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2025/07/29教案

此篇文章《人生寓言》教学设计(精选4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篇1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呵责:呵斥。

懊恼:心理别扭;烦恼。

迷醉:迷恋,陶醉;沉迷。

问心无愧:自问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地方。

获益匪浅:得到很多。匪,不。

(二)作者简介:

马丽?居里,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她的丈夫一起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被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奖章。

(三)文章主旨:

《我的信念》以质朴、真诚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她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表明作者对生活所持的态度——坚韧不拔、有信心。

第二部分(3~6):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

第三部分(7):写作者对科学的热爱和痴迷。

(五)写作特点:

1.中心明确,条理清晰。

2.语言朴实、事迹感人。

《〈论语〉十则》

(一)生字、词语:

1.生字注音:

论语lún一亦说乎yuè不愠yùn曾参三省

传不习乎chuán不思则罔不学则殆dài

教诲huì弘毅hóng后凋其恕乎shù

2.多音字:

3.解词:

有朋自远方来(朋,朋友。自,从。)

不亦君子乎(亦,也。乎,吗。)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出主意。忠,尽心。)

可以为师矣(成为)

温故而知新(旧的)

学而不思则罔(表示转折,却)

诲女知之乎(教诲)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里边)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

仁以为己任(作为)

死而后已(停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欲:讨厌的事。施,施加。)

4.通假字:

(1)文学常识

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古字的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但是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因此学习的时候要加以注意,准确把握。

(2)本课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②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

③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同“智”,智慧。

5.多义词辨析: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诲女知之乎(明白)

是知也(同“智”,智慧)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

而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

任重而道远(并列连词)

6.流传至今的成语: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重点句分析

(1)翻译句子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论语〉十则》中是如何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谈学习态度的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论语〉十则》中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1、4、5、6、7、9、10章。

8.作家作品: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封建社会中被尊为“圣人”。他的思想影响极大,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的书,共二十篇。

【模拟试题】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论语( )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 4.吾日三省( )吾身

5.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6.诲( )女( )知之乎

7.嬉戏( ) 8.奢望( ) 9.猝然长逝( )

二.默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2. ,可以为师矣。

3.子曰:“则罔,则殆。”

4.子曰:“见贤思齐焉, 。”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

三.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四.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坐在简lòu书房里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里发现了镭。

2.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要不要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cuì研究的观念。

3.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

róu lìn的波兰。

4.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5.我年纪渐老,我更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suǒ事,如栽花、植树、建筑……

五. 《论语》中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请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温故知新:

造句:

2.任重道远

造句:

3.死而后已

造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造句:

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 )说:( )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 )为:( )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七.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a.学习按时间温习它,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b.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令人愉快的事吗?

c.学习了时时预习它,不也高兴吗?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a.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b.替人办事是不是不忠心,跟朋友交往而不守信用,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c.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替别人传播知识是不是不习惯呢?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a.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识。

b.知道它或者不知道它,这都是聪明智慧。

c.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八.请从a.学习态度b.学习方法c.修身做人这三方面把下面的句子进行归类。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吾日三省吾身。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法:

c.修身做人:

九.文段阅读

(一)落难王子(节选)

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可是,厄运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 )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成了残废,从此流落他乡,靠行乞度日。

我是在他行乞时遇到他的,见他相貌不凡,便向他打听身世。听他说罢,我早已泪流满面,发出了他曾经有过的同样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谁知他正色道——

“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落难王子撑这拐杖远去了。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

1.请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词语。

2.文中画线的三句话分别出自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文中加括号的句子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1

4.请在文中画出全文主旨。

(二)寓言

一群动物正在吃草,冲来一只老虎。动物们吓得四散奔逃,惟独一只犀牛迎上前去,怒目而视。

老虎楞了一下,掉头就走了。

远远观望的动物们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这位勇士,向它唱起了赞歌。

老虎并未走远,它远远窥探着。不一会儿,它见犀牛离开了这群动物,马上饭身冲来。

动物们又四三奔逃。只有一只刚出世的天真的小羊羔毫不畏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迎上去,对着老虎亲昵地“咩咩”叫着。这小家伙把老虎当成自己的亲娘,想吃它的奶哩。老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楞了片刻,反身走了。

远远观望的动物们又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这位不怕虎的小勇士,向他唱起了赞歌。羊羔的母亲,一只老山羊走上前来,制止了大伙的赞美。它恳切地说:

“伙计们,请你们闭上嘴吧!我的孩子由无知,差点儿送了一条命。老虎不知什么缘故没有吃它,这已是万幸了,还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

1.犀牛与羊羔面队老虎都是迎上去,原因是( )

a.相同,都是无所谓的精神。

b.不同,犀牛怒目而视是无所畏惧,羊羔是无知,认敌为娘。

c.不同,犀牛是出自机智,巧斗老虎,羊羔是无知,认敌为娘。

d.相同,都是出自无知,不识虎性,盲目斗争,盲目亲近。

2.仔细阅读老山羊的话,为寓言补充一个概括出寓言蕴含的哲理的结尾。

3.这则寓言的寓意不只一个,在不脱离原文的前提下,驰骋你的想象力,谈谈你体会到了哪些生活哲理?

