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活动教案
此篇文章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活动教案(精选4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活动教案 篇1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无 气体 无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O2+H2O=H2CO3
H2CO3= H2O+ 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3)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
二、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无 气体 无 比空气略小 难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点燃
2CO+O2===2CO2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
CO+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有利的一面: 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
不利的一面: 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活动教案 篇2
教学重点及难点:
1.CO化学性质实验的组合设计和实施。
2.使用CO时的防毒意识和处理手段。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回忆、对比、观察、阅读,初步认识CO的主要性质。
[讲解] 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刚刚学过,利用对比和观察法来初步认识CO。
[展示] CO、CO2样品(CO的贮气瓶内有水)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快速阅读教材、讨论发言、填表记录。
学生:回忆已有的CO2知识、观察实物、阅读教材、师生对话、填表、对比CO2认识CO。
CO2
CO
色味态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无味气体
溶解性
可溶
难溶
可燃性
不燃烧
不支持燃烧
可燃
氧化性还原性
弱氧化性
还原性
与碱液反应
可反应
不反应
特性
有毒
展开:
提出探究问题:如何用实验验证CO的化学性质?
(明确CO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设计、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协助解决疑难问题、了解设计思路。
分组讨论、可用三个独立实验来验证,也可用一个实验全解决。
l 三个实验分别考虑时,可参考H2、CO2的性质实验,但要考虑CO的毒性改造装置,通过改造形成初步设计。
可燃性:改H2燃烧装置,倒扣烧杯内壁涂石灰水
还原性:改H2还原CuO的装置
1.普通试管改成双通试管
2.加尾气中CO2的检验、除去装置(石灰水洗气瓶)
3.加尾气中CO的`处理装置(酒精灯点燃)
不与石灰水反应:改CO2与石灰水反应的装置:在盛石灰水的试管口加双孔塞,加一尖嘴导管点燃CO。
l 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时,实验顺序为:先检验不与石灰水反应装置、干燥CO装置、还原CuO装置、检验CO2的生成并除尾气中的CO2装置、最后点燃CO并检验CO2的生成装置。
组织交流:强调CO的毒性,讨论防毒的几种办法,强化环保意识。特别是检验还原性、与碱液反应情况时要考虑CO的吸收和处理。
l 每个小组选代表展示本组实验设计、说明设计意图。
l 其他同学质疑。
l 充分讨论后组内再修改方案。
CO尾气处理的主要方法:
1.点燃(无CO2)
2.回收
实施方案:
l 首先组织同学讨论实验步骤(一个实验组),再次强化防毒意识,确保实验成功;
l 然后协助代表组实验;
l 提醒其他组记录实验现象。
l 选出一组代表(设计一个实验的小组代表)
l 讨论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连)
2.检查气密性(查)
3.装药品(装)
4.通CO气体(通),立即点燃尾气(点)
5.加热氧化铜(点)
6.先停止加热(灭)、再停止通气,停止点燃尾气(停)
l 在教师监控下、在毒气柜内实验。
l 其他小组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
l 引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知识,明确物质的化学性质源于化学实验。
l 同时第三次强
调在实验室使用CO时自我保护、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方法。
小组讨论、自愿发言
l 总结CO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还原性
3.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l 总结毒性
在实验室使用CO时注意通风、尾气吸收或处理、操作要得当,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环境保护。
结束:讨论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产生、应用、尾气处理等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题,了解实际生活生产中CO的产生、防毒与中毒处理、用途,形成对CO全面、辩证的认识。
思考、讨论、发言、答题
l 讨论课上思考题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当会发生煤气中毒,为了防止中毒,在炉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吗?
2.冬天,在已发动但未行驶的小轿车中取暖,引起汽车尾气中毒,如何处理?。
3.钢铁厂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还原氧化铁炼铁,会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吗?
l 形成认识:
1.CO有毒。利用其性质考虑处理CO,防止环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确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会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访谈等方法,了解身边的化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l 记录课后思考题:调查你身边产生CO较多的地方,了解或设想处理方法。课后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全班展示交流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活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煤气中毒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通过分析煤气中毒的原因,使学生懂得面临煤气中毒事 件时如何自救;
3、初步掌握防煤气中毒安全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煤气中毒的情况及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煤气中毒的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演示相结合。
【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切入正题,明白道理
亲爱的同学们,本学期我们马上将面临冬季,寒冷的冬天, 往往是煤气中毒的高发期。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危险,酿 成事故。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我们的自护自救 能力,为此我们准备了这次《防一氧化碳(煤气)中毒安全教 育》主题班会。
二、讲述新课:
1、课题:煤气中毒安全教育
2、设问:煤气中毒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3、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4、老师点评:煤气中毒一般发生在秋冬季节,因为秋冬季 节气温低、气压低、室内空气流通不畅,最容易导致煤气中毒事 故的发生。当然,夏天也会有煤气中毒的事故发生,更多的是发 生在我们使用空调的时候。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学习:
三、煤气中毒的原理?
