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课文《五柳先生传》教案

2025/08/07教案

此篇文章课文《五柳先生传》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课文《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短篇传记,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指导思想】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设想】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的真实情境,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体验故事,进行自主感知,自我感悟,形成语感,陶冶情操

2、 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启发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2、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和对有关语句的理解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制作多媒体课件

2、 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3、 请学生提前了解陶渊明其人,回忆以前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进入文本

(1)、研习课文。

1、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

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瓢(piáo) 屡(lǚ) 娄(lóu) 欤(yú)

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

要点提示: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

3、课文疏通

要求:

重点字词——准确、多音字认识、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一些简单句式

㈠解释字词

嗜:喜欢,特别爱好

辄:就,总是

吝:吝惜

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时贫***所服

箪:用苇、竹编制的用来存放事物的器具

汲汲: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汲:取水于井)

俦:朋友、伴侣

觞:酒杯

㈡解释词句

详:详细的知道

翻译: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因而

翻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辄:就,总是

翻译:他一来就要把酒全部喝光

萧:冷冷清清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翻译: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戚戚:忧愁的样子

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翻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㈢多音字注音

传、好、期、号、乐、少等

㈣一词多义

之、言、意、得、其、甚、志、去等

㈤翻译句子

1)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4、课文翻译

1) 全文翻译

2) 翻译、学习时注意下列问题: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感情轻微变化

要点提示: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2)、寻读探究。

1.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要点提示:

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

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2. “嗜酒”说明了什么? 他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借酒醉获得心灵的平静,体现了他的率真放达的天性。

淡泊名利。他实际上有痛苦,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和乐趣。

3.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讨论: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3)、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1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四: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先生安守贫贱。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本文虽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选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虽是寥寥几笔,便把 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那么,本文选取了几个事例?其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例: 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要点提示: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4)、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要点提示:

①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②是①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③既为①②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④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5)、品读探究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同学需注意不能踏入歧途。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6)、悟读升华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去感受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和选材的精当。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袒露心声,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请你从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有何妙处?

[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2、结合全文,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列出示意图)

(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

3、假如你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三)作业

1、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能体现个性,抒发感情的自传。

2、背诵课文。

课文《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2

课文《五柳先生传》教案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五柳先生传》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习作者朴素洗练的语言以及通过平淡的内容表达深刻寓意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哲理性,培养通过生活中小事感悟哲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应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熟练背诵全文,重点在于体会本文的写人方法。对于人物的思想性格应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方面讨论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及其淡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解决方法:教师采用启发式讲解。

2、难点:理解“赞”语和传文的密切联系。

解决方法:采用学生模拟写“赞”语的方法,使传文和“赞”语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再分析原“赞语”的精到之处。

3、疑点:作者开头便交待“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的目的是什么?

解决方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陶渊明的资料,了解其不慕名利的志趣、精神,领会开头便点明志趣的朴实、率直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准备

投影片

1、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诵读全文,体会写人方法,归纳人物的思想性格。

3、品味朴素、平实的语言。

4、结合陶渊明的其他诗文,以“五柳先生其人”为题作文。

要求:

①揣摩古文的情节,想象古诗词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再现出来。

②发挥合理想象,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补充,扩展。

第一课时

导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的种菊人可谓有闲情逸致,我们眼前的这一悠闲老人是谁呢?(学生齐答:陶渊明)对,今天我们就全面了解一下这一不求名利的著名诗人、作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学习作者运用朴素洗炼的语言叙述内容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五柳先生生活的环境和画面及课文的朗读。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注音。

嗜、曾、箪、黔、俦、殇

2、自由朗读课文,了解五柳先生嗜好。

教师提问:五柳先生的爱好有几个,都是什么?

三个,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常著文章。

如“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试想,如无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能“晏如也”吗?

3、教师细致分析三个嗜好

(1)他的性格如何?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

(2)他的志趣与性格有什么联系?

