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此篇文章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1
说实话,读过汪曾祺散文的轻逸潇洒,读过梭罗散文的自然空廓,读过林清玄散文的空灵明澈,却从未读过史铁生那般的痛苦中寻求解脱的挣扎。那么痛,又那么轻,像生命一样。痛苦中,轻盈仿佛就在那求死的一念之间。轻盈里,却藏满了属于生命的那一份沉甸甸的重量,重到肩背被压弯,重到灵魂都要破碎,重到亲手将它抬起的那刻世界都在为你而欢呼和嗟叹。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地坛里有作者对生命的全部思考。平凡人匆匆路过这荒芜的园子,四百年的时光,却未曾让这园子衰败。我想正是这匆匆过客们的生命印记赋予这座人类文明的产物能够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这里来过一对中年夫妻,园子看着他们由中年步入晚年,见证岁月流逝。这里来过一对兄妹,感情那么深厚,却抵不过一句命运,将爱变得那么难那么难,背负着世人的指指点点,哥哥将痴傻的妹妹抱起,抱起血脉里鼓动的亲情,抱起生命里那一份沉重。这里来过一对母子,那是四年来好多好多个太阳落下的日子,母亲满怀焦灼地寻找着自己的儿子,找到了便在树影下看两眼然后转身离去,找不到便仍然独自忧心和害怕,而她的儿子正看着日影为残缺不全的身躯而疼痛不已,他们的目光追随着不知谁的背影,殊不知是生命中的阴影笼罩着他们。
在这里,在地坛,在这样一个荒芜却没有衰败的园子里,命运的齿轮推着平凡的人们向前再向前。
宿命的味道那么浓烈,让每个人都透不过气来。
史铁生在地坛里絮絮写下那些痛苦的心情,那些挣扎的历程,似乎满满都是阴霾。可光明依然从黑暗的夹缝中透过,刺痛人们的双眼。
“先别死,再活着试试看”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或许接受命运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或许接受苦难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来人间走一趟,就是将酸甜苦辣咸都尝遍。
史铁生将所有苦难写成命运对他的修炼,其间有万千苦楚,他却挣扎着学会安然接受,然后再将平淡日子里的思考写成文字,为这个纷扰的世界留下一点哲思,留下一点痕迹,然后再如一滴水汇入大海一般,消失在这广袤的世间。
这其中我最爱那篇《好运设计》。作者用一整篇文章去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生。一个人生来荣华富贵、身体健康、天赋异禀,直到成人都顺风顺水。似乎他应该是最满足于现状最满足于自己的`一个人。但我们不禁要想,一个人若事事如意事事顺遂,从未遇到苦难,也从未遇到挫折,那他究竟因何成材?即便他已成材,志得意满无所求之人,又如何拥有进取心再往前冲往前跑向前看?又怎么会有进一步的成就。似乎人生总要有苦难。可是拥有诸多苦难的人生又怎能算作“走了好运”?那么“好运设计”似乎又变成了一纸空文?
“所以你不能失去距离,不能没有新的企盼和追求,你一时失去了距离便一时没有了路途,一时没有了企盼和追求便一时失去了兴致和活力,那样我们势必要前功尽弃,那道阴影必会不失时机地又用无聊、用乏味、用腻烦和麻木来纠缠你,来恶心你”
然而作者告诉我们,要有“距离”。万事万物,都不可过满,始终保持一段与“梦想”的“距离”。距离产生追寻,距离让我们渴望靠近,渴望让我们勇敢地去奋斗,奋斗不息让我们的人生拥有非凡的意义。
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我们背负着希望、压力、挫折、苦难、比拼、荣誉……
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淖,让我们失去挣扎的力气,甘心沉沦。然而《我与地坛》告诉我们,苦难不可避免,正是因为苦难,所以我们拥有了与梦想的“距离”,也拥有了追逐与改变的勇气。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2
那天,还是那天,时间,还是时间,但,但我,还是我吗?时间之轮停止运转,没有前进,也没有后退,只有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无助地徘徊。我缓缓地向前走,不,早已不是走了,应该是拖了,拖着,咽着血泪拖着,拖着那早已失去生命侓动的脚板,请仔细看大地的痕迹,那只是无力的拖痕,却无坚挺的脚步。
我麻木地拖着,不知这场路途还有多久,我未能给自己一个时限,因为前方等待我的是生命的茫然,在这个茫然的天地,什么都可以想,但又什么都不能想!
