香港阿小的住址。可见“我”和香港阿小的关系是多么的好。但既然他们的这么要好的朋友,那“我”怎么不去香港找阿小呢?可就在一次考试中,“我”考到了香港,而老家阿小被开除了,他储钱买摩托车从事他的渔民工作。而“我”一边在香港学习,一边寻找香港阿小,可是一直没有找到。
就像刘德华所说:“人生际遇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什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在《皮囊》里,有的是对他成长中有所启发的人,从而造就了他步步达成目标的人生。”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明灯”,他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我们的老师。希望他们的光亮能让我们的人生之路更亮堂一些。
《皮囊》读后感 篇5
能让刘德华为蔡崇达的《皮囊》写序,简直了不起。
一个真实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残酷,那无处安放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探索追寻。一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像一块坚硬的石头。她嘴里的“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让我们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一副皮囊,不论精致好看,老话说人不可貌相。不论外表多么坚实,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老去的模样,每个人都会有多幅面孔,只要被揭开那层皮囊,你会发现脆弱不堪,但只要内心有所寄托灵魂可以安放,就足够了。
黑狗达写房子那篇:父亲完成了两次中风,最终塑造出离世前那半身瘫痪的模样。房子,空间。房子,母亲的希望。房子,是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生命力和情感依托,是执着和尊严。是灵魂所要追求的执念。所以看见母亲的影子也就挑起家庭的大梁,担起重任成为小小男子汉。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能够影响你的并不值得,我来到这个世间是来还债的,不是添堵的,所以明明可以的事情就别堕落,别辜负了所受的苦难,别忘了曾经走过的岁月,别让自己的野心配不上世间的美好,别。
朋友。灵魂的至高点。越是相似的灵魂更容易令人感动,勾魂摄魄。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份量的嘘寒问暖,无条件的付出,尽心竭力谆谆教导。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时常在追逐我们不曾拥有的东西,可是失去之时又在怀念从前的纯朴。人与人之间联结是需要缘分,相处是需要真诚。好讨厌油滑市侩的人,患得患失,被虚荣心和欲望的驱使支配,然后等级划分,嫌弃鄙夷,阿谀奉承,好像只能靠吹捧所谓的上层人士来提升显摆自己,满足那份不一样的身份带来的成就感。
执念是慢慢耗尽自我的.一个过程。
抑郁。我听过这么一句话,善良的人成熟的都很晚,而且都是被坏人催熟的。某个年龄阶段,遇到某个过不去的坎的时候,想不通又没法疗愈就很容易生病。改变不了过去,接受不了现在,决定不了未来,不断想,不断忧,事事焦虑,精神崩溃。好笑的是,后来才慢慢明白,原来人们都似乎很喜欢看天才陨落的戏码,在他落进泥潭里的时候发出唏嘘。
谁都有不可避免的阴暗面。
生活。对于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不得不假装不在意。活得过分用力,过分正经,也是病态吧。一直很羡慕那些能放下身段,能厚脸皮的人,我就是因为自尊心太强而经常受挫。必要的时候,放下自尊是一件好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值得做并且认为有意义的事,至少在个人角度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