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读后感
此篇文章家的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家的读后感 篇1
若真要我说的话,我更喜欢《家》原来的名字——《激流》。是封建的激流摧残着社会的人们,也是新时代新青年的觉醒所带来的一股激流。
《家》的三位主人公:觉新、觉民、觉慧,是当时社会上各种人的代表。封建制度下的傀儡,礼教的牺牲品和具有批判与反抗意识的新青年。最终故事的结局暗示了我们,唯有看清封建礼教的腐朽与罪恶,唯有以上进的思想抵御旧文化的`激流,才能避免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才能拥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其实整本书中,最令我心痛的角色不是含冤而死的钱梅芬,也不是为了所爱的人付出一切的瑞钰,而是那个在约束的痛苦中长大的高觉新。
我是无拘无束自由着长大的。但在高老太爷,或者说在整个社会冷血残酷的欺压下,觉新的成长犹如一棵被压迫者的树苗,黑暗的环境最终让他凋零了所有叶子。虽然文章没有明确提及三子的未来,我想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委曲求全,一味顺从的觉新注定要痛苦的死去。
有时我想,为什么不干脆让觉新变得麻木腐朽呢?沉浸在这样社会里的他不会被悔恨所侵扰,这或许还会是一种解脱。然而,只有在激流中挣扎,体会到水呛进喉管的痛苦,人才会有求生的欲望,才会想起要自救。不论什么时候,沉溺其中,永远都无法迎来明天。
追求——这是我从《家》中读到的东西。无论如何,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再能找到封建的影子,但像封建一样的激流无处不在。生活是为了不断追求不断挑战,生活的激流依旧动荡,不会因为人们的犹豫而有所停滞。
保持一颗追求的心,征服激流,征服生活,更重要的是征服我们自己,不屈服,不放弃。
家的读后感 篇2
有些事,我们总说我们能理解这种感受,真的是这样吗?即使能,又能理解多少呢。其实,我想说,只有亲身经历过,我们也许才可以理解那种感受。
在读《家》之后,由于所写的年代不是这个年代。虽然,读到伤心处是和书中人物一样伤心,读到开心时和书中人一起开心。但是感觉确实淡了很多。
在生活中,我想我们也是这样的。在听故事时,我们拥有相同的经历时,如果讲故事的人是讲悲伤的故事,我们更容易被感染,感觉自己又一遍的经历那些伤心的事。但是如果你讲的是开心的故事,自己有类似的经历时,那种甜蜜又会再次拥上心头。
在《家》这本书中,让我感触较深的应该就是其中一位少爷和他家的丫头的恋情吧。其他的虽然可能更令人悲伤,但是读着却并未有多大的感触。反倒是这并不是让人很关注的恋情。
所以,在读这本书后,我更加的觉得换位思考的重要的。本来,我们很多时候是无法了解别人的'感受的。更别说感同身受了。更多我们是觉得,出现这样的事,应该是怎么样的感受,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去要求别人。但如果换位思考,虽不能准确的知道别人的情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思考,至少能比之前少很多。
我想这样更能避免很多的误会,而不是以自己的情感倾向来判断一些事情。在我自己家中,感觉母亲就很很喜欢用自己的标准也要求别人那么做,比如她觉得自己这样做很好,就希望我们也这么做。又比如让我们吃一些我们觉得不好吃但是她觉得好吃的东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她很多时候用的都是自己的一套标准。所以有时真的无法理解她的思维。和她交流真的会有些吃力。
但是换位思考。她总是为我们好的。每一个的想法都是为了我们,心中就觉得顺畅了很多。
家的读后感 篇3
席慕荣在《槭树下的家》一文描写了一个温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羡慕。
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她被鸟的鸣声吵醒。几十只小鸟在窗外的槭树上集合吵闹,那声音特别细又特别娇,可以听出来它们的雀悦和欢喜。
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树下。仔细分辨,孩子们有的坐在矮墙上,有的是趴在树上,他们不时发出叽叽咯咯地笑声,那种极单纯的快乐。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们清脆和圆润的笑声比喻成“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把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有色的露珠,这种瞬间的感觉,她都能及时扑捉,表现了席慕荣细腻的笔法和敏锐的情怀。
她说:“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她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
看过席慕荣写的《槭树下的家》,我不禁联想到自家院中的.那棵高大挺拔的香椿树。
春天也长出好软好软的叶子,嫩紫色的叶舒展开后就变成变成淡绿色,夏天出投下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也是要多晾快有多凉快……
秋天,叶子逐渐落了,铺在地上,像等待飞翔的红黄色的蝴蝶,我无限怜惜地捡起三五片夹在书页中,写上年、月、日,然后把它们珍藏起来。我想表达的是,这片叶子不同于别的任何岁月的叶子,它属于我的独特的记忆!然而,我在第二年的秋天,清扫落叶的时候,都会不知不觉地吟道:“一叶知秋”,“时光如水” ……
冬天树叶都落下来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让我不禁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岁月无意,落叶有情。我愿意让自己也变成一片叶子,珍惜春色,珍惜生活,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尽情享受家人给予的温情和关爱,从从容容地循序生长,让繁茂的枝枝叶叶,为家遮风挡雨。