不知过了多久,来到一个荒芜的古园,喔,不,是一个被遗忘的地坛,这个地坛被时光长流所埋没,世人可曾还记否,也许他们匆匆掠过,脚下所踏的就是昔日的痕迹。咦!在地坛中,隐隐约约,有个身影,我咪着空洞的眼,为什么,身影又是站,又是坐在轮椅上,孰真孰假,我的双眼早已被蒙蔽,看不透了,恐怕只有大地上的痕迹来辨别了……
是的,他的身影终究抵挡不过时光的冲击,也会被时光长流所埋没,但他所踏下的痕迹却不容磨灭,他那璀璨的道路,鞭醒了我那沉溺在美好却又残忍的梦中的我,心中那快将消灭殆尽的火在呐喊着,向那浑浊的黑夜咆哮着。也许你认为自己是最悲哀的,殊不知别人会有比你更铭心的痛苦,世界上没有悲哀的人,只有认为自己是悲哀的人。当处于黑暗中,最不可怕的是死,最可怕的是迷失心中的光明,成为黑暗的`提线玩物,自己被自己用铁链所束缚着,呼吸着压抑的空气,就连自己伸个小拇指也要经过种种程序才能允许,而阳光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不知有多少人沉溺在那美好的理想世界,如麻醉剂一样使你沉醉于其中,现实,你可曾还记否?再美好的梦,究竟是缥缈,风一吹,便化为青烟,消散于这天地,只留下虚无,空荡的心,连那脚步也是虚幻的,醒来后,只是加倍的残酷的现实,暴风雨来临时,心中的支柱已倒,任凭它肆意侵蚀着,内心的信念已倒塌,在黑暗中享受着很痛的乐趣,那肉体的伤痕已无所谓了,无所谓了,无所谓了,肉体的痛楚怎能攀比上精神的折磨,一个人存在这个世上,最大的价值就是心中有活下去的信念!!
难道,难道,就这样了吗,就这么结束了吗,一颗心就这么沉寂了吗,就这样了吗?
不!不!还没有结束,就如书中所说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读后感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永远有着这么一个定律,凡是有光的地方注定会有影子,影子并不可怕,他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当梦魇来临时,只有两个抉择,跟影子融为一体,你的前方没有尽头,只有无底深渊,你的灵魂被撕咬得连渣都没有或肩负起影子,一步又一步坚定地向前踏去,记住苦难并不可怕,并不是扼杀人的武器,反而是希望的母亲,是的,在现实中,一个母亲必须要走这一遭,承受如断了十三根骨头,那深入骨髓的痛,才艰辛地产下母亲的希望,只有经历过艰辛,才能彰显出希望真正的价值。
也许你这样认为肩负起影子,注定要一生与痛苦为伍,一条黑暗的路,注定没有尽头,而且肩负起影子,比跟影子融为一体,更加清晰认识到那无穷的痛楚,和最终结局还是一样,沉寂在那轮回的黑暗,这样有意义吗?!
