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2025/08/01教案

此篇文章《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

出示太阳和月亮图片,给它们涂上颜色,你们觉得哪张会涂得比较快,为什么?(月亮,因为它比较小)

你们所指的是它的什么比较小?(面比较小)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与评价: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今天数学课上的探索就从我们最亲密的数学书开始。请你们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从一端摸到另一端,再摸摸课桌的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一看黑板的面和课桌的面相比,怎么样?

归纳: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课件出示各图形(三角形,圆,长方形,角):你能分辨他们谁大谁小吗?第4个图形能比较它的大小吗?为什么?

归纳: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意义。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设计意图与评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比较课桌上红(3cmx5cm),黄(4cmx4cm),绿(3cmx4cm)三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汇报比较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用重叠法,但是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红色长方形和黄色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汇报:拼摆正方形更简便。红色长方形能拼15个小正方形,而黄色正方形能拼1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所以黄色正方形的面积要更大。

[设计意图与评价: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进一步激疑:是不是只要拼摆的正方形越多,它的面积就越大呢?出示一个正方形,只能拼9个正方形,但它却比原来三个图形大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拼摆的小正方形要更大)

师生共同归纳: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那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用笔画出重点语句。汇报自学结果。

1、认识平方厘米。

课件出示:国际上规定: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看看哪个手指的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师: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呢?

量一量邮票大约是几平方厘米?用来量数学书的面积怎么样?

2、认识平方分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从学具中找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是1平方分米呢?

量一量数学书的封面是几平方分米?

用它来量黑板的面积怎么样?

3、认识平方米。

课件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师:你们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

我们来感受一下。教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用直尺量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它的边长是1米。

身边面积大约为1平方米的物体有哪些呢?

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设计意图与评价: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

五、巩固练习

《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70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两张面积不同但方格数相同的长方形图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各一个。

学具:三个面积大小不同的长方形,1平方厘米及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设计图纸。

三、三维教学目标、策略选择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知道怎样简单地测量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能灵活地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

过程与方法:动手操作,并且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式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这是一堂概念课,必须把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生动,易于让学生接受。因此在此教学设计中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让学生多感官地感知面积的含义及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和如何准确地使用。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同时培养合作能力。总之,整堂课的教学策略选择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小兔开了一家玻璃店,这天他的店里发出了争吵声,我们一起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原来小松鼠和小猴分别要给自己的画框配上一块玻璃,小兔要收他们一样多的钱,小松鼠觉得不公平,便和小兔争论了起来。请你来评评理,小兔这么收费合理吗?

2、师:两块玻璃有大有小(板书:大小),我们就说这两块玻璃的面积一块大一块小。(板书:面积)

二、感知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

(1)师:在我们身边的每个物体都有面,有的'面大一些,有的面小一些。

(2)摸一摸师:请你们摸一摸数学书的面,从一端摸到另一端,再摸一摸课桌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3)看一看师:看一看黑板的面,课桌的面相比,怎样?

(4)想一想师:生活中的物体,你还能比一比哪些面的大小?

(5)归纳: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我们把书表面的大小叫做书面的面积,把黑板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积。

2、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1)出示:

师: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图形,这些图形有大小吗?你能分辨他们谁大谁小吗?第4个图形能比较面积的大小吗?为什么?

(2)归纳:看来只有象A、B、C这样封闭的图形才能判断它的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的图形)

3、归纳面积的意义。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面积?

三、操作探究,认识单位

1、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请学生从信封里取出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下面请同桌合作,一起来想办法比较一下。

(1)用重叠法可区分出A与C,B与C的大小。

(2)A和C无法用重叠法判断大小,怎么办呢?

A、请同桌合作,可利用手头的工具,尽量想办法比较出A和C的大小。

方法之一:在信封里有一些小正方形,利用这些正方形来判断。

请学生反馈,将小正方形摆在图形上面量,A上面可以摆三行,每行摆三个,共可以摆9个正方形。B上面可以摆两行,每行摆五个,共可以摆10个正方形。这样就可以比出B的面积大。(鼓励学生选择方便易行的方法来摆)

假如把小正方形换成小圆片来量,你觉得用哪个合适?

B、如果手头没有小正方形怎么办呢?看,米老鼠想了个好办法。出示:

你知道他是怎么比的吗?

原来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校

2、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师: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这儿有两张图片,请两个同学上来看数里面有几个方格,再把所看到的方格数告诉大家,请大家猜猜谁看到的图形大。

(1)师:你们为什么会猜错呢?

