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感

2025/08/08读后感

此篇文章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感 篇1

涂自强其人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一生自强。出生农村,在先天资源上便相差甚远。而他却能凭借自己的奋发苦读成为山沟沟里的大学生,实属不易,这也是他人格自强的表现之一。

而此后,文中言“我们走上了不一样的路”他和采药青涩未萌芽的感情也就此终结