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有感
此篇文章读《三字经》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三字经》有感 篇1
《三字经》从南宋以来,到现在已经有了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三字经》的历史悠久,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读《三字经》。《三字经》就像是一个蕴藏着许多道理和知识的大宝库,取之不竭。
有一段《三字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就是这几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说的是东汉时江夏人黄香,在他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年纪虽然小,但他却深深懂得了要孝敬长辈的道理。在炎热的夏天里,他用扇子为父亲扇凉帷帐,直到父亲入睡。在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最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吃,把最小的留给自己。
黄香用身子帮父亲暖被窝,是为了让父亲睡的'时候不再那么寒冷。他那么孝敬父亲,是我们所有人的好榜样,黄香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从孔融能把最大的梨让给兄长这件小事里,就可以看出孔融是个敬老爱幼的人。
黄香给父亲温席、孔融给兄长让梨,就足以给人们做为一个好榜样了,虽然我们不一定给爸爸妈妈扇风,起码也要像孔融一样,把好的东西让给晚辈或兄长,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帮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活,或优异的学习成绩报答爸爸妈妈。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区区这一小段《三字经》就能给人们那么多的启发,快去读读《三字经》这本书吧!.
读《三字经》有感 篇2
去年寒假期间,老师要我读。背《三字经》,我当时想:读《三字经》干什么?又不好看。在妈妈的说服下,我极不情愿地来到书店,随手拿起一本《三字经》认真地看了起来,谁知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容易记背。于是我便一口气看了两个小时,直到肚子唱起了空城计,我才回家吃饭。从此以后,我放学回家看的书不再是漫画。故事书。也不是作文,而是《三字经》。每天拿起它就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最近,我读了《三字经》里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故事。主人公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女孩叫黄香,她9岁时母亲去世了,于是黄香就开始帮爸爸做家务活,而且还很孝顺。她为了照顾好父亲,在炎热的夏天,小黄香拿着扇子站在爸爸的床边,先把枕头。席子。扇的凉凉的,
把蚊子轰得远远的,然后再请父亲上床休息。在寒冷的冬天,黄香就每天把床铺好,然后就自己钻进去用体温温暖冰凉的被窝,再请父亲上床睡觉。你看她是多么的'董事啊!而我呢,这么大了,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我和黄香比起来真是惭愧呀!
读了《三字经》这本书以后,让我明白了:不仅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好的学校来报答父母,还要做个董事。孝顺的好孩子。《三字经》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蕴藏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传统伦理文化,塑造了华夏儿女独特的民族精神;它让我们受益匪浅,值得我们学习。
读《三字经》有感 篇3
自从学习了经典名著《三字经》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从前,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孟母的做法让我想到的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也像孟母一样,为了让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又是跟我买点读机,又是帮我买学习资料,每次暑假的时候还要把我送去参加一些培训班。以前,我不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认为他们给我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爸爸妈妈说我一下,我还会不服气的跟他们顶嘴,认为他们不该限制我的自由。读了《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了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了,他们是希望我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兄长,而现在有些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之下一个个都成了小皇帝,他们唯我独尊,想要什么就叫父母买,什么东西都是拣好的拿,不知道谦让,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谦让;我们还要懂得孝敬父母,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
总之,学习了《三字经》之后,我真的是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
读《三字经》有感 篇4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这次,我终于诵读了三字经,它可以算得上“经典诵读”了。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它的'意思是: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既然把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排在第一,那就说明它是最重要的。因为是父母把我们养大的,而兄弟姐妹是我们的同胞兄弟。然后就是要学会语文和数学,可见学习的重要。后面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使我们明白了:凡是什么东西,刚开始都是很弱小的。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变得更强大。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让我们熟读《三字经》吧!
读《三字经》有感 篇5
有一本书,它深深影响了我,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孩转变成一名有知识、有思想的小学生。那本书就是——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别看这就短短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的意思是:人刚生下来都很善良,天赋也相近,只是后来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会使习性的差距变大,如果对孩子不严加管教,孩子就会不再善良了。妈妈就曾经给我讲过与这个有关的故事。
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有一个孩子,长得很可爱,妈妈总喜欢把他抱到邻居家去玩。而有一次,他无意中把邻居家的一根绣花针带回了自家,读后感《读三字经有感》。妈妈看了,说: "孩子,你真聪明,还知道把这个拿回来"孩子听了,很高兴。于是,他就养成了拿别人东西的习惯。长大后他成了一个小偷,还犯了大案,就要被处死。而在执行的前一天,小偷要求再见母亲一面,母亲泪流满面地跑过来,小偷说要亲一下母亲,母亲同意了。小偷凑上去,然后一口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她不孝,他却说:"妈妈,当我第一次拿别人家里绣花针的时候,你能告诉我那样做是不对的,今天,我就不会走到这个地步。妈妈,我恨你!"
我们小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接受家长和老师好的引导,就有可能走上歪路,变成一个对社会有害的人。这就是三字经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同学们要谨记啊!
读《三字经》有感 篇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当我们呀呀学语之时,父母就教我们念三字经,而我们只是跟着念,有口无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暑假里,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了《国学启蒙经典——三字经》这本书,只面的内容将每句话的出处都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我瞬间便来了兴趣,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在古训中,我学到了古人学习的态度。原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就是为了使孟子有个较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用的梭子来教育孟子,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不可以半途而废。我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学校,但我可以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知识的积累是一个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水成渊的过程。
在古训中,我感受到了古人治学的严谨。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从小就阅读了许多数学书籍。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和推算,求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37之间。这一数值的得出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了一千多年。那么,我们又是怎么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呢?有时候经常贪玩,对学习的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今后要向祖冲之学习,在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在古训中,我还读到了古人的传统美德。孔融四岁让梨,周公作周礼,远古时期尧舜禅让。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当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古人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
一句句的古人古训,朗朗上口,让我明记在心。一个个经典的故事,耳熟能详,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古人古训,让我们学而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