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
此篇文章《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初读和研读,掌握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修辞手法,并且能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篇爬山虎的学习,一方面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建立起对身边大自然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玩猜一猜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啊?
生:想......
师:好,那大家可都看仔细了啊,老师手上有一些图片,同学们来猜猜这是什么?(教师模拟第一张图片)大家看看这个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呀?我们来看看那个同学平时最善于观察了。
(这时学生思考,纷纷举手想要回答)
就这样通过小猫脚图片、小鸭子脚图片、小狗图片和爬山虎脚的图片,引出脚这个话题。
师:同学们,其实不光是我们的动物有脚,我们的植物也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脚,看看它怎么走路的,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拉朗读,勾画出不会、不懂得字词,同座之间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相互帮助学习。
2、再度课文,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勾画出爬山虎脚的描写句子,然后四人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得出爬山虎的特点?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如何爬的这四个方面去寻找)。
3、深入研读课文
整体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例如: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要这么仔细的描写爬山虎啊?)感知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以及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在这过程中,通过分析句子来介绍文中所用到的一些新的修辞手法。
(三)你说我演,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通过一个游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描述的爬山虎的脚的爬行方式的理解。
游戏一:一个同学说爬山虎的脚样子以及运动方式,一个同学根据同学的叙述一步一步的做出相应的动作。
游戏二:贴纸游戏,在黑板上展现课堂开始的图片,让学生把对应的图片上脚的特点贴在对应的图片中来。
(四)巩固提高
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回忆字词。
从第一小组的同学开始:
师:爬山虎爬呀爬,爬到…同学
生:我是爬山虎,这个是我的脚,它读….,它可以这样来造句,我身边有这样的….植物,它的脚是这样的…..。
通过爬山虎脚移动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起来分享自己这篇课文学习到的字词和修辞手法以及身边的其他相似的有脚植物。
(五)小结和作业
1、课堂小结采用发散式+收束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呀?
生:《爬山虎的脚》
师:那有那个善于总结的同学能告诉老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那些新本事呢?
生:我学到新的生字和新的修辞手法
师:这个同学非常棒,还有哪位同学能起来和大家分享吗?
………..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爬山虎,一起了解了植物爬山虎的脚,知道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如何的爬,在这之中呢,我们也学到了新的生字宝宝和新的修辞手法。最后,让我们再次的自由朗读课文,去再一次感受爬山虎的神奇运动脚步吧!
2、同学们下去后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有哪些植物是有脚的,用今天新学到的修辞手法来描述出来,明天上课的时候我们一起来分享,看看哪位同学观察最仔细,描述的最生动。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⑴ 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⑵ 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⑴ 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⑵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⑴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⑵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⑶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⑷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⑴ 观察细致。
⑵ 要抓住特点观察。
⑶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⑴ 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⑵ 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 篇3
一、主要内容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选编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
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重难点解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
1.有爬山虎的地方,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爬山虎,留意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教师课前搜集爬山虎的资料,准备爬山虎实物或标本或挂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有关爬山虎脚生长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初读课文,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检查学生对每个自然段大意的了解情况。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要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学完课文,还可以向你介绍我为题,让学生以爬山虎的身份介绍自己。
3.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作者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很美,语言更美。教学中可以朗读体会为主,先个人自主朗读,并想想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知道的;再在小组里说一说,还要把课文读给其他同学听,大家评一评,是不是让人感觉到叶子的美,表达出作者喜爱之情。通过自读和讨论,要让学生了解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一是绿,绿得那么新鲜;二是又多又密,铺在墙上不留一点空隙;三是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课文讲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仍然要以朗读体会为主,以直观手段的运用为辅。可先让学生把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认真地读几遍,分别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和爬山虎的脚怎样爬的语句,再对照图,找一找爬山虎的脚,想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出示挂图(或实物或多媒体演示),再让学生认一认:①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是什么形状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再让学生画一画,画两幅图,一幅图表现爬山虎的脚,一幅图表现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爬的。画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讲一讲,评一评。
4.在反复感知课文内容以后,学生已接近熟读成诵的程度。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较快地背下来。按一定的顺序记忆,抓住有特征的词句记忆是帮助记忆的好办法。第2自然段,可按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的顺序背。背长大了的叶子这一层时,可抓住叶子的绿和密的特点背。第3、4自然段的背诵,可借助画一画帮助记忆,边画边背。当然,也可以抓住顺序背,如第3自然段可抓住以前今年帮助记忆。几种记忆方法的综合运用,更能提高记忆效果。
三、重点字词
叠读dié,不读diě;隙读xì,不读xī;拂读fú,不读fó;茎读jīng,不读jìng。
叠,上中下结构,查又部,上边是三个又字,中间是秃宝盖,下边是且字。书写时注意又的捺变点。隙,查双耳部,左右结构,左边是双耳,右边是小字头、日字、小字。书写时注意小字头一竖无钩。
