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此篇文章红楼梦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情节曲折,内容丰富,人物都各自独具特色,更有王熙凤、贾宝玉这些人物,尤其吸引读者眼球,已经成为经典的《红楼梦》,更是被导演成剧,把一个个硬生生的书本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荧幕上,让观众更深刻领会其核心内容。
说到《红楼梦》,不能不提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因为前世的恩怨,林黛玉从前世的绛珠仙草转世投胎,许下用一生的眼泪还与宝玉,以报当日滴水之恩,贾宝玉与林黛玉素日朝夕相处,早生情义,可黛玉心思敏感,寄居在荣国府,却由于她清高自居的个性,常常为小事伤心难过,她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最后的结局却以悲剧收场。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多愁善感,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贾宝玉则拥有十分叛逆的性格,他鄙视功名利禄,不远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与宝黛要求婚姻自主,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封建的道路上越走远走,最终导致两人的悲剧结局。
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可谓是文中的.一大亮点,他的阴毒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作弄权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她生性尖酸刻薄,最后害了全家,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喜爱,又因此遭到妒忌,她以她的狠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映象,是对封建社会的残酷的批判。
《红楼梦》中的人物有四百多位,而且个个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写来如见其人,如闻其事,就拿刘姥姥来说吧。出生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在贾母那里吃饭的时候,丫鬟只捡了一个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那里,刘姥姥不知羞耻的说:“老刘老刘,饭量大如牛。”体现老刘的那种直爽,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的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
《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以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官族名门四家大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封建社会最终会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达到古典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梦,它果真如梦幻般,生离死别,总是在一霎间发生,没有一点余地,只留下了千古遗恨。
如果没有那荡气回肠的爱,没有那至死不渝的执着。这一份爱或许会随着时间消逝。然而,我始终相信在天上他们一定会相见。纵使这满纸荒唐言,也愿意相信林黛玉与贾宝玉在天上团聚。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没有完美的结局,再次相见也是沧海桑田。谁又记得谁,留下的也只是黛玉的绵绵泪水以及满腔柔情。
我为她感到惋惜,如果我有能力,我愿给她另一番天地。就当作一个梦。
这的确是一个梦,梦里的她还是那么楚楚动人。没有母亲的逝去,父亲的失意,没有进贾府,或许她的一生真能改变。
但她还是要见宝玉的,为这一段奇缘,为一句""有缘千里来相会"",他们会相见。
梦里,她没有疾病缠身,没有薛宝钗的横刀夺爱,没有众人的欺骗,他们会白头偕老。
就像所以的喜剧一般,美好的结局总让人向往。可这一世中,他们的'爱情能感天动地,催人泪下吗?他们就像千千万万的普通夫妻,不为人所知晓。
因为毕竟,我不是曹雪芹,他们是不会改变,太完美的结局反而葬送了他们。
他,还是那个玩世不恭,却细腻如水的人;她,还是那个疑心重重,却敢爱敢恨的人。
没有或许,梦最终还是会破灭,太多的假设只能是一种心理安慰。
泪水是最终伴随她走完一生的东西。这泪水中包含着太多。对世态炎凉的恨,对宝玉的不舍。是什么造成了一切,是贾老夫人,还是琏二嫂子?
不,他们都没有错,他们做的是那个时代认为正确的事。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会是对的,光宗耀祖,权力地位,这才是一切,没有人愿放下这一切而在乎一段真情。
人没有错,只是那该死的礼教教错了他们,争权夺势,这是他们""正确而远大的最高理想""。
没有人在乎一滴真情的泪水,在乎一份真挚的等待。
红楼梦,梦一场,梦时迷茫,梦醒时,却早已物是人非。一种相思,两人同愁。已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了心头。
一场梦,无论流了多少泪水,多么不舍,梦总是会醒。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但指出这一家族的势必崩溃和死0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势必崩溃和死亡。《红楼梦》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一样的身世运势,不一样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纤毫毕现。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愿“注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伙庭中的宠儿,但运势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作者充分运用了国内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所有出色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生活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目前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
这所有,都是作者凭着国内出色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一直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方面的卓越收获,不只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遭到很多国家学者的看重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备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少有人不知道红楼梦。
十年半生,一本书,三个字,《红楼梦》被赋予了多少美而深重的意味,才叫人们在它问世以来的两百多年里一直苦苦追寻着其中的奥妙。它早已在中国文学的土壤里扎根生长,盘虬的老根支撑起起一代人心中的文学世界,我们无法想象,若是失去了它,那该会出现一副怎样松散而空洞的模样。
能被人们视之为珍品并世代传承的东西,就一定会有它被人如此追捧的理由。而这本书中又有太多太多叫人们喜爱和难忘的地方,这些自然都是理由。
单就从字句上看,曹雪芹的语言细腻而精致,不仅勾画出了许许多多形象鲜明的角色,更是赋予了他们灵魂。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一颦一蹙,音容笑貌都像在眼前展开,眼中映出字句的同时,便能与他们同喜悲。而那些像是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却又丝丝缕缕地都牵扯在了一起,叫人非得想破头脑才能抓住边缘一般。书中的世界虽是构想,细节的描绘却又无不现实,就如曹雪芹在书中写的,“人情练达即文章”,若不是自己曾在人世红尘中翻滚过几圈,在富贵贫穷里来往过一回,又如何能有这般深刻的领会?