不要只看结果,要看过程,是的,无法脱离这个命运,但在这条道路上,能撒下希望之种,尽管一颗心倒下了,但会有许多更滚烫的心继续踏上,种子不知混合多少血与泪的结晶,已根深蒂固了,永驻于大地上,也许有一句话能表明心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旧的生命旅途并没有结束,而是作为下一代的指路标,在他们人生旅途上抹下让人无法释怀的一笔,让他们明白生命真正的价值。
请记住消亡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
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这句名言,永记于我的心案。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3
一个故事,一个有关一个残疾人的故事。他年纪轻轻就落得残疾,他不能和常人一样在操场在欢笑的跑来跑去,陪他只是他不得不带着的轮椅。他丧失了很多常人的快乐,但他还是很坚强。母亲的激励,自我的感慨,虽说也有惆怅的时候,但一次次的停过。他叫史铁生。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面对她那个被命运吓怕的儿子,她不曾放弃过。每天的鼓励与支持。她无时不期待她的儿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担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无私的母爱,一点点打动自己那心已冰凉的儿子。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终于她的儿子明白了,她的儿子懂事了。但,造化弄人,她自己已经不在了。留下了,她的儿子一个人的苦思。他的儿子一次次的`希望时间可以重来,但逝去的不在回头,看着地坛从开花到落叶,从抽芽到朽去。没有了母亲的陪伴,只有自己孤单的一个人。
看着大雪覆盖着熟悉的地坛,也许只能感到那种无能为力。时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后悔,今天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后天后悔。无奈的摇摇头,只能但看这白雪皑皑的地坛。
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这不变的风景,人生好像一场梦。快醒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错下去。每个人如同过客,指不准哪一天自己就到头了,也许你会感叹自己还有好多事没有做,也许你还会不舍这尘世。但有谁可以去改变,超脱轮回。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铁生早老了,身体的病痛一次次打击着他,但,在他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对比,使爱情更无常了些。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经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看不透,看不清,那些是过眼还是云烟。不懂,不清,那些是哭还是乐。尘世有太多的的不确定,也许不是可以说的出的。心有话,到了嘴边也许不再是那个味了。
死亡,总会来,它难已预料。命运,总神秘,它让人心酸。
夕阳还在照在那习惯了的地坛,一辆轮椅远去了,也许它不会再来了,也许它不会再出现在这习惯他的地坛,但他的文章已经永远留在这里。
记住,曾经有个地方,叫地坛。记住,曾经有个人,就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4
20xx年6月30日,阴天。吃过午饭,虽然没什么可做的,可因为种种原因,心情糟糕。我随意点开读书网浏览,找找可以阅读的书。选来选去,《我与地坛》这个似乎在哪儿见过的书名吸引啦我。点开网页,看啦目录,字数并不多,便开始阅读。
作者是位双腿高位截瘫的汉子,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转悠,一去就是十五年。他每次去地坛的时间都不固定,去啦之后呆的时间也不固定。呆到自己想回去啦才回去。
作者去地坛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他年纪轻轻就失去啦双腿,他抱怨命运的不公,他厌倦生活,他不知道今后自己还能干些什么,他甚至想到啦死。地坛公园就在他家不远处,他以前不屑去的地方,现在独自去啦。安静的地坛公园成啦他噩噩然混时间的好地方。他由最初漫不经心看着公园里的一切,变为细细观察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细细欣赏匆匆过往的行人,他终于给疲惫脆弱的'心灵找到啦一个归宿。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他渐渐地冷静啦下来。他不再抱怨生命的不公,不再怨恼无所作为。他大胆地开启啦一个梦,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每天的所思所想,他要当作家。看惯啦生活中平常的一切,他开始思考这背后不平常的东西,他甚至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母亲的突然去世,似一记闷棒,让他幡然醒悟,母亲对他的爱多么深厚。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才开始回想那个从不打搅自己只是默默地关注自己的母亲。他后悔没有在母亲寻找他时叫一声母亲,他憎恨自己还假装没有看见母亲。他常常藏在丛林中,任凭母亲一遍遍地寻找。地坛的每一寸土地,有作者车轮的印迹,就有作者母亲深情的寻觅。可一切都来不及啦,无论作者有多懊恼,有多后悔,他再也没有机会纠正自己的不是啦。他给自己留下啦永久的遗憾。
这是一篇长篇散文,既有抒情,又富有哲理,句句情真意切。一开始阅读,便不愿放下。作者敞开的至真至纯的心灵,让人仿佛呼吸到啦清新的空气,忘记啦烦恼。是啊,上帝肯定是公平的。作者认为,母亲因为在人世过得太苦,所以上帝早早地找啦她去,免除她的苦痛。即便作者失去双腿,还身患重病,他也觉得上帝是公平的,因为每天能来到地坛公园闲坐,是他的福祉。这要何等的胸怀,才有如此宽厚的认识啊。
