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此篇文章《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开篇就是独特的关于冬日“寒冷”的描写。“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似乎用彻骨的寒冷,给整部书奠定了冷色基调。
小城是宁静的,城中的人们是寂寞的。东大街的泥坑里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去填;东二街上的扎彩铺好到何种地步,也不过是为死人准备的;小胡同里被无数人摸过的麻花和可口的豆腐,晚饭后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人们过寻常的日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
才看到此,就已经感受到这部书的魅力。内容不过是作者儿时的记忆,却因为如今回想起来心中已经有了看透一切的澄澈,所以纸上写的字句就带了萧索,让人读起来心也跟着沉下去。
萧红是于自己生命的晚期在异乡香港写出了这本分量十足的《呼兰河传》的。这是一部回忆性的对家乡散文般进行描写的作品。生活长期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到最后竟然要客死他乡却无法回到家乡去看一看,如此残酷的现实,使得萧红在生命垂留之际是这么的思念家乡,因此,在病榻上,诞生了这本《呼兰河传》。
萧红对于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热爱、思念故土,却又不满于故乡的闭塞落后,故乡人的愚昧无知。这种复杂的心情很难用言语来形容,文字表现起来也相当有难度。聪明的萧红却出奇地用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管怎么说,《呼兰河传》的成功,最主要的就是萧红内心情感的真实陈述。好不做作,毫不虚假的白描,是萧红在为读者讲故事,更是萧红为自己漂泊的心灵寻找一个归宿,现实点讲:为她的心灵寻求一个安慰、一种平衡。最内心、最深情的《呼兰河传》,成为了萧红、更是中国文化的.永恒的经典。
写作,永远是为自己而作,为安抚自己的灵魂、为释放自己的情感、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个归宿所作。
矛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确,它诉出了作者童年的真实记忆,尽管它带着凄婉和不留痕迹的悲伤。
有人说回忆童年会令人衰老,但对于作者萧红来说,回忆童年不但使自己得到久违的快乐,也使众多的读者得到了快乐。
儿子说,这本书有点读不进去,他无法体会作者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对于小城人们的生活因陌生而无法理解。作为语文老师,我有责任在今后的指导课外阅读中,向学生逐步介绍这样的好作品,使时空的差距缩小,使心灵的共鸣增加,使孩子们远离口袋书,品读真正的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受益终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按原文中的意思,她是为了回忆小时候的故乡而记录下来的。但是,文中又写了人民的愚昧无知。也许,这样是为了批判、回忆两不误吧。那时的萧红远在他乡,又是抗日时代,可能是想步鲁迅导师的后尘,反映当时中国人的缺点,又想着故乡,便开启了一场“精神返乡”的写作。 在第二章,作者便总体地描绘了小城里的'街道与房屋。在“东二道街”上,有一个明星人物——大泥坑。大泥坑常常淹鸡淹鸭,闹得鸡犬不宁。一会儿谁家马车被陷进去一半,搞得路人纷纷抬车抬马,围观助威。马被救了上来,喜欢说长道短的人们便将此大加传扬,传到最后,马被淹死了。同时,泥坑还让居民有理由吃瘟猪肉。人们都说:“有便宜猪肉卖了!”就把这些瘟猪肉当成被淹死的猪肉买来吃了。虽然明知不卫生,但总有一个良好的借口了,心里也过的去。大泥坑提供了这两个“福利”,就是有朝一日将小孩子淹死了,也无人愿意填平它。在这里,便深深写出了小镇里的人们已经颓废到了这个地步,将小孩子当成牲口养,闲来无事,把祸事当成闲话讲。
人们对生命是冷漠的。甚至对自己的生命也是“不活拉倒”,生,老,病,死都漠然了。这不仅仅是当时呼兰河的场景,而是整个社会风气在日益下降,失去人性。那么,他们又对什么还有热情呢?萧红描写了当时齐全的迷信活动。对于神鬼阴间,人们倒为死后的人做了漂亮俱全的纸房子,纸马车,纸仆人......让人看了,觉得不如阴间快活呢!他们对来世抱着极大的期待,却没想过今生如何。他们日复一日地混过去,又日复一日地盼着来世。谁知道来世又会好呢?如果这样生活,真心不如活短点,何必延长无意义的幻想,又饱受人情煎熬。萧红死时写道:“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说明,她不愿意死去,就算继续煎熬,也算是可以写作的。但是,虽说萧红命苦,却依然意义重大,一生也算值得了。比起那些麻木不仁的人民,还是从生存线上跳起来了。
同时,文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祖父、有二伯、团圆媳妇等。祖父让萧红的童年有了快乐,也是唯一的一颗明星,给予萧红亲情。可是,祖父在她出生时已有六十多岁了,陪伴她并不长久;小团圆媳妇是一个悲剧,她到了婆婆家,便被狠狠地打了几天。后来得了一场大病,愣是被乱七八糟的“跳大神”、“算命”等糟踏死了;有二伯是一个可怜又可恶的人,像孔乙己一样,他的命运也不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西二道街、东二道街的对比,及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让人感觉那个泥坑里是有魔力的,吸走了那么多的人,牲畜及马车,但无任何人修补他,是讽刺还是人性的固然冷漠而这种现象在现代文明的都市依旧存在,只要不危及自家人的性命,便无任何关心的立场,只是作为莫名的、陌生的、堆满笑脸的无情看客,他们从中感受到的是陌生、冷漠麻木自我精神的偶尔笑料和刺激。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来就任其自然生长,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看似如同感受到老子般的潇洒,痛苦,但其隐含其中的淡然、不关心,像个活死人,更让人心痛,没有灵魂的活着,似乎从出生只是为了完成生老病死的过程一样。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跳大神的利用人们对神鬼的敬畏,骗取人们的血汗钱和食物,装大仙的人乐此不疲,进入其中被骗的也是从未怀疑过,任凭哀伤的鼓声勾起内心深处最为难过伤心的回忆。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娘娘庙与老爷庙的区别和差异对待,显现出的是男尊女卑。自古相传下来的'老规矩,对娘娘庙的不尊,对老爷庙的心悦诚服不都是这般体现的吗?很多节日都是为鬼准备的。例如,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鬼神成了第一位,那么人性应该放在何处呢?这个问题引人深思,也必须要重视起来。