再者言,红楼梦给人带来的震撼,不仅在于人们对书中角色上所寄的情,更在于对整个世界变幻无常的规律的感叹。我们每个人都是凡人,都免不了在这尘世中尝一尝苦与乐,也同样能理解社会与凡人的`力量悬殊。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客观存在,似乎并没有推动书中的故事,却实是那从头到尾千丝万缕的线中最重要的那一根。真事隐,假语存。荣宁二府的荣辱兴衰,仿佛也都要圆满地划个终结,而此时的红楼,也已不知换来了我们多少的心潮澎湃。世间的富贵荣华之处,破落荒凉之处,人情世故与爱恨嗔痴,都在这和着血泪的笔墨下被推到了顶峰。
虽然红楼梦没有结局是一个令人喟叹的遗憾,可这也同样给红楼梦带来了缺失的美好。我们所能从红楼中看到的有这么多,而看不到的看不懂的又有更多,如此人们才能够在它问世后的这些年里,对那仍没续完的后四十回产生无尽的幻想。
我没有办法评价红楼,只能在她面前保持谦卑与尊敬。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悲凉结局。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表现的焦点所在。
她的自卑、自负、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喜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团体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恋爱。
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觉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楚。
天堂的猛火在身边熄灭,苦不胜言,使我的头脑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身痛楚,倒是切肤之爱。
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临不胜回顾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叹息!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恋爱喜剧了。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仍然那么难过。
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
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悲凉结局。
“一年三百六旬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妖冶鲜妍能几时,一朝流落难寻觅。
花开易见流浪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止境。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确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临落花,她想到本身身后的情景,无法放心,又潸潸泪下。
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负,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并且还用训教的口吻劝戒宝玉放下屠刀。
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仁慈孤独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脆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增援宝玉,默默反抗封建礼教,因而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即是朱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朱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宝黛钗"和"宝晴袭"是《红楼梦》里两组关系圈,前者是表姊妹关系,后者是主仆关系。百年来的阅读习惯,总视"宝黛钗"为小说的主线,其实"宝晴袭"的戏也不错。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黛钗"排在一二位,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里,"晴袭"排在一二位。而且"又副册"还首先出现在主角面前。作者的倾向显而易见。
前面列举的两组关系圈,晴雯类似黛玉。如果她们都与贾宝玉结合,那么"宝黛"是志同道合型,"宝晴"是贤妻良母型。后来成为事实的"玉钗"婚姻,不过是"拉女配",谈不上志同道合。假设袭人做了宝玉的妾,"宝袭"婚姻也不是贤妻良母型。因为花袭人不懂男人,曾经被贾宝玉踢过一个"窝心脚"。
宝玉对晴雯的爱是纯朴的`,晴雯对宝玉的爱,由于她所处的地位,一直藏在灵魂深处,直到晴雯被逐出大观园才释放出来,这种爱是在长期相处中自然形成的,所以它具有很深刻的记忆。
林黛玉不愧是女诗人,有作者的半个影子。清高夹杂小心眼,拐孤夹杂酸。特别是,不甘寄人篱下又不得不寄人篱下的无可奈何的心态,一直放不下。在对宝玉的爱里,多少带有对对方回报不够的埋怨。这样脆弱的关系,一遇宝玉待慢,黛玉的情绪就会波动。黛玉和宝玉并无尖锐的分歧,但是,极大的悲观情绪与散漫悠闲无忧无虑的情绪之间,其共同点是什么?见面就争吵,分开又相思,是什么中介物维系这种状态呢?难道这就叫爱情?
宝玉关心黛玉,由于她是孤儿,有病,是表妹。宝玉的感情里,比较多的是同情,怜悯,关心。爱情能有几分呢?没有法子量。现代女孩子选配偶,一定要记住,女爱男是十分,男爱女是七分,这样比例的婚姻不会幸福。例如宝玉和宝钗的婚姻,爱的比例就很不对称。
老人审视儿女的婚配,总是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人之常情。论健康,林黛玉就比薛宝钗少掉许多分。所以,宝玉与宝钗联姻切事入情。贾宝玉与林黛玉的遭遇并没有陆游与唐琬那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