(三)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①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②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蚕结着茧子,这使我很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③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索。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度过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在简陋的环境里艰辛地研究,我们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之中一般。后来我们发现了镭。

④我一生中,总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和盛名的侵扰。

⑤我觉得,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获取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的。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持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研究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忘我地工作,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惟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不认为这种权益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价值。

⑥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忍耐。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⑦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荚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展现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只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注:玛丽?居里,人们常称她为居里夫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曾先后两次获诺贝尔奖。)

1.读第①段,回答: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哪两种态度?

2.读②③段,回答:

(1)居里夫人对“蚕结着茧子”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2)“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3.读第⑤段,回答:

(1)文中“寻求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有什么区别?

答:寻求现实的人:

梦想家:

(2)居里夫人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4.读第⑦段,回答:

(1)“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句强调了科学家怎样的特点?

答:

(2)“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一句中,“科学的这种魅力”指的是什么?

答: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杰出科学家具有怎样的品质?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答:

(四)《〈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予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把画线处补充完整。

2.《论语》的“论”字读,在是记录的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3.给下列字注音。

说( )省( )愠( )罔( )诲( )

4.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温故而知新( ) (2)吾日三省吾身( )

(3)于朋友交而不信乎( ) (4)学而时习之( )

5. 《〈论语〉十则》中有谈a学习方法的;b谈学习态度的;c谈个人修养的,请给下列各句对号入座。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学而时习之( )

(3)人不知而不愠( )

&nb人生寓言教学设计1(4)温故而知新(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试题答案】

一.

1. lún 2. ùe 3. ùn 4. 5. 6. huì rǔ 7. xī

8. shē 9. cù

二.略

三.

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儒丘仲尼春秋思想家教育家

四.

1.陋2.粹3.蹂躏4.匪5.琐

五.解释:

1.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2.担子重,路程长。比喻担负的责任很艰巨。

3.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4.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造句略

六.

1.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说:通“悦”(愉快)

2.愠:生气、发怒。

3.故:旧的;为:当做

4.罔:迷惑;殆:有害

七.

1. b 2. a 3. c

八.

a. ②③ b. ⑤⑥ c. ①④

九.阅读理解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寓言》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篇2

【学生情意的分析】

学生学过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但是对寓言的理解概括能力一般。

【教学目标】

1、反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2、通过探究课文,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3、培养学生能正确面对人生的得失与厄运的思想。

【教学重点】

反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课文,培养表述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一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怎样机对财富和不幸?这始终是人生的两大难题,用心体会下面两则寓言的寓意(板书文题作者)

二、简介寓言,作者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人与永恒》《尼采下形而上学》《今天我活着》等散文,长于文学和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见理趣。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两则寓言均是谈论人生哲理的寓言。

三、通读感知

《白兔与月亮》,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给下列词语注音,释义。

皎洁 慷慨 厄运 嬉戏 禀告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举世无双 多愁善感

2、探究质疑:白兔在拥有月亮前后赏月心理有什么不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讨论并归纳:拥有月亮以前:白兔 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无虑的嬉戏,心旷神怡地赏月,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拥有月亮以后:闲适心情一扫而光,牢牢盯着月亮,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月亮的阴晴圆缺不再各有风韵了,反倒险象迭生。

3、探究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心理?

讨论并归纳:因为白兔在拥有月亮之前,对月亮抱着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态度,所以她的心情是闲适的;在拥有月亮之后,在她的眼里,月亮不在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必须占有她,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对月亮抱着功利的态度 ,所以她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4、探究质疑: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讨论并归纳:因为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不一定是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5、探究质疑:文中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讨论并归纳 :我们的主人公白兔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而人类则相反,总以拥有就是幸福。无论如何也不愿放弃既得利益,贪得无厌。如一些贪官,接受了别人的贿赂,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被举报,获得判刑坐牢的下场。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的意味。

6、朗读《落难的王子》,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探究质疑:生性多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顽强地面对厄运?

