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乌塔》有感

2025/08/07读后感

此篇文章读《乌塔》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乌塔》有感 篇1

学了《乌塔》这篇课文后,我一直在沉思:中国人有乌塔那样的独立吗?没有。我们有她那样的耐心、勇敢、细心吗?没有……

我有爸爸、妈妈和姐姐。爸爸每天让我吃东西时,都告诫我:“你吃完这些,以后学习好点,考上重点大学,就不用我担心你像你姐一样分数不好,让我们为你们担心,学校没得上!”如果有同学生日,妈妈肯定会说:“不能去!你整天不看书,脑袋里都没知识了。你看看管敏吉,读书那么好,***妈都把她关在房间里看书,不让她出门。再说了,你一个人去,很危险的!我才不让你去呢!”如果换做我姐,那肯定也会唠叨不停。

哎!我的爸爸妈妈姐姐,你们何时才能解开对我的“溺爱之锁”啊!能让我像乌塔一样独立,自己自力更生吗?

读《乌塔》有感 篇2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乌塔》,认识了一个14岁的小女孩,家住德国,是个特别勇敢的女孩子,因为她趁暑假的时间,独自游历了欧洲,这个经历,估计很多大人都无法完成,可是,她做到了,让人敬佩的同时,也让我们沉思。

乌塔为了游历欧洲,她足足用了三年的时间去做准备工作,从收集欧洲各国指南,设计旅行路线和日程……到自挣旅游费,这些点点滴滴都没有让她的父母参与,她坚定的告诉她的父母:她可以做得很好,有独立的能力。乌塔的父母很欣慰,打从心底的相信女儿可以实现她独自去旅行的梦想。

我除了惊叹她的勇敢,同时也好羡慕她,因为平日里,我想扫扫地、洗洗碗,妈妈都不让我做,就是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育,把我们惯得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看看乌塔,再看看自己,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因为乌塔的所作所为,都是我们大部分中国孩子不敢做,也做不到的,也许有些伙伴有这想法,但是几乎都会被父母扼杀在摇篮中,她们不会允许,哪怕同意,也不会放心孩子独自去完成。所有独立自主,是大部分中国孩子缺乏的。

在此,我特别想对中国的孩子说:从父母的怀抱走出来,亲近大自然!对所有中国的父母说:未来的世界是我们的,让我们在这大千世界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现在我也有自己的计划,虽然不能像乌塔一样,独立去旅行,但是我也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走走,感受不同的文化。爸爸妈妈也答应我,过年带我和弟弟去北京,去看看天安门,去看我向往的升国旗仪式。

未来我相信,我也会如同乌塔一般勇敢、独立的!

读《乌塔》有感 篇3

乌塔,仅仅是一个14岁的小姑娘,却自己一个人游历欧洲!这对于没有出过远门的孩子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

“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绝不会相信。”课文中的这句话我也赞同。在中国几乎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要是真有一个中国孩子要外出旅游多天,即使自己愿意,可是,他的父母肯定是一千一万个不同意。他们怕孩子遇到危险啦,怕孩子饿肚子啦,又怕孩子生病啦……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把他们当成心肝宝贝来看待,含在嘴里怕化,抱在手上怕掉。

我读了这篇课文,才发现:其实中国的父母太娇惯孩子。中国孩子在生活方面远远次于外国孩子。外国孩子虽然他们家里很富裕,但是家长也让孩子从小打工,得到锻炼,长大之后能够应付这五花八门的世界。而中国呢,孩子就是小皇帝,小公主,想怎样就怎样。可是,乌塔不也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吗?可她的父母为什么同意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呢?

读《乌塔》有感 篇4

今天,我学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乌塔》。文章主要写14岁的德国少女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表现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有对生活的热爱。

使我不明白的是:同是父母,他们的表现为何截然相反呢……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迷惑不解!经过认真阅读,细心揣摩与体会,我终于解开了谜团:中国父母把孩子当成了旷世奇宝,像掌上明珠一般,一见不着孩子就心急如焚。中国有一句老话:捧在手里怕丢了,含在嘴里又怕化了,就特指家长对子女们的态度;而外国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独立意识,所以孩子们才有这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在家里,我不知不觉地当了上“小公主”,洗碗、洗衣服、叠被子,一切事都由父母包了下来。就连我参加活动,家长也是一百个不放心,一千个不同意。我都已经10岁了,你们还要包到什么时候呢?现在我干起家务真是笨手笨脚的,甚至火柴也不会划。有一次,我到李月家里去玩,一进门,就看见还有许多同学也在那儿,我们一起痛痛快快地玩了好久。最后,她留我们在她家吃中饭,我高高兴兴地答应了。吃着吃着,门铃响了,李月开门一看,居然是外婆!她笑着对我说:“怎么,还在这儿吃饭呀!饭菜香不香呀?”我真是十分尴尬,人家还以为我到哪儿也离不开家长呢。望着同学们个个抿着嘴的笑脸,我羞死了,真恨不得找个缝隙钻进去。

读《乌塔》有感 篇5

今天我读了《乌塔》这篇课文,让我深受感动。《乌塔》讲述了作者在罗马认识了一个叫乌塔的女孩,这个女孩子只有14岁,可她却一个人游历了欧洲。为了这次旅行,她准备了三年,阅读了这些国家的有关书藉,每个周末都去打工,赚取旅费。在和她交往的过程中,作者了解到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别,明白了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自强的精神。

哎!现在的中国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无论父母还是亲戚都疼爱我们,“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口里怕化了。”因为大人的过份溺爱,使我们现在连鞋带都不会绑了。一放学,爸爸妈妈就像奴隶一样,帮我们脱掉土鞋子,穿上拖鞋。还有一些还一口一口地喂饭!

我看过电视报导,一些学生成天只顾着读书,连英语词典都能背,可他们连一点小事情,比如绑鞋带、洗衣服……这些芝麻小事也需要父母帮他们做,一点也不会自理。有些人上了大学,因为生活不能自理,不得不退学,真是让人惋惜!

《乌塔》这篇课文教育我们,要自立自强,不要再做“小皇帝”、“小公主”了!爸爸妈妈、所有疼爱我们的人,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是否也有所感悟呢?请给我们一个自由独立的空间吧!让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都成为自立自强的“中国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