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2025/08/04教案

此篇文章《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受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2、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人物的品质。

3、在读中感悟主人公的智慧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能从中感受到人物的机智和勇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生死攸关,指导读好字音。(指名读、齐读)

启发:查工具书,了解“生死攸关”的词面意思。

2、板书完整,齐读。

3、引导对课题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梳理写下。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掌握生字新词。

2、指名读,并交流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反馈,师小结归纳。

三、理解文本

1、引发思考: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生死攸关”?

①自读课文,用“——”画出相关语句;

②在小组内交流所画句子。

③班上交流反馈:a、读句子;

b、说说画的`理由;

c、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d、在读中体会“生死攸关”。

2、启发:面对生死攸关的烛光,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

①自读课文,用“~~~”画出相关语句;

②指名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

③小小辩论:这三个人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a、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b、引导从三个人的机智、勇敢上描述。

3、再次读文,从文中感受“生死攸关”时三个人的机智、勇敢。

三、启发想象1、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

2、小组内说一说。3、指名交流,启发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想象。

4、把学生交流中的好词记在黑板上。

5、动笔写一写。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几个小伙伴演一演课文;

2、看有关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生死攸关之际,母子三人怎么做的,体现出怎么样的品质。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死攸关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重点语句的朗读,体会人物的表现和品质。

教学过程:

1、播放录像,激情导课。

同学们,今年是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60周年,在60多年前,爆发了一次全球性的战争,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放录象,请大家看录象。1939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了法西斯轴心国,把侵略的爪牙伸向全世界,全球20多亿人卷入战争长河,9000万人伤亡,3000万人流离失所,男女老少为了把侵略者赶出自己家园,都加入了为正义而斗争的行列,在法国,人民就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情,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2、理解生死攸关的含义。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伯瑙德夫人保护的是一份怎么样的情报?绝密,绝密的情报是怎样的情报?。为保护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想了一个怎样巧妙的`办法?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听清老师要求,思考:当危险步步逼近时,伯瑙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巧妙周旋的?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可以在课文旁边写写自己感受。

6、交流:先看伯瑙德夫人是怎么做的?

(1)请学生读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出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看看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伯瑙德夫人表现怎么样?抓住“急忙”“轻轻”和说的话,体会镇静和急中生智。

(2)教师过渡:危机似乎过去,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国人又把蜡烛重新点燃,板书,此时房间里气氛会怎么样?(紧张,恐怖)。指名朗读有关句子。结合前文理解“不堪设想”的意思,以及“不堪设想”的后果。

(3)从描写雅克的段落中体会雅克的从容镇定和冷静。

运用刚才抓住重点词语的学习方法去理解文章。

(4)教师小结:多了不起的雅克呀,带着这份感动和钦佩把句子再读。教师渲染:蜡烛越来越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蜡烛微弱的烛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杰奎林挺身而出。她娇声对德国人说:……

(5)重点体会“娇声”一词。杰奎琳利用娇声打动德国军官,唤起他对女儿的思念。指名读杰奎琳的话。

(6)师生合作读: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 ”蜡烛即将熄灭,时间不允许她听故事了,她仰起小脸高兴地说:“ ”杰奎林镇定的把烛台端起来,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7)端起烛台的她会想什么呢?

7、句式训练:

教师:同学们,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又扣人心弦的战斗中,勇敢机智的一家人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仿照句式说一两句话。

伯脑德夫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儿子雅克……

女儿杰奎琳……

教师总结并板书: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一家人都为保护情报站沉着冷静和敌人周旋,这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一度窒息和感动,就让我们共同记住他们,记住这些在二战中为正义而斗争的平凡伟大的人物。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排练成课本剧,可以查阅有关材料。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受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2、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人物的品质。

3、在读中感悟主人公的智慧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能从中感受到人物的机智和勇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生死攸关,指导读好字音。(指名读、齐读)

启发:查工具书,了解“生死攸关”的词面意思。

2、板书完整,齐读。

3、引导对课题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梳理写下。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掌握生字新词。

2、指名读,并交流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反馈,师小结归纳。

三、理解文本

1、引发思考: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生死攸关”?