因为他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读书、饮酒、写文章就是他的志趣。

(3)如何理解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

(4)“嗜酒”说明了什么?

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内心里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尸个使波澜平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宇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这就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5)他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给别人看,更不是献给管理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

“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他实际上是有痛苦的,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

(6)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语言朴素、洗练,围绕读书与饮酒一路写来,不用典故,不假藻饰,文笔舒放自然,内容看似平淡,实则含义深刻,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扩展:学生联系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谈谈自己的感受。(态度可与此相反,如崇尚英雄。)

第二课时

导语

上节课我们研读了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他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及其精神实质。

(一)明确目标

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他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2—3名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但他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

2、以五柳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以五柳为号,可见他家居环境的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3、赞语的含义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

4、作者与五柳先生

陶渊明实际是借五柳先生写自己,这在南朝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已指出:“渊明少有高山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三)总结、扩展

总结:陶渊明以五柳先生自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为其内蕴的根本;“好读书”、“性嗜洒”、“著文章自娱”是其外在的表像,引黔娄为知己,自比古之民,是对着自身生活道路的评价。但从中也流露出对世事的不满以及生存于当世的孤独。

扩展:交流有关陶渊明的知识。

利用15分钟的时间写出《陶渊明小传》的白话文章。

课文《五柳先生传》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五柳先生传》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4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

⑵ 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⑶ 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⑵ 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⑶ 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相关资料,培养探究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 ,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语言,学习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 神品质的写法。

3、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 :如生平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

3、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

【教学步骤】

一、导言设计(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 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 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二、释题:“传”

传记,是介绍人物生平经历的,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虽记述的是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的写进,而是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

三、感知文意

1、课堂诵读,初步感知

⑴ 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语调,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⑵ 生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

2、分组交流,释疑译文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检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

师多媒体显示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之”的词句及一些难理解语句,由学生竟答方式互相交流。(以此形式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其在良性竞争中互动互进的意识,又督促其更好把握文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⑴ 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 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⑵ 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人生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

2、合作探究,评析人物形象(教师点拨,启发思维)

⑴ 综观全文,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总结: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⑵ 你觉得五柳先生能成为你学习的榜样吗?说说理由(激发学生超越教材感悟,领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实现情感的升华,畅述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引导学生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了解文中评述,加深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学生齐读“赞曰”部分,理解赞句的实 质。

交流理解:赞语主要概括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赞赏其不愁贫贱,不求富贵,怡然自乐,返璞归真的生活节趣。

五、课堂拓展

假如你是陶渊明的朋友,并对他的生活情况颇有了解,刚巧有人问你:《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 自传吗?你会如何回答?

学生根据所查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六、小结

1、语言特色:

⑴ 语言简约凝练,勾画鲜明形象

⑵ 多用否定句,突出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节趣

2、主旨表现:

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模仿本文写法,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隐者心情

好读书 不求甚解-----读书悦己

性嗜酒 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处于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

环堵萧然 宴如也-------安贫乐道 (人格高洁)

赏著自娱 忘怀得失—淡泊名利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 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二、补充注释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 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持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理解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把握并体会了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汇

课文《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展示画像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

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通过几遍朗读,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5.品读交流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语言特别有味。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进行赏读。

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关资料:很多文章引用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略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曾写过13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这便是会意的境界。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

③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重点理解晏如。

④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理解戚戚、汲汲。

6.熟读成诵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能力拓展

教师引语:东晋以后,很多文人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下面,我们再看一篇《老舍自传》。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遥奠教书匠之基。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一生朗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课堂设想:只要能体会到作者的自赏、自嘲、自得、自乐即可。

教师引语: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自赏自嘲的笔调,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展示自我并交流。

如:

生1:喜欢足球,却被称为臭脚。

生2:每每迟到,总被老师耻笑,一笑了之。

生3:不戚戚于分数,不汲汲于名次。

四、课堂收束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五、作业:

整理自己的小传,写在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