漾起波纹的意思是荡漾起微小的波浪。漾,水面微微动荡。课文是指爬满墙壁的爬山虎的叶子被风吹动,好似波浪一样在荡漾。理解时,要让学生认真读句子,然后默想爬山虎叶子被风吹动时上下波动的样子。
要注意区别嫩红、嫩绿和嫩叶、嫩茎中嫩的不同意思。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的嫩,指新生长出来的,新鲜的,跟老字相对,有娇嫩的意思。
课后,可要求学生仿照《爬山虎的脚》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得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得兴趣,做生活得有心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得方法。
(2)通过对词语得理解,了解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得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得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得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得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得哪几段写了爬山虎得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得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得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得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得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得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得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得叶子长得很整齐。
D、爬山虎得叶子得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得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学预设】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你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有孩子们轻声附合我。)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要不要试试?我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
2、放演示叶子的课件。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
(点评:激趣导入,符合儿童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精学感知
1、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⑴ 请孩子们自读这个段落,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孩子们读书,交流,师巡视。
⑵ 师:来,孩子们,在你们说出你知道的内容之前,谁来把这一段读给后面的老师听听,让他们也能知道你说的内容,好不好?
⑶ 生读课文。
⑷ 孩子们汇报内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那是脚的什么?”
生:“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对。还有什么?
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生:还不准确。是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
生: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
师:老师给我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
生:真的很相似!
师:什么相似?
生:形状相似
生:我还知道了他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孩子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点。谁能把刚才说的来总结一下。
(随学生复述,师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点评:课上的比较扎实能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通过换词、表演、看课件等形式揣摩、体会爬山虎爬的过程。)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来配音了?你可以看着书来配。
师放课件。几名学生看着书,配音。
师:“我看到有同学不看书能配音了,谁来试试?”
孩子们举手争抢着。配音的过程,师指点朗读。
师:我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脚的特点。他观察得可真(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清楚的。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小组里把课文读通,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注意有几个很重要的动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同学的背当墙,来爬一爬吧。一会儿我们看谁爬的最精彩。
学生读课文,小组探讨爬的动作。师进小组一起和孩子们做动作。指导准确表达。
生:(在墙上做动作),我(手做脚)爬的时候先巴住墙,然后拉那那嫩茎,使它贴在墙上。
生:巴住墙是不是就样,(做动作),牢牢地贴住,吸住墙?
师:真好,你感觉得不错。小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脚上的小吸盘一样牢牢地抓住墙。
三四名学生演示自己的爬,并边做边说。
师:我看到爬山虎的脚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触着墙,然后再巴住,细丝由原来的直的变弯,拉住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师边说边板书:触、巴、拉、贴。
再次配音,看课件演示,学生表达过程。
师(出示实物):上课前同学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脚的茎,那我们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想到什么?
生:蛟龙的爪子。
师:叶爷爷观察得认真,写得也很生动。那从刚才那脚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字是触。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不所不同。现在我请孩子们说说,我手中拿的这根茎上,你看到的脚是触到墙上的呢还是没触到墙上的?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生从课文中找出脚变化的语句,读出来。
(大多数)生喊:是触到墙的脚。
生:教师我看到的是没萎了的.脚,你看这不是蔫蔫的?
(大笑)
师:哦,你看到了萎的脚呀。来。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说蔫呢?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
(稍许)生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应该是没有痕迹了。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触到墙的。没有触到的就没了。”
板书:触到墙的,没触到墙的。
师: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这个比喻句。
(点评: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表见解。)
三、总结点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爬山虎的叶子虽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师: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那么课下,我们就用学习叶老爷爷写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的片断,不用着急,老师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们再看一遍吧!
(点评:在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
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教学时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阅读时曾出现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
学生①: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
学生②: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学生③: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
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4、这时学生写片段,水到渠成:
本堂课,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收获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