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

2025/07/31教案

此篇文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

一、说教材,联系学生实际

第三单元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选编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出自《世说新语》,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主要写了一个九岁孩子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选编这篇课文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让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课文的朗读和理解上都有一定困难,如何引领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明白、读出语言之妙,并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成了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内容,体会人物语言的巧妙。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教学的重点;第二个目标是教学的难点。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二、说理念,把握学科特点。

修订后的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节课我以“初识文言,引发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了解内容,感悟语言之妙,习得学习方法,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三、说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1、朗读品悟法

朗读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引思,以读促悟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悟、积累、学习语言。

2、情境教学法

通过语言描绘、音乐渲染、角色表演等情景的创设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语言学习之中。

3、文白对照法

先读白话文故事,再读文言文,在对比中学生更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言简意赅。

四、说程序,力求突出重点

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激趣导入,识文言。

上课伊始,我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个古代小孩的故事,他是咱们河南老乡,家就在今天的商丘。讲完故事后,我以: “这个故事古人会怎么写?”自然引出课题(板书)。在学生对题目的质疑中,理解“氏”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在自我介绍中灵活运用“氏”字。

接下来让学生在古今文的对照中,感悟文言文语言的简炼,认识文言文,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得“课未始,兴已浓”。

二、分层朗读,读流利。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和难读的句子,我相机进行指导。在读音方面,尤其是读准两个多音字: “为”和“应”。做到字音读正确。

在断句方面,重点指导两个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一句难在“指以示儿”的正确停顿,我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和想象,用动作表演出“指以示儿”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学生往往把 “家”和“禽”连在一起读,我通过区分“家禽”古今意思的不同,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做到停顿正确。

然后,通过师生合作对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多读几遍,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

三、借助注释,读明白。

1、修订后的新课标强调强调“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我先让学生根据提示自主探究。

2、然后交流理解: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重点渗透学习方法:

◇“为设果,果有杨梅”这一句,引导学生思考: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知道杨氏子为孔君平摆设水果,从中体会杨氏子待人的热情有礼。这里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文言句的理解。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中,“应声答”是怎样回答,让学生说说与这个意思一样的成语(不假思索 对答如流 脱口而出 毫不犹豫)

“闻”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忆和这个意思一样的含“闻”的成语和诗句(耳闻目睹 闻鸡起舞 听而不闻 久闻大名 百闻不如一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来理解。

联系旧知,以旧解新,促进了知识的融会贯通、语言的积累运用。学生在读懂的同时又习得了学习古文的方法。

四、感悟语言,读出妙。

1、首先抛出问题“全文只有5句话,你觉得哪句话最精彩?”,引导学生听出言外之意,感受对答之妙,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和人物特点。

先品读孔君平的话,“孔君平的话藏着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只指杨梅,不指其他水果?”,激活学生思维,进而悟出“杨氏子和杨梅的联系。

有感悟孔君平的话作铺垫,学生不难发现“杨氏子也在拿孔君平的姓氏作”,答得巧妙(出示句子),由此可这个孩子的“聪惠”(板书)惠是要求写的生字,先让学生观察字形,正确书写,然后再从间架结构上指导学生写得美观。)可是,书中为什么说他“甚聪惠”呢?比较两种说法……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杨氏子“说话委婉”。(板书)通过对比,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因为有些语言,单独地看,看不出它的妙处,一旦加以对比,就会凸显其阅读价值。

“甚聪惠”还表现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联系“应声答”,体会杨氏子的“才思敏捷”。联系“为设果”“夫子”等,体会杨氏子的热情有礼。

2、接着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如果来的是黄夫子、白夫子如此说,该如何妙答?在语言实践中内化语言,形成语文能力。

3、之后,再读课文(教师范读),再次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节奏美。然后引导学生加上动作表情表演讲文言文故事,重点表现出孔君平的风趣,孩子的机智,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鲜活的人物形象,达到熟读成诵。

五、拓展阅读,读出趣。

这篇课文只有55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待人有礼、才思敏捷、说话委婉的杨氏子”,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结出聪慧的果实。然后,给学生推荐不同版本的《世说新语》,将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对文言文的兴趣。使得 “课虽终,思未止”。

我的板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课文为主干,人物和语言特点为枝干,中心词为果实,勾画出一棵大树,既凸显了本课的文眼,又给学生以启示。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设计与思考,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全文语言简洁,幽默风趣,讲述了梁国杨氏之子巧妙应答孔君平的故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敏。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会写“梁、诣”等 6 个生字,会认“惠、诣”等 3 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应对的巧妙。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

难点

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慧所在。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课文。

学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古代儿童机智应答的'视频,引出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4)学生再次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深入探究,体会巧妙

(1)思考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2)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总结拓展

(1)总结课文内容和杨氏之子的特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七、说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聪慧 善言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

一、说教材,联系学生实际

第三单元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选编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出自《世说新语》,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主要写了一个九岁孩子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选编这篇课文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让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课文的朗读和理解上都有一定困难,如何引领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明白、读出语言之妙,并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成了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内容,体会人物语言的巧妙。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教学的重点;第二个目标是教学的难点。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二、说理念,把握学科特点。

修订后的.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节课我以“初识文言,引发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了解内容,感悟语言之妙,习得学习方法,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三、说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1、朗读品悟法

