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歌》教案
此篇文章《树之歌》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树之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杨桐、松、柏、棉、枫、杉、桂、梧、桦9个生字;会写杨、桐、枫、松、柏、棉、杉、桂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认识各种树木,有喜欢并爱护树木的意愿。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讲解杨、棉、枫三个字的书写。
2、初步认识各种树木,有喜欢并爱护树木的意愿。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课后读一读的三个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句子,交流句意。
2、组织学生诵读句子,背诵句子。
3、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句子的特点,引出课题“树之歌”。
学生观察交流:这三句话都与“树”相关,板题,齐读课题“树之歌”。
【设计意图】
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句,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树,并圈出11种树的名字。
2、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同桌合作学习,认读11种树的名字,检测课前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植物园情境图,引导学生展开认树游戏,巩固10个词语。
4、在课件中放大11个词语中的生字,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5、引导学生利用交流识字方法得到的小树练习组词、造句。(学生读出小树上的字,组词、造句。例如,杨杨树小区门口有一棵杨树。)
6、指导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a、重点正音:“杉”是翘舌音,“松”是平舌音,“桦”与“华”的字音区别开,要读四声。b、这10个词语中的生字都是木字旁的字,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利用字族识字的方法集中识字。也可以鼓励学生多元化识字,比如用肢体部位“手掌”帮助识记“掌”,用字理识字法记住“杉”,用对比识字法区别“桂”与“挂”,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枫”“桐”,用编字谜的方法识记“松”,一个老公公靠在树上。)
7、利用“字族文”识字的方法集中识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利用字族文识字的方法集中识字,或者鼓励学生多元化识字,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识字能力。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杨、桐、枫、松、柏、棉、杉、桂”,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重点指导“杉”的'书写。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木字旁的书写要点和左窄右宽的书写要领。
4、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书写,并巡视指导。
5、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会的生字和识字的方法。
2、布置作业:课文中的11种树各有怎样的特点?课后继续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树之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杨”字
2、在读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出现的树木名称。
3、根据树木的特点能在插图中找到每一种树。
教学重难点:
在读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出现的树木名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听歌
刚才我们一起唱了一首歌,谁能告诉老师,这首歌的名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树的儿歌。板书课题树之歌
1、看老师写课题
2、谁想变成一棵小树读读课题?
一、学习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ppt
2、生自读课文
3、检查朗读情况
过渡:有了拼音的帮助难不倒我们,下面老师提高难度读儿歌,敢接受挑战吗?
二、出示自读提示
1、用小手捂住拼音读儿歌,看谁没有了拼音的帮助,依然能读正确。
2、检查评价
过渡: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刚才我们读儿歌用上了眼睛和嘴巴,这次再用心读好吗?
三、读文提示
默读儿歌:边读边用心思考,圈出儿歌中出现的数目名称。
1、生边默读边圈。
2、谁能按顺序说出儿歌中出现的树?
A指导写“杨”。
B生描一写二
C生继续说完剩下的树木名称,完成板书。期间,告诉孩子们松柏是两种树,桦树有白桦。
3、仔细观察这些树名,其中藏着许多像“杨”这样的字呢?
A出示ppt观察这些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B继续出示ppt,这样的树还有很多,你们猜猜他们都是什么树?
C我们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又认识了一些树,如果想知道这些树长得什么样赶紧和爸爸妈妈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吧!
四、做游戏
1、接读游戏
老师读树名,学生读树的特点。
2、问读游戏
()高?()壮?
3、看屏幕读
五、找树
1、刚才我们熟记了树名,知道了每种树的特点,但文中的插图都是什么树,你们知道吗?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准确耳朵找到每一种呢?生答(找特点)
2、老师举例子:比如我读杨树高,我就知道高高的是杨树,那么我就在图中找最高的那一棵!
3、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读一二句话看谁能把这两句话中的树找到,找到一种就在树木的旁边标上树木的名称。
找到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水杉
4.读三四句话看谁能把剩下的树找到?
过渡:刚才我们根据树木的特点找到了11种树,下面谁能把这些树木的特点读出来?