(2)归纳:看来数方格时必须统一方格的大小,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不能正确地比较和测量出面积,因此国际上就规定了一些统一的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3、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介绍平方厘米

A、师:请大家拿出所剪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这么大一个正方形我们就说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出示1平方厘米的意义)

B、师: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C、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书中74页第1题的长方形面积有多大?

D、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觉?

(2)认识平方分米

A、我们用一个大一些的面积单位就可测量课桌面的大小,这就是平方分米。(板书:平方分米)

B、拿出所剪的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出示1平方分米的意义)

C、用手势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D、同桌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大小。

E、若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面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觉?

(3)认识平方米

A、我们就得用一个比平方分米更大的单位来测量教室的地面,那就是平方米。(板书:平方米)

B、想想多大的正方形面积应是1平方米?(出示1平方米的意义)

C、出示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

D、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正方形内能站下几名同学。实际测试。

4、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5、巩固运用

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________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________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________

四、思维拓展

学了今天的知识,米老鼠设计了几幅漂亮的图案,我们一起来看看。

1、数一数这两个图案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2、请你当小小设计家,来设计图案,并说说你设计的图案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有些什么收获呢?

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意义,了解面积是有大有小的。

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使学生充份感觉面的存在,又通过物体表面大小的比较,使学生理解面积的第一层含义。

通过这一环节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明白只有封闭的图形才能比较面积的大小,使学生理解面积的第二层含义。

在上面两个层面理解的基础上,以出示板书为线索,鼓励学生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让学生知道:要想精确地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应选择小正方形来摆合适。

此环节设计富有童趣,学生因为思维的定式想当然地认为方格数多的图形面积就大。通过猜错的经历,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需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

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能灵活地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

2、过程与方法:

动手操作,并且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式的方法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适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重、难点与关键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2、是学生建立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各一个。

学生准备:三张彩色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每四人1份;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学具若干、圆形纸片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上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择哪张纸,为什么?(学生们都议论纷纷,都想选择小的那张纸涂色)

导入:同学们都认为,要想很快的涂完,理所当然的要选择这张面小的来涂,对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内容。(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二)、感知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在我们身边的每个物体都有面,有的面大一些,有的小一些。(1)摸一摸,课本封面、课桌面,感知谁大?(2)看一看,课桌面与黑板面,谁小?

(3)比一比,练习本的面和数学书的面谁大?

(4)归纳:原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5)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出示图形:

师:刚才我们比的是物体表面的大小,现在我们来比比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第四个图形能比较面积的大小吗?为什么?(2)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小结:像图

1、图

2、图3这样封闭的图形才能判断它的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3、归纳面积

师:谁根据这两句话概括出什么叫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1、动手操作,比较面积大小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三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并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演示自己的比较方法)师:刚才同学们用重叠、拼剪、数方格、测量等方法比较出三张彩纸的大小,同学们真棒!

2、出示课件

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这里有3种图形,你认为选用哪一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来比较比较方便?

课件展示摆法1:

师:你现在能不能很快地比较出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能)

生:第2个图形面积大,因为第一个用了14个小正方形,第二个用了15个小正方形。

师:同意吗?(同意)看来用正方形的确不错。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出示摆法2:

师:这种能比出结果吗?(能)谁的面积大?(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生:第2个图形面积大,因为第一个用了14个圆形,第二个用了15个圆形。师:这种能比出结果吗?(不能)师:为什么不能呢?生:因为用圆会有空隙。

师:哦,看来用圆的确不是很合适。出示摆法3:

师:这种能比出结果吗?(不能)

师:看来用长方形不一定能够比出来,选用长方形不是很方便。师:计算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国际上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大小叫做面积单位。

3、面积单位认识。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老师把它们全部带来了。边介绍边在黑板上贴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三种不同颜色的纸片。)

出示课件: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你们能说说我们身边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生:一角钱硬币、一个指甲盖大约1平方厘米。一个手掌心、一个插线盒大约1平方分米。一扇窗户、一张方桌大约1平方米。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你们已经和这些面积单位交上朋友了。

4、面积单位的应用。

应用面积单位进行估算。给面积单位找实物,结合实物选择面积单位,采用师生配合,生生配合形式训练。(如课桌、数本、文具盒、奖状、教室等)

(四)、考考你

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间教室大约63()

老师衬衫上的一颗钮扣大约1()教室墙壁上的镜框面积大约15()一张邮票大约6()

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的正确的表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面积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直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若干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面积”

1.课件出示:在“五一”劳动节,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聪聪和明明举行了一场比试扫地的本领,于是他们来到了校园,聪聪选择了教室,明明选择了篮球场。“嘘——”只听智慧博士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过了不久,聪聪就扫完了,他兴奋的喊道:“我第一了,我第一了!”智慧博士问:“同学们,你们同意聪聪得第一吗?为什么?”

