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认识厘米教案

2025/08/01教案

此篇文章认识厘米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认识厘米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21世纪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要求: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建立估测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1、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如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尖的距离有多长?

2、 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

3、 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和长度有关,实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树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4、 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什么量呢?

学习部分:

1、 认识尺子:

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竖线----有3种不同长度的线,他们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你们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刻度线)

数字----观察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读一读,排在左边第一位的是谁?

0刻度,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它就想起跑线一样,标志着开始。

CM------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厘米)

他的英文名字叫centimeter,取cm为厘米的英文缩写

2、 出示课题:

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认识厘米)

3、 认识1厘米的长度:

① 你们看,这有一条红色的线段,你估计一下它有多长?[课件]

到底谁说的对?怎么来验证呢?

好的!现在谁有答案了,这是多长?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说对了,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0到1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1厘米,仔细看这个长度,记住它!

② 这条蓝色的呢?怎么知道的?

③ 这条黄色的呢?

④ 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1厘米?

⑤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

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⑥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

⑦ 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一下,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

4、 制作1厘米的单位长度

过渡:我们已经记住了1厘米的长度了,想不想自己亲手做出一个1厘米的长度呢?

用吸管剪出1厘米的单位长度:

(学法指导:你们几个人商量一下打算怎么做?动手试一试,你们是怎么做的?)

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大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

大家用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的长度不是非常准确的时候,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是多少。

5、 认识几厘米

① 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那么除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说。

别的同学找出的2厘米在哪呢?-------不管是从12还是从35,这些都是2厘米长。

② 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是几厘米:03、05、06,这么快,你们是一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吗?那用什么好方法?

③ 这就是尺子上标有数字的目的,0刻度是起跑线,从0开始,跑到几就是几厘米。(真是一个好方法)

6、 实际测量

如果给你一条线段,你能准确的量出它的长度吗?试一试。(共两条线段3cm 5cm)

有多长,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

反馈:你们看她量的好吗?好在哪?你们量的这么准,这么快,是因为你们找到了一个好的测量起点。

[课件:断尺]

那你们看,这把尺子的起点在哪呢?(找一个最近的或好计算大小的起点,如整数)

小结:看来,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尺子,我们首先都要找到一个便于我们测量的起点。

过渡:看来你们已经能运用尺子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度了,如果没有尺子,你能估计一下长度吗?我们来试试。

7、 估测与实测

① A组测量: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彩色纸条:1cm 2cm 4cm 8cm

1cm:看一看,猜一猜这有多长?验证一下。

2cm:这张呢,有多长?你怎么能确定呢?验证一下。

4cm:这张呢?为什么?

8cm

小结:看来大家不仅记住了1cm的长度,就连2cm、4cm都记住了,那今后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了。高兴吗?祝贺大家!

② B组测量:送给你们一首好听的音乐,做个比赛怎么样,比谁准!

同学们可以从自己的身边找任何一件东西,拿起来先看一看,自己估计一下它的长

度,做个纪录,再用尺子量一量,看你估计的准不准,明白了吗?开始行动!

小结:

看到同学们脸上的笑容,就知道你们今天肯定又有不少收获,谁想说说?

大家说的很好,看来今天你们是这真的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本领,那就希望同学们能

把这些知识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把我们的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

练习部分:

1、 解决实际问题:袖口怎么量呢?

看来现在真的不能小看你们了,说的这么好,帮我个忙好吗?

老师想做件衣服,你们说袖口有多长该量哪呢?(手腕)

你用你的尺子帮我量一量,为什么.不行?那怎么办呢?

选用皮尺,量出我的手腕是8厘米,你觉得这个长度合适吗?(不合适,要有富余的)

(你们说得很好,很久以前,就是因为人们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由于问题的需要,人们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尺子,我们会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你还见过哪些尺子?

活动部分: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尺子,还有各种各样的任务,小组合作可以借用老师的尺子来完成你们的任务,看哪组又快又轻。

不过借用别人的东西要,开始吧!

1、 量量4个区别针共多长?

2、 量量一人的腰围是多长?

3、 量量5块地转有多长?

结课:

准备用具:

学生自备剪刀、直尺、一支黑色的彩笔

彩条5张(1、2、4、8cm)

一根吸管、区别针、小棒 学生每人一套

一张纸,两条线段(3、5cm)

认识厘米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 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臵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 用厘米量。

①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④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目标提出后没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归类。

认识厘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语文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语文书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该用什么来表示呢?是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4.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动手测量数学书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1)指导学生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是多长。

(2)引导学生用教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

(3)引导学生测量时引出毫米。

2.探讨“1毫米”有多长。

(1)学生汇报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2)课件展示: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到“毫米”作单位?

老师总结:长度或厚度为1毫米的物体有很多,如身份证的厚度、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

3.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其它学具的长度。

(1)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结果。

(2)总结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

2.做一做教材第22页第1、2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五、教学板书

借记卡, 1分硬币, 语文书, 情感, 教学

认识厘米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1、例2,完成练习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例1

拿出你的尺子,找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师让学生拿出他们自己的小尺子,说明尺子的'用途,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其实际长度。 1厘米到底有多长,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很重要的。

让学生认识尺上的1厘米、2厘米。。。。的长度,再用尺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2、例2

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可以让学生量量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二、巩固练习

第67页的练习十七第1-3第1题

1、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3厘米、5百米的长度。

师先出示1厘米、3厘米、5厘米,让学生用尺量量,指出1厘米、3厘米、5厘米,然后师检查。

2、第2题和第3题,让学生自己做,师巡视帮助。

三、小结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四、作业

1、课堂作业:第1、2题。

2、课外作业:第1、3题。

认识厘米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 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臵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 用厘米量。

①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④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目标提出后没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归类。

认识厘米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厘米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