A指导读
B拍手读
C随音乐读
六、老师也编了一首儿歌出示ppt
1自读
对照课后题“读一读,记一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树,还为他编写了儿歌。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的树等着我们去认识呢!回家之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大自然中认识树木,记得写下他们的名字哦!
板书设计
树之歌
杨树榕树梧桐树
枫树松柏
木棉桦树
银杏水杉
金桂
《树之歌》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杨”字
2、在读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出现的树木名称。
3、根据树木的特点能在插图中找到每一种树。
教学重难点:
在读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出现的树木名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听歌
刚才我们一起唱了一首歌,谁能告诉老师,这首歌的名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树的儿歌。板书课题树之歌
1、看老师写课题
2、谁想变成一棵小树读读课题?
一、学习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ppt
2、生自读课文
3、检查朗读情况
过渡:有了拼音的帮助难不倒我们,下面老师提高难度读儿歌,敢接受挑战吗?
二、出示自读提示
1、用小手捂住拼音读儿歌,看谁没有了拼音的'帮助,依然能读正确。
2、检查评价
过渡: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刚才我们读儿歌用上了眼睛和嘴巴,这次再用心读好吗?
三、读文提示
默读儿歌:边读边用心思考,圈出儿歌中出现的数目名称。
1、生边默读边圈。
2、谁能按顺序说出儿歌中出现的树?
A指导写“杨”。
B生描一写二
C生继续说完剩下的树木名称,完成板书。期间,告诉孩子们松柏是两种树,桦树有白桦。
3、仔细观察这些树名,其中藏着许多像“杨”这样的字呢?
A出示ppt观察这些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B继续出示ppt,这样的树还有很多,你们猜猜他们都是什么树?
C我们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又认识了一些树,如果想知道这些树长得什么样赶紧和爸爸妈妈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吧!
四、做游戏
1、接读游戏
老师读树名,学生读树的特点。
2、问读游戏
()高?()壮?
3、看屏幕读
五、找树
1、刚才我们熟记了树名,知道了每种树的特点,但文中的插图都是什么树,你们知道吗?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准确耳朵找到每一种呢?生答(找特点)
2、老师举例子:比如我读杨树高,我就知道高高的是杨树,那么我就在图中找最高的那一棵!
3、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读一二句话看谁能把这两句话中的树找到,找到一种就在树木的旁边标上树木的名称。
找到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水杉
4.读三四句话看谁能把剩下的树找到?
过渡:刚才我们根据树木的特点找到了11种树,下面谁能把这些树木的特点读出来?
A指导读
B拍手读
C随音乐读
六、老师也编了一首儿歌出示ppt
1自读
对照课后题“读一读,记一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树,还为他编写了儿歌。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的树等着我们去认识呢!回家之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大自然中认识树木,记得写下他们的名字哦!
板书设计
树之歌
杨树榕树梧桐树
枫树松柏
木棉桦树
银杏水杉
金桂
《树之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形声识字法、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正确认读15个生字。
2、能正确书写木子旁的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杨”字。
3、通过接读、问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重点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自主识字。
2、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识字规律并运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猜谜语:冬天光着头,春夏长绿发,只有一只腿,小鸟喜欢它。同学们认识了哪些树呢?哪位小朋友说说。
2、每一种树木各有特点,有人还给它们写了一首儿歌叫《树之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儿歌。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强调“树”字的读音。
(3)听朗读录音。
二、借助拼音,读通儿歌。
过渡语:儿歌中有好多树木,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1、 学生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准字音。
2、 检查读文。
(1)儿歌有几句?
(2)指名读儿歌。重点指导“桦”“银”“柏”字的读音。
设计意图:
借助拼音认识字、学习词语和儿歌,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拼音的工具价值,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对拼音的准确定位。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儿歌降低了识字的难度,也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
三、读通儿歌,识写生字。
过渡语:儿歌中的树木很多,我们再读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一共讲了多少种树?圈一圈。我们给它们点点名,看看都到齐了没有?
1、认识各种树木的名称。
(1)借助图片认识词语。老师出示树木图片,学生认读树木名称。
(2)认读树木的名称。
梧桐枫树松树柏树桦树金桂水杉银杏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
(3)认识带有木字旁的生字,发现汉字特点。
过渡语:有几个调皮的生字宝宝偷偷从卡片上溜了出来,你们认识他们吗?