2.引入课题:那么,什么是面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这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探究在“什么是面积”

1、摸一摸,比一比,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1)在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有它的面积。现在先请同学们就摸你身边物体的面。(学生可能摸到桌面、书面、文具盒表面、手掌、脸等)

(2)现在请同学们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摸凳子的面,觉得这两个面哪个大呢?

(3)结合刚才摸物体表面的感受,引导学生再举例说一说。例如,黑板的面比讲台的面大,老师的脸面比学生的脸面大。

(4)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5)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板书: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一看,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

(1)课件出示:

(A)(B)(C)

看看这几组图形,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平面图形→有大,有小。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二)比较探究,引出面积单位

(1)如图,你能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2)每位同学的桌上也有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大家可以借助学具(剪刀、直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若干张)来进行比较。

(3)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

(4)汇报学习情况(可能出现:重叠法、剪拼法、数格法、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摆法……)

(5)教师评价:同学们积极动脑,想出了这么多的比较方法。像数方格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数方格的多少,就可以判断出面积的大小。

(6)小结:看来要对物体表面进行比较,每个方格必须相等,也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际上统一的——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1)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象。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过探究、讨论,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各一张。

学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生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侯老师刚买了一套住房(出示课件),你们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回答。)

情况一:若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价值。

师:同学们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从这个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情况二: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房间是有大有小的。)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有的房间大,有的房间小,房间的大小指的是面积的大小,客厅大也就是说客厅的面积大,卫生间小是指卫生间的面积小,那你能说一说,客厅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如,餐厅地面的大小是餐厅的面积,厨房地面的大小是厨房的面积。

师:再比如说,你看,这里是我手掌的面,那么这个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积。那你们的手掌面呢?谁愿跟我比比,谁的面积大。

师:你来,同学们看,谁的面积大?

师:同位互相比一下。

师:其实,周围物体的面也有大有小。现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后互相说一说,看看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开始吧。(学生小组自由探究。)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比较的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

学生交流(学习重叠法的语言:这个同学是把这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来进行比较的,他发现垫壳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说垫壳的面积大,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

师:刚才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图形,你们看,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刚才有的面的面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觉得餐厅和厨房哪一间的面积大呢?现在我们就想办法来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在信封里装着,可以利用这些学具摆一摆,数一数,看它们的面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好吗?看哪个小组能最先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活动并汇报。(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有几种情况)

展示摆的好的小组,正确的摆法有以下情况:

红纸 绿纸

正方形 12 12

圆形 12 12

长方形 18 18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摆的,(出示错误的一组)你能说说你们比较的是哪张纸的面积大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

师:那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师:找同一小组同学说:那你认为怎样就合适了?

引导学生说:要用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叫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课本73、74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

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师:谁来告诉同学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几个?(学生回答。)

师:你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吗?

师: 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吗?(师贴1平方厘米)

师:量一量,看它的边长是不是1厘米?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看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了。现在你估计一下,这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平方厘米呢?

生:5个。

师:5个1平方厘米也就是几平方厘米(5平方厘米),你认为橡皮这个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还有谁想说?

是: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师:刚才,咱们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很快测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积。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学生答。)

师:对呀,太小了怎么办?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分米吗?(如果学生举起1平方分米就说,你知道这是多少吗?)

师:祝贺你们,找对了。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量。)

师: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学生找。)

师:想一下,用1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面的面积呢?(学生答。)

师:如果用它来测量操场的面积,你感觉怎样?

师:你觉得用哪个单位来测量操场的面积比较合适呢?

生:平方米。

师: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1平方米,看大不大。

师给学生展示1平方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1平方米,好吗?(学生交流。)

师: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师演示。)

师:看一下,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好吗?

三、小结,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咱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师: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邮票和课桌面的面积。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的收获不小,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还了解了面积单位,并且也学会了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一些表面的面积,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物体表面的面积,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好吗?

五、评析

《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理解和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课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物体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概念,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动手摸面体会比较面的大小也有利于与前面学习的长度加以区分比较。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要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2.巧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在面积单位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想办法比较红、绿两张纸面积的大小,使学生产生了认知矛盾的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比较面积方法的强烈愿望。教师很好地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在摆一摆、量一量、数一数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从而体会到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这一系列的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建构,培养了学生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3.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这些面积单位进行实际测量、估测,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测能力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