①自读课文,用“——”画出相关语句;

②在小组内交流所画句子。

③班上交流反馈:a、读句子;

b、说说画的理由;

c、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d、在读中体会“生死攸关”。

2、启发:面对生死攸关的烛光,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

①自读课文,用“~~~”画出相关语句;

②指名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

③小小辩论:这三个人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a、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b、引导从三个人的机智、勇敢上描述。

3、再次读文,从文中感受“生死攸关”时三个人的机智、勇敢。

三、启发想象1、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

2、小组内说一说。3、指名交流,启发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想象。

4、把学生交流中的好词记在黑板上。

5、动笔写一写。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几个小伙伴演一演课文;

2、看有关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死攸关含义。

学情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半截蜡烛中藏着绝密的情报,它给伯瑙德夫人一家带来了怎样的命运呢?默读3~7小节,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3、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二、直奔重点,深入学习

1、在这危机关头,伯瑙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

画出文中描写伯瑙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说说文中的母子三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大家概括得很准确,那么课文中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呢?让我们首先从伯瑙德夫人说起。

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描写伯瑙德夫人的语句,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词。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那么为什么要轻轻吹呢?此时此刻她在想些什么呢?

假如你就是伯瑙德夫人,你应该怎么说出这句话,作出这个动作呢?指导朗读。

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瑙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3、这时儿子雅克(引读)

他慢慢的站起来、镇定自若地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你们能知道他站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他的做法得到的是中尉厉声地阻止,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觉?

4、雅克的努力在一次失败,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瑙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紧张的情节的呢?

5、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瑙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她是怎么做的?这是她又在想些什么呢?

她的要求被拒绝吗?故事的`结果怎样,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升华主题

1、小女儿的机智终于保住了绝密情报,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想像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呢?

2、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一家三口的勇敢机智,而这种勇敢来自什么呢?

3、此时,你的心里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这一家人说,请把你想说的说出来吧

五、总结

六、作业

板书设计

半 一 吹 点 化

截 波 险

蜡 三 端 夺 为

烛 折 夷

端 灭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篇5

教材介绍

《生死攸关的烛光》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文共7个自然段,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会写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黯淡、厄运、生死攸关、不堪设想”等词语,懂得“生死攸关”、“不堪设想”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的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品质。

2.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黯淡、厄运、生死攸关、不堪设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3.以课文为载体,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9年,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性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第二年,德国主力军突破了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占领了法国。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今天,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一页,去感受他们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自由读文

要求:

1.读准生字、词的音。不理解的词查查词典。

第厄普市 马奇诺防线 伯瑙德夫人 杰奎琳

横档 黯淡 重新 厄运 从容 生死攸关 不堪设想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反馈,理清文章层次

四、资料交流

1.第二次世界大战

2.马奇诺防线

五、口语交际

结合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或读过的文章,谈谈对“情报”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记下不懂的问题。

2.抄写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的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品质。

2.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备课反思

我曾经以为,自己对备课驾轻就熟,但经历了一次赛课,才发现自己需要提高或改进的地方太多了。

一、以前,每课书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我从未花费心思思考过,《教参》上怎么写,我便怎么确定。然而,在一次次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教学目的的重要性。因为,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就是要落实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参》是面向大多数教师及班级,具有普遍意义,但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班,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教学目的实际是一种定位。

二、对问题的整合,实际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前,总希望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传达给学生,于是,课堂上教师问得过细、过碎,一步步牵着学生鼻子走。一堂课下来,感觉很累。对学生的过高期望和缺少宽容,让学生感觉也很累。在试讲过后,老师们指出了问题所在。在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将问题进行整合,将几个问题变成一个问题:在危急关头,伯瑙德一家人是怎么做的?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了自己读书、思考的空间。《课标》指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在课堂互动过程中,体验到了被肯定的快乐,这必然会成为一种积极因素,促进课程的改革。而在此过程中,我也懂得了适时隐藏教师角色,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