梧、桐、枫、柏、杉、松、棉、桦
①你能给它们找个好朋友吗?开火车认读并组词。
②仔细观察这些字,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都有木字旁。
③你们发现了字形里的秘密,再读一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梧、桐、枫,我发现这些字的读音就是木字旁旁边的字。
教师小结:左边木字旁表示它们都是树木,右边的字提示了它们的读音,像这样的字,我们把它们叫形声字。
④我们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认识更多的生字。猜猜它们都是什么树?
棕树、椰树、橡树、楠树、香樟、石榴
(4)指导书写“杨”字。
①木字旁的生字我们会认了,还要学会写呢!出示生字“杨”
②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它有什么共同点?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木字旁的捺要变点。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展示学生写的生字。
④师生评价(从间架结构和木字旁的变化等角度评价)同桌互评。其它木字旁的生字,书写时的规则是相同的。
2、学习掌、耐、守、银、化、装、疆
(1)借助拼音认读。
(2)去掉拼音认读。
(3)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4)你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补充“疆”的字理演变:左边的一把弓是用来丈量右边的田地,田地与田地之间要有界限,横就表示它们的界限。)
四、指导朗读,背诵儿歌
过渡语: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做朗读游戏。
1、师生接读,(我读杨树,同学们接读高……)同桌接读。
2、男女生合作读,男生重复后面三个字。
3、问读小游戏。
4、打拍子试背。
这一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11种树木,还认识了很多生字,学会了一种新的识字方法--形声识字法。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它认识更多的字。
五、作业设计。
1、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本课的生字。
2、给书上的树木标上名字,挂出名牌。
《树之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掌、装、耐、疆、银、化6个生字;会写壮、化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各种树木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化”的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摘星星游戏巩固生字(杨桐松柏棉枫杉桂梧桦),组织学生开火车读字、组词。
2、教师出示本课10个表示树名的词语,引导学生认读,并选择最喜欢的树或最熟悉的树介绍样子。
二、读中感悟,合作识字
1、教师引导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思考并说说11种树的特点,并用横线画出来。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一句。
(1)思考并回答:第一句介绍了哪些树?各自有什么特点?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第一句。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对比学习“壮”和“装”。
(1)引导学生回答:第二句介绍了什么树的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梧桐树和松柏的叶子,引导学生辨别,朗读相关句子,背诵。
(3)教师板书“装”和“壮”,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对比识字。“壮士”穿上衣服,就有了“服装”。
(4)教师引导学生扩词区别两个生字。(壮士、壮实、粗壮、壮大等;服装、军装、包装、安装等)。
4、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三句,学习生字“耐”“守”“疆”。
(1)联系课文中句子理解“喜暖、耐寒、活化石”等词语的特点。
(3)教师板书“耐”“守”“疆”,组织学生展开同桌合作,商议识记方法。
(4)引导学生对照课件中的图片背诵这句话。
5、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四句,学习生字“银”“化”。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2)教师板书“银”“杉”“化”“桂”4个字,组织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银杏和水杉被称为活化石?(因为银杏和水杉生存的年代久远。)
(4)引导学生背诵第四句。
6、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并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
为了避免单一出示生字集中学习,要借助语境识字,把识字和读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趣味识字。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写字表的“壮”和“化”两个字,指出难写的笔画。(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一边写一边说清每一个笔画的书写方法。(“壮”右边的第一横略长,写在横中线上,“化”右部第一笔是撇,不是横,而且要出头。)
3、学生在写字表中练习书写。
4、教师巡视,予以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扎扎实实落实本课新认识的笔画书写,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整体书写。学生通过观察生字的结构,加深生字书写的整体印象,从而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把课文背诵给家人,根据他们的建议再背一背。
2、把你了解的树介绍给家人。
板书设计
2.树之歌
外形颜色各不相同
爱护树木绿色家园
《树之歌》教案 篇6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优点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时,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时间设计不合理,读课文占用了书写的时间,导致书写时间过少。
改进措施:
在备课时,在多关注一下备学生,减少一位学生的原因而完不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