家的读后感 篇4
最近,我们在看一套精彩纷呈的电影,名叫《远方的家》
影片给我们展现了许多清新自然、安宁幽静、清丽新奇的美丽景观,从悠悠绵软的白云中,我们体会到了温柔纯洁的性格,从湛蓝明亮的天空中,我们体会到了浩瀚无垠的胸怀,从碧草如茵的草原中,我们体会到了豪迈广阔的气概,从恬美娴静的湖水中,我们体会到了我们应该波澜不惊的道理,从艳丽明快的民族装饰品中,我们体会到了民族文化的古典雅致,从别具特色的特产小吃中,我们体会到了这里浓浓的风土人情,从斑驳苍白的藏獒标志中,我们体会到了百姓对我们友好的善意,我对着这恬静清秀、大气磅礴的良辰美景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然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非常惊险的片段。
在十分险峻的独龙江公路上,环境极其恶劣,整个公路长达96。2千米,路面崎岖不平,铺满了尖利的小碎石,还经常发生小型雪崩、塌陷等危险现象,边疆行摄影组乘坐的车子也被滚落的石头砸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洞,让人的心都悬了起来,能坐车就已经不错了,最让我害怕的是另一种情景。
只见滚滚的怒江惊涛浊浪,汹涌的江水放肆地剧烈拍击着对岸,宛如一头强悍威猛的`雄狮发怒了,使劲全身力气凶狠地咆哮着冲向对岸,发出沉重雄浑的“哗啦”声,让人望而生畏,可就在这令人恐惧的怒江上,还能看见一位位朴素老实的村民拉着铁索,抱着物品,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下,快速地用最原始的方式——滑铁索飞快地划过
对岸,让人为他们捏了一把汗,马戏团里也经常有许多惊险的马戏,可是看到这个情形,我不但没有感到欢欣,反而心里感到异常的沉重,听说每年都有很多求学寒子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过江,每年都有不少不幸地被无情的江水吞没,我不禁觉得自己真是无比的幸运,有这样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看了《远方的家》,我心里产生了很多想法,多希望我能身临其境,感受那里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别具一格的秀美风光啊!
家的读后感 篇5
《家》以作者巴金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基本素材,带有自传性质巴金曾说:“要是没有我的最初二十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但《家》又不单纯是一部自传,而是对中国当年典型的旧父权制家庭败落史的现实主义的再现。
《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取材于感受至深的老家生活经历,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家》通过对美丽生命被封建制度摧残的艺术再现,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和罪恶,同时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觉醒与反抗,寄托了对未来新生活的期望。通过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三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为主干,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败落,和青年一代对光明和新的道路的追求和探索。其矛头不仅针对旧礼教,而且更集中地指向了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热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家的读后感 篇6
《军事家》这本主讲了许多军事家伟大的事情,有奇迹创造者——拿破仑、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兵圣——孙武,孙武出生的当天晚上,同在朝为官的孙武的.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赶回家中,全家上下子主人到仆人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氛围之中,孙书望着孙儿,只希望他快快长大,报效国家。
孙书决定各孙儿取名为“武”,孙凭完全赞同。武的字形由“止”“戈”两字组成,能止戈才是武,孙书还给孙儿取了个子,叫“长卿”。
孙武有一个最大的爱好是看书,尤其是兵书,孙家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精通军事的家,家中收藏兵书非常多。《皇帝兵书》《太公兵书》、《尚书兵纪》、《管子兵法》……
孙武长大后,写下了巨作《孙子兵法》
后来,到了吴国,被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通过战姬练兵,取得了吴王的赏识。在伍子胥和孙武,吴国内政军事都大有起色,吴王极为倚重二人,把他们两人视为左膀右臂。
吴国打了许多胜仗,从此强盛起来,开始讨伐越国的战争。在一次越过战争中,阖闾受伤不就病死,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
随着吴国蒸蒸日上,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不再重视,后来由于伍子胥进谏,夫差大怒,逐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袋子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这给了孙武一个重大的打击,他意识到吴国无可救药,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孙子兵法十三篇,使其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