朗读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引思,以读促悟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悟、积累、学习语言。

2、情境教学法

通过语言描绘、音乐渲染、角色表演等情景的创设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语言学习之中。

3、文白对照法

先读白话文故事,再读文言文,在对比中学生更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言简意赅。

四、说程序,力求突出重点

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激趣导入,识文言。

上课伊始,我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个古代小孩的故事,他是咱们河南老乡,家就在今天的商丘。讲完故事后,我以: “这个故事古人会怎么写?”自然引出课题(板书)。在学生对题目的质疑中,理解“氏”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在自我介绍中灵活运用“氏”字。

接下来让学生在古今文的对照中,感悟文言文语言的简炼,认识文言文,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得“课未始,兴已浓”。

二、分层朗读,读流利。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和难读的句子,我相机进行指导。在读音方面,尤其是读准两个多音字: “为”和“应”。做到字音读正确。

在断句方面,重点指导两个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一句难在“指以示儿”的正确停顿,我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和想象,用动作表演出“指以示儿”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学生往往把 “家”和“禽”连在一起读,我通过区分“家禽”古今意思的不同,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做到停顿正确。

然后,通过师生合作对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多读几遍,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

三、借助注释,读明白。

1、修订后的新课标强调强调“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我先让学生根据提示自主探究。

2、然后交流理解: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重点渗透学习方法:

◇“为设果,果有杨梅”这一句,引导学生思考: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知道杨氏子为孔君平摆设水果,从中体会杨氏子待人的热情有礼。这里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文言句的理解。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中,“应声答”是怎样回答,让学生说说与这个意思一样的成语(不假思索 对答如流 脱口而出 毫不犹豫)

“闻”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忆和这个意思一样的含“闻”的成语和诗句(耳闻目睹 闻鸡起舞 听而不闻 久闻大名 百闻不如一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来理解。

联系旧知,以旧解新,促进了知识的融会贯通、语言的积累运用。学生在读懂的同时又习得了学习古文的方法。

四、感悟语言,读出妙。

1、首先抛出问题“全文只有5句话,你觉得哪句话最精彩?”,引导学生听出言外之意,感受对答之妙,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和人物特点。

先品读孔君平的话,“孔君平的话藏着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只指杨梅,不指其他水果?”,激活学生思维,进而悟出“杨氏子和杨梅的联系。

有感悟孔君平的话作铺垫,学生不难发现“杨氏子也在拿孔君平的姓氏作”,答得巧妙(出示句子),由此可这个孩子的“聪惠”(板书)惠是要求写的生字,先让学生观察字形,正确书写,然后再从间架结构上指导学生写得美观。)可是,书中为什么说他“甚聪惠”呢?比较两种说法……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杨氏子“说话委婉”。(板书)通过对比,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因为有些语言,单独地看,看不出它的妙处,一旦加以对比,就会凸显其阅读价值。

“甚聪惠”还表现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联系“应声答”,体会杨氏子的“才思敏捷”。联系“为设果”“夫子”等,体会杨氏子的热情有礼。

2、接着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如果来的是黄夫子、白夫子如此说,该如何妙答?在语言实践中内化语言,形成语文能力。

3、之后,再读课文(教师范读),再次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节奏美。然后引导学生加上动作表情表演讲文言文故事,重点表现出孔君平的风趣,孩子的机智,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鲜活的人物形象,达到熟读成诵。

五、拓展阅读,读出趣。

这篇课文只有55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待人有礼、才思敏捷、说话委婉的杨氏子”,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结出聪慧的果实。然后,给学生推荐不同版本的《世说新语》,将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对文言文的兴趣。使得 “课虽终,思未止”。

我的板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课文为主干,人物和语言特点为枝干,中心词为果实,勾画出一棵大树,既凸显了本课的文眼,又给学生以启示。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设计与思考,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整篇课文难度不大,结合课文注释基本就能读懂,课文的重点是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以及体会语言的幽默性。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把课文读流利、顺畅,能正确断句。因此要让学生多朗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幽默性,要带着学生读懂对话,分析对话所体现的人物形象,了解杨氏之子是怎样机智巧妙地回应孔君平的。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主要是朗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流利、顺畅,能体会人物对话的机智幽默。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板书课题“杨氏之子”,讲解课题意思。“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3、课件展示生字,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huì)曰(yuē)禽(qín)诣(yì)

生字:梁诣禽

强调:“为设果”中的“为”读作weì。“应声”中的“应”读作yìng。

4、引导学生读准停顿: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①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②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③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④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水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⑤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⑥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2、背诵课文。

五、课文小结

课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一个九岁男孩机智应答来访的客人的故事,反映出他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杨氏之子》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语言简洁、幽默,通过讲述杨氏之子与孔君平之间的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智。

二、说教学目标

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领悟杨氏之子的聪慧。

四、说教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点拨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课文。

五、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初步理解课文。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六、说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出示一些古代聪明儿童的故事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导入新课《杨氏之子》。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2)检查朗读情况,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停顿。

(4)学生模仿教师的停顿,再次朗读。

精读理解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课文。

(2)小组交流,互相答疑。

(3)教师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

研读品味

(1)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何巧妙之处。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拓展延伸

(1)让学生想象孔君平听了杨氏之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

(2)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篇章。

课堂小结

(1)总结课文内容。

(2)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聪慧 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