作者还说,假如世界上没有啦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啦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啦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啦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作者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啦。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啦,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所以作者认为,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作者终于肯坦然接受自己苦难的生命,淡定地书写新的篇章。
掩卷沉思,我敬佩作者灵魂的强大。我感谢他在我今天心情极不好的日子,给啦我启示。我要像作者一样,乐于接受生命给予的一切。欢乐、劳累和苦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他们都有所呈现,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是一潭死水,才会激荡起美丽的漩涡。
活着,好好地活着,无论现实的你是什么样的状况。
最后,我要充满感激地告诉你,《我与地坛》的作者,他叫——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5
最近我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部散文不仅让我欣赏到了语言的魅力,更让我领悟到一个残疾人对于生命的冷静思考。
如果不看作者简介的话,我完全想象不到这是出自一个残疾人之手。作者在最美好的年华,双腿截肢,遭遇人生的巨大变故。可是却完全看不到他对生活的绝望,甚至是些许的抱怨。
在他的笔下,文字是那么灵动:“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中;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急行而去;······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换做是我,我可能会写自己有多么的痛苦,或者夸自己多么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仿佛这世界上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但是作者却抛开着一切不谈,他不写自己怎样痛苦地挣扎,尽管他却是经历过,忍受着。他只是自己一个人来到地坛,看着屋顶的檐头逐渐退去了颜色,看着地上的昆虫在慢慢
地蠕动,看着地坛里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有时合上书,透过斑驳的阳光思考生存的意义。这是需要怎样的坚韧!与他的命运比起来,我是多么的幸运!我还有爱我的父母,我不会像他一样只考虑自己,而全不顾家人,最后只留下叹息。
作者笔下的地坛是个包罗万象的小世界,准确地说地坛里发生的一切都没逃脱作者细腻的眼光。
病痛,让作者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在这个地坛里,早些时候还能看到一个大妈,她伫立在角落里,用一种不安的焦急的眼光望着里面一个摇着轮椅的残疾人,可惜她后来不在了;还能看到一对经常来散步的夫妇,那位妇女挽着丈夫的.手臂,从中年走到老年;在清晨能听到小伙子嘹亮的歌声,开始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后来是“卖布嘞”;还有一个每天围着地坛跑的年轻人,听说成绩还不错,只是因为犯了点“错误”,没有公开过他的成绩,直到有一年得了第一名;还有一对捡“小灯笼”的兄妹,后来才知道那个漂亮的女孩是个智障。
这些故事看似毫不相关,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思考,比如默默的母爱,简单而平淡的爱情,对于挫折不幸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要健康地,平安地活着,这也是作者一直在寻找的问题的答案。
人问什么要活着?答案是,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人早晚都要死,所以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所以要活着。至于要怎么活,与其说作者自己战胜了病痛,倒不如说是从那些平凡的人身上作者明白了要好好地活着。
生活本来不是一件易事,会有各种烦恼,会遭遇各种不幸,但还是要活着,不是苟且地活着。但是如果想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片段,比如吃上一顿每餐,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在一起聊天,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生活其实也是充满希望的,到处都是对折磨过后的馈赠。没有苦就没有乐。
地坛是作者心灵的园子,作者时刻没有忘记,也没有走远。在他的母亲去世后,在他的文章发表后,在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后,他始终不忘记里园子里看看,像以前一样静静地思考。如今,很多人已经开着打着“成功”字样的大船远去,却忘记了回去的路,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也有人为了达到目的,打翻别人的船,让羡慕,嫉妒,仇恨在自己的心中蔓延,直到把自己吞噬。或许有一句话是对的: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回家的路!童年的那些快乐时光永远也找不回,只是在记忆里还有它的影子。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心灵的院子,给自己一个自由的思考的空间,想想为什么活着,想想身边的人,想想未来,想想梦想。它可以没有地坛那么悠久的历史以承载生命之重,可以没有高大苍翠的树木给人以莫名的敬畏。它只是一个安静的环境,纤尘不染,摒弃了那些丑恶与不快乐,操场边,妈妈的怀里,有凉风的屋顶。
就像《中国合伙人》中的经典台词:生活有时候要按快进,有时候要按暂停。就让生命在此刻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