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教案
此篇文章《虎门销烟》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虎门销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烟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难点:懂得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揭题
1、出示图片,提问:这图上的人物是谁呢?你了解他的什么事呢?教师简单介绍林则徐。
2、揭题,解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事情。介绍虎门的地理位置,鸦片对人民的毒害,理解销烟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朗读。教师随时指出读错的音节。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学生指出同学读错的地方。
(3)齐读课文,然后回答思考题学生交流。
三、指导书写
1、学生齐读生字,找出易写错的字。
2、指导按笔顺书写。
3、学生描红。
4、讲解“寨,徐,泄,斤,侮”的五笔拆分方法。学生练习盲打。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齐读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3)为什么这个日子值得纪念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从哪儿看出了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学生交流。板书: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壮观的场面。
(3)讨论:
①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说明禁烟大快人心)
②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说明政府禁烟决心很大)
③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民的威风)
(4)齐读课文。
3、学习三至五自然段
(1)默读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画出课文中具体写怎样销烟的。根据出先……再……然后……的顺序。
(3)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等词语体会销烟的巨大成果。
(4)指导朗读,让学生结合“礼炮轰鸣”“群情沸腾”“成千上万”“激动得跳啊,叫啊”“响彻”等词句的理解,想像当时欢场雷动的场面,体会到虎门销烟得民心,顺民意。
(5)齐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指导朗读。让学生抓住“沉重地打击”“不可欺侮”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3、回读第一自然段,你现在明不明白为什么说“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呢?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销烟的成果及意义来说一说。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完成课后第5题齐读文中销烟经过的章节,注意动词的使用。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课外完成。
五、布置作业。
《虎门销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句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销烟的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销烟的意义。
教学准备:
投影片、配乐录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2、质疑课题。
二、带问题读课文
三 再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标出自然段落。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生字。
2、指名读生字,难读的纠正、强调。[“寨”(zhai)、“渣”(zha )]
3、齐读生字。
四、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好象连水都不能泄出。
用“水泄不通”说一句话。
五、检查课文自读情况。
1、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课文。
纠正错误:身着(zhuo)朝(chao)服;应(ying )邀;
倒(d ao )下去
2、自由读课文,画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谈谈是一件怎样的事?(指名回答)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练读。
2、重点指导:
“讯”、“泄”、“侮”注意这三个字的笔顺。
“讯”的第四、五笔是“十”;“泄”的第五
笔是“1”;“侮”的第八笔是“一”。
3、描红
4、个别评析。
5、临写
七、作业
1、生字、词语抄写两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读讲课文,抓住表示顺序的词语理解销烟的经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默读课文想一想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历史事件?
伟大壮举
二、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是壮举。
学生自学先小组交流。
三、集体交流。
1、第二节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其中的句子。(指名回答)
2、练读,读出不同寻常的感觉。
3、指名读。
四、学习三——五节。
(一 ) 1、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说主要讲什么?
2、轻声读第三节,思考:销烟的主要过程是怎样的?
3、指名回答,改革概括:撒盐、抛烟、倒石灰。
4、提问:课文是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顺序。
5、练习用顺序词复述销烟过程。
6、师述:“群情愤腾”反映人们禁烟的强烈愿望,民族英雄的“一声令下”代表中国人们禁烟的坚定决心,正是这激昂的“群情”和坚定的“决心”震惊中外。
7、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8、指名读。
〈二》 过渡: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人们表现怎样?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指名读、练读、指名读。
〈三》 过渡:人们这样高兴,那销烟一定非常成功。
1、自由读第五节,画出体现成果之大的'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3、指名读。
五、小节过渡:
虎门销烟这样大得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
“伟大的壮举”,1839年6月3日确实是个值得留念的日
子,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齐读第六节
2、练读、指名读
六、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 些什么?
七、布置作业
1、课后词语抄两遍 2、练习复述课文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复述课文,用上“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默写生字:讯、抛、寨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结构
1、轻声读课文。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写的?