讨论并归纳: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力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的面对厄运。

8、探究质疑: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受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讨论并归纳 :说“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这个规律不能成立,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比如登山、长跑,并非厄运,但是需要坚韧的意志,可以锻炼人的。

9、探究质疑:请用概括的语言说出这两则寓言的寓义。(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小组发言)

总结:《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

《落难王子》的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一则是写好事变成了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的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会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待好事和坏事,这两则寓言是很有启发性的。

五、作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把自己吹嘘得很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却跑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只好放走了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我不是想捉它 ──捉它还不容易吗?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我的脸弄的多脏啊!”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糊满了污泥。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眼光,它解释到:“身上的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1、“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概括是_______。

2、“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句中“这办法”是指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语言概括这则寓言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板书设计

8、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 ──利益──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 ──厄运──坚强起来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阅读构思精巧、富有文采的寓言,切不可敷衍了事。随便读一读、说一说寓意还远不够,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本身,矫正过去不恰当的阅读方法。本设计的做法是创造性复述。

教学步骤:

一、自读课文,请两闰同学分别复述寓言第一、二则。

二、众口评说两位同学的复述,明确复述的基本要求: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第一则必须抓住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独具慧心”“行家”“慧心未泯”“举世无双”等词语勾画出了白兔的形象;“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各具风韵”“闲适”“牢牢盯着”“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等词语用对比手法,描写了白兔得到月亮前后赏月时的不同心态;“慷慨”一词两次出现,形成了文章两处转折;第一次“慷慨”打破了白兔的宁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二次“慷慨”给人留下了一个启迪,造成白兔患得患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隐藏在这个“慷慨”里。第二则必须领悟到作者构思的奇妙:作者把极端脆弱之人拟定为王子,又极写他脆弱,所遭厄运突如其来不说,又极写其凶险,作者还借王子之口传达出寓意,借“我”与王子类似的经历告诉人们故事的普遍性,对人很有启发。

三、以《白兔和月亮》为例,尝试创造性复述。

1、讨论,探究: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得引人入胜呢?

明确:根据文中的描述想象白兔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用形象通俗的口语来讲述,可以使故事更具体,更有吸引力;依照文章详写第一个转折的方法处理第二个转折,可以增强情节的曲折性;依照许多寓言的形式给课文补充一个概括寓言蕴含的哲理的结尾,可以方便听众理解。归纳:惯用的方法是变略为祥,变平直为曲折,变单纯为丰富,变书面语为口语,变“死”的语言为“活”的表演,当然所有的形式都要注意表达的技巧。

2、迁移,实践:创造思维和语言表达技巧练习:寓言结尾说“白兔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终于”一词可见她内心思虑之久,悟理之彻,你能把她说服诸神之王撤销决定的情形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吗?

四、创造性复述《落难的王子》

提示:可拓展思维的点:多愁善感的性格、突遭厄运时的心理及行动、在磨难中表现出的非凡的勇气、大彻大悟后的豁达等。可训练表达的点;倒叙的方式、“我”的角色变换及“我”的心理描写等。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设问式研读意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善读寓言故事,就是要善于从故事中读出尽可能多的东西,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因此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各个角度问,你很快就会发现,看似浅显的.文章实则蕴含着深意,浅文深读往往能给人意外的惊喜。

教学步骤:

一、简介寓言文体知识。说说你熟知的寓言故事,进一步认识寓言在简短的故事中寄寓着深刻的道理的文体特点。我们如何能从简短的故事中读出它寄寓的深刻的哲理呢?

二、学法介绍:设问式研读。设问式研读就是在研读课文时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巧妙设置问题,从而开启自己对文章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老师示例《白兔和月亮》:我读这篇文章发现了许多的“两”,我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就词语设问:两个“慷慨”、两个“慧心”——两次出现的意思有什么细微差别?就内容设问:两种心境——同是赏月,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心境为什么会完全不同?什么情况下能做到相同?就结构设问:两处转折——文中有哪两处转换?各起什么作用?就哲理设问:两种关系——主人与奴隶是否是绝对的?就形象设问:两个人物——白兔和诸神之王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就寓意设问;两种人生态度——白兔对待非分之财的态度和人类有何不同?