1、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从新闻、报纸等渠 道知道的煤气中毒的原理进行讨论;
2、老师提问各小组。老师点评:
1.煤气中毒通常指的是一氧化碳中毒。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 如果达到0. 04%-0. 06%时,就可使人中毒。
2.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常在意外情况下,特别是在睡眠中不 知不觉侵入人的呼吸道,通过肺泡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并散布 全身,造成中毒。
3.血液中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的结合能力要 强200多倍,而且,血红蛋白与氧的分离速度却很慢。所以, 人一旦吸入一氧化碳,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使 组织细胞无法从血液中获得足够的氧气,从而使人体缺氧,致 使呼吸困难。
4,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出现时间、中毒的严重程度等均与一 氧化碳在室内浓度密切有关,亦与中毒者年龄有关。青年人 较老年人敏感,孕妇、肥胖者和有慢性心肺疾病者亦易发生 中毒。
四、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学习:
二、煤气中毒的原因?
1、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的同学就 煤气中毒的原因进行讨论;
2、老师提问各小组。常见的煤气中毒原因
在密闭居室中使用煤炉取暖、做饭,由于通风不良, 供氧不充分,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积蓄在室内。
①门窗紧闭,又无通风措施;
②疏忽大意,思想麻痹,致使煤气大量溢出;
③烟囱安装不合理,筒口正对风口,使煤气倒流;
④气候条件不好,如遇刮风、下雪、阴天、气压低,煤气难 以流通排出。
(2)城区居民使用管道煤气或液化气。如果管道漏气、开关不 紧,或烧煮中火焰被扑灭后,煤气大量溢出,亦可造成中毒。
(3)使用燃气热水器,通风不良,洗浴时间过长。
(4)冬季或夏季在车库内发动汽车或开动车内空调后在车内睡 眠,都可能引起煤气中毒。因为汽车尾气中含一氧化碳,一台20 马力的汽车发动机一分钟内可产生28升一氧化碳。
五、措施
1、开窗透气
2、放松衣物
遇到煤气中毒,如果自己还清醒的话,松开自己的衣领,让 自己得到更好的呼吸。如果发现中毒者,则救护人员赶紧松开患 者的衣服,裤带等,并且要注意保暖。
3、清理口内粘液
煤气中毒之后,要及时对中毒者、特别是昏迷患者进行口腔 清理,因为一旦中煤气毒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流到口鼻一些体 液,这样容易引起患者呼吸不畅,并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4、喂点糖茶水
如果中毒者还有自己的`意识,还能有吞咽能力,赶紧准备一 杯糖茶水,为患者喝下,让患者补充适当的体力,等待进一步的 救治。
5、人工呼吸
如果发现患者昏迷不醒,或者出现呼呼微弱,将患者口鼻清 理后,对患者实行人工呼吸救治,当新鲜空气进入患者体内后, 中毒不算太严重的患者就能减轻一些症状,但是一定要掌握正确 的方式。
6、联系医院
七、小结
1、迅速关闭气阀,将门窗打开通气,使中毒者尽快脱离现 场;
2、将中毒者头放平,使其呼吸不受阻碍;
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而导致肺部感染加重病症;
4、口内若有呕吐物,用手指裹洁净的布轻轻擦拭,以免进 人咽腔造成窒息;
5、中毒者出现高热,可用冰袋或毛巾冷敷;
6、中毒较轻者可喝少量醋或酸菜水,使其迅速清醒;
7、若中毒者面色青紫,四肢冰凉,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 口对口人工呼吸;
8、若中毒者心脏已停止跳动,在进行人工呼吸时还应与胸外 心脏按压同时配合。而且应该在最短的时间里和急救医生取得联 系。)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活动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活动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活动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活动教案 篇4
一.知识教学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 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 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
4.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教学过程
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 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
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
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CO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CO2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讲解演示实验5—10。
(1)观察火焰捐色,当教师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
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
(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
(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认识到CO和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讲解演示实验5—11。
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O2、C相似。
COH2C
可燃性2CO + O2 == 2CO2 蓝色火焰2H2 + O2 == 2H2O 淡蓝色火焰C + O2 == CO2
还原性CO+CuO==Cu+CO2H2+CuO==Cu+H2OC+2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它有哪些用途?
①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用途。
②阅读教材中的选学材料,了解水煤气的成分,并思考选学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1)气体燃料
(2)冶炼金属 Fe2O3 + 3CO == 2Fe + 3CO2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1)阅读教材第99页,理解CO中毒的生理过程。
(2)分组讨论教材第100页的习题3。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
(1)阅读教材第99页。
(2)讨论CO这种污染物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污染,
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在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有剧毒,又污染空气,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对环境的污染。对于CO,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它。
(三)总结、扩展
1.CO和CO2性质的差异。
2.CO和H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00习题2。
2.用什么方法鉴别空气、O2、H2、CO和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