出示投影:
销烟时间 销烟地点 销烟开始
百姓欢呼 销烟结果 销烟意义
3、提问:哪几节是写销烟经过的?(指名回答)
三、复述课文
1、练习复述课文,先逐节复述,再连贯复述。
2、指名复述,师生共同评析。
四、写话指导
1、出示投影
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2、自由读投影上的文字。
3、同位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分三步以上做的事,练说。
4、指名说说。(师生评析)
五、布置作业
你认为有哪些词语比较好,把它抄下来。
板书设计
撒盐
2、虎门销烟 抛 烟 值得留念 倒石灰
《虎门销烟》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虎门销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虎门销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
鸦片销毁的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电影激趣 导入新课
1、观看电影《林则徐》片段。
2、谈观后感,自然导入。
师:作为一名中国人,这部电影所描写的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谈论。)
师:的确,外来的鸦片给中国人带来的是灾难,是痛苦,是谁敢在当时挺身而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这个人的名字就是(师生齐说)---林则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个伟大的禁烟英雄,学习《虎门销烟》。
了解当时的背景,必然会激起学生们内心无比的激愤之情。
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出本课14个要求认读的生字,注意文中的三个多音字,遇到不认识的通过查字典解决。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小组合作,解决不懂的词语。
(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全班交流。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互评)
6、说说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有意识的告诉学生要把工具书带进课堂,培养学生遇事自己解决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参与评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想象画面 激发情感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仔细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重要词句来谈读懂的内容。学生可能说到的有:
1、林则徐禁烟行为受到了人们的支持。
重点如下:
(1)、当群众知道虎门销烟的消息后,人们的语言、动作、神态是什么样的?(注意“笑嘻嘻”“兴奋 ”“大声地喊”以及“ 三个不怕 ”,想像当时的场面。)
这些语言都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观看销烟的人数之多。(注意“人流如潮”)
(3)、销烟过程中民工干劲十足。(抓住民工的动作,并体会表示顺序的词语的用法)
人们面对销烟场景所产生的感慨。理解“今天,林则徐当众销毁洋人的鸦片,怎么能不叫人兴奋?(反问句)虎门滩上,围观的群众欢呼着,跳跃着。”
鼓励学生想象当时销烟时的场景,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林则徐禁烟很坚决。
重点如下:
(1)、林则徐高坐台上。(注意从两个“不管”和一个“都”中去体会。)
(2)、林则徐对外商说的一番话。(理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林则徐是什么样的状态和心情。
3、林则徐销烟有深远的意义:
提问: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注意理解“东亚病夫”和三个“多少”的含义;人们受鸦片残害之大。)
林则徐销烟有什么意义?
师:当你了解了虎门销烟的故事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各抒己见,抒发自己个性化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让学生体会总分的段落结构。
体会中国人对鸦片的痛恨之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想象体会销毁鸦片给人们带来的无限喜悦。体会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学生通过想象更能够近一步的理解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激起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有重点的指导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熟读成诵 提升情感
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读懂了这么多的内容,下面就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试着背给你的小伙伴听。
学生从读到感悟,再到背,是一个情感不断提升的过程。鼓励学生熟读成诵,也是在无形中教给孩子一个好的读书方法,让孩子终生受益。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记忆生字 说话练习
1、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辨别生字。
2、学生自己找窍门,然后小组内交流。
3、教师要特别强调“妻、历、督”的写法。
4、指导学生用“首先……然后……再……”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体会表示顺序的词语的用法。
(二)拓展延伸 课外积累
师: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很多赞誉的政治家,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多读一些介绍林则徐的文章,相信大家的收获会更大。
为学生提供参考材料,利于学生针对性的学习。
《虎门销烟》教案 篇4
《虎门销烟》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虎门销烟》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虎门销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另有3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用表示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
1、透过阅读、想象,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好处。
2、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于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学生透过认识鸦片的危害,激发学生远离毒品的思想。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一些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一些关于鸦片的资料,还有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现实状况,你愿意与大家一齐交谈吗?
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能够畅所欲言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二、初步感知
师:的.确,外来的鸦片给中国人带来的是灾难,是痛苦,谁敢在当时挺身而出,救人们于水火之中,这个人的名字就是---林则徐,这天就让我们一齐来了解这个伟大的禁烟英雄的事迹。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出本课14个要求认读的生字,注意文中的三个多音字,遇到不认识的透过查字典解决。边读边注意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助识字。(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小组内互相拼读生字,解决不懂的词语。实在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3、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师:生字都认识了,课文也读得流利了,再仔细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学生汇报:
林则徐销烟有深远的好处。
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不仅仅在当时给帝国主义以重创,震惊了世界,而且在人类禁毒史上也写下了辉煌的一章。
师:当你了解了虎门销烟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朗读的重点应放在三和五自然段上,因为这两段充分的体现了林则徐销烟的决心和销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喜悦。
师:下面我们再认真的读一读书,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你的好朋友,如果你能背过来那就更好了。
学生选取性的读,并试着背诵。
学生自由选取学习伙伴,选取段落读一读或背一背。
四、书写生字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