三、学法实践:用设问式研读法独立阅读《落难的王子》,可参考老师示例,也可自主设问,能引发你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就行。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寓言虽短,寄寓的人生哲理却深,一则寓言往往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自主阅读寓言,不同的人体会并不一样。“悟折理,写警句”的教学创意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兼顾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步骤:

一、反复朗读课文,感悟文中哲理。同学们自主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教师点示:要想真正读透一篇寓言,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读。

二、请同学们把感悟到的哲理用简洁精练的警句形式表达出来。教师示例:《白兔和月亮》给我的启示是:有时拥有是一种痛苦,放弃反而带来乐趣。学生发言借用前人的也行,原创的最好。

三、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举一两个例子来论证警句的普遍意义。

四、素材积累:有关得失、财富、厄运的警句及相关典型论据。

[资料整合平台]

1、有关寓言

寓言通常是一种有寓意的小故事。清人宣颖之为“寄寓之言”,王先谦解作“言在此而意在彼”,都揭示了寓言的特点。“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它的使命在于揭示真理,总结教训,讽刺丑恶;特别需要揭露人们接触到却未曾意识到的荒谬。寓言虽是小道,作者却也须有干预现实的胆略和洞烛人生的识见。许多大家都是写寓言的好手。伊索、拉·封丹、克雷洛夫这些寓言作家姑且不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达·芬奇曾以科学家的思维和艺术家的激情创作一百多篇寓言,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戏剧家和美学家莱辛同时也是杰出的寓言家、美国作马克·吐温都写有相当精彩的寓言,鳊大诗人泰戈尔、黎巴嫩诗人纪件伦也擅长写寓言性的哲理诗。

2、课文扩读材料

(一)飞蛾与灯焰

灯焰如豆,青烟袅袅。

一只蛾子向他飞来,背后的粉墙上立刻映上了一个如盘的身影。

“瞧!人粗都说你渺小,这完全是不实之词!”灯焰跳动着把那影子指给蛾子看。

“我真有那么大?”蛾子激动不已,可又半信半疑。于是,慢慢向粉墙飞去,她想把自己的形象看得更清。

立即,影子变小了。

“嘿!你怎么不相信一个诚实的人的话呢?你要真正看清自己的形象,必须站到我这个位置才行。”灯焰以智者的身份劝谕道。

蛾子反身向灯焰飞来,粉墙上的影子顿时又变大了。

“来呀,快靠近我,靠近些,再靠近些……”灯焰热情地伸长胳膊。

蛾子扭头看看粉墙上那如盘的身影,动情地扑向灯焰。

灯焰猛地一亮,霎时又恢复了常态。

飞蛾不见了,墙上的影子也不见了。

(选自《中国二十世纪寓言选》作者:凡夫)

(二)塞翁失马(原文略)

使用建议:这两则课外寓言,一今一古。当代寓言《飞蛾与灯焰》形象生动,描写传神,有文采,可用为《白兔和月亮》的比读材料。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主观上理解痛苦产生的根由:白兔因有自知之明而受到肯定,飞蛾因无自知之明而招致毁灭。《塞翁失马》包括的祸福观(即福祸可以转化,在特定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与课文的寓意有相通之处,可作为课文的引申材料。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谈自己对“什么是寓言”的理解,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1、出示目标:

⑴ 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⑵ 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

⑶ 联系实际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2、检查预习:

(生字注音解释。)

嬉戏(xī) 禀告(bǐng) 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3、整体感知,概括寓意:

⑴ 朗读。

⑵ 复述。

⑶ 精缩内容。

⑷ 概括寓意。

⑸ 请学生当一次老师,按照出示学习方法总结出第二则寓言的寓意。

4、研读与赏析:

⑴ 《白兔和月亮》在情节上有两次转折,你能找出来吗?

⑵ 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你能用文中的两个成语概括吗?

⑶ 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⑷ 这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⑸ 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⑹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⑺ 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5、体验与反思:

⑴ 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⑵ 学过《落难的王子》后,如果你遭遇了厄运你会怎么做?

6、拓展与延伸: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慷慨决定时的情景及对话。

7、课堂小结:

《白兔和月亮》: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8、布置作业:

写一则寓言,题目自拟。

要求:

⑴ 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

⑵ 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

赏月 心旷神怡

得月 惊喜万分

守月 得失之患

还月 心旷神怡

【教学反思】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完成了授课任务。要求学生按照四步法概括寓意的目标基本实现,并通过体验与反思达到了德育目标的要求,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但只是在框架上的体现,也就是说有了新课改的“形”,还没有上升到“神”。对于“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件使用相结合?”这一问题没有作深入思考,以至于教师不能离开操作台进行课堂教学,限制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同时,在“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以及“如何评价、鼓励学生?”等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探讨。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寓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