呼兰河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一段快乐的时光,只属于我,“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只有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和祖父共同拥有的后园及玩乐的日子,是祖父慈祥的爱温暖着我,很令人羡慕和感动,祖孙之间纯朴的友谊和爱的传递。除了后园的乐土之外,还有两个小黑屋子的宝贝,任我随意翻看。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得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就算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他们对他们之外的人麻木,连同自己也忘了,也麻木,冷漠的对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它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萧何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独特。
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的时候,车夫和马翻过好几次车,而翻了之后,过路的人看着他们似乎也起不来,便来帮帮忙。有时因为拖不出马,而准备走人。但看看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过来再次帮忙,还不时的喝彩"噢!噢!"。闹得非常热闹,也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当这个坑淹死了猪后,有些人会把死猪拿去卖,并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说这是"瘟猪肉",并且是在许多家长面前说的,便会被家长打。我看后,觉得萧红是在讽刺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让人感到凄凉、凄苦。许多人说过一些不会掉进坑里的办法,如: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
茅盾曾经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经典的小说生动、形象地讽刺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同时,萧红用了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如此让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非常沉重。在尾声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没有打五颗星是因为,这本书读着蛮沉重的。n说文采吧,几乎没有。因为通篇作者的用词都特别朴实无华,就是像聊天拉家常一样的叙述,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文字真的特别平淡,没有什么修饰和华丽词藻。但是读来就是觉得特别悲凉。充满了讽刺和拷问,人心也特别受到震动。n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代。但是某些场景,某些社会现状,我们还是能有感触的。比如文中讲述的迷信场景。我们小时候也有遇到过一些封建迷信。比如孩子生病了,就觉得是不是有小鬼上身了?然后治疗的偏方就是在床底下竖起一个鸡蛋。总之也听闻过一些情况。但是没有作者描写的那样恐怖,因为活生生弄死了人命。这是很残酷的。n文中的小团圆媳妇,真的让人觉得很揪心。一个活蹦乱跳开朗活泼的小女孩,十二三岁,花样年华。但是不幸的成为了童养媳。然后开始了她的悲惨命运。不想重复讲述,只是觉得无可奈何的悲痛。我作为看客,是觉得很残忍的,很无力。然后只有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样恐怖可怕无知又愚昧的社会。n看这样的文章,会心生悲凉,又会特别庆幸。文中提到的两个让人感觉温暖的人物,一个是作者写的祖父,还有一个就是拉磨的冯歪嘴子了。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刻画任何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都是日常琐事中的简短交流中,透露出这个人物的特征。在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还有那样温情的人存在。只是这份温情,在整体的冷漠无知中,显得特别微不足道。n文中有一段火烧云的描写,应该算是整篇文章中比较有色彩的'描写了。然后跟随作者一起感受她那充满童趣的童年生活,也是让人怀念和回味的。到了后面的文风,就开始显得有些刺伤人心了。特别对于女性的悲惨命运的叙述,想来女性读者读完会更有感触吧。n男女平等,或者是人权的提升,在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也比以前的社会要进步很多。所以看完这样沉重的书,不应该沉溺在那样无助的情绪里。还是要反思目前的现实生活。如果可以,我们不要做一个冷漠无情的人,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个自尊自强的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要学习,成长进步,摆脱落后和愚昧。活着,在什么年代都是一件难事,但是我们总有活着的责任和义务,然后还有梦想和存在的意义。所以,努力的去生活吧,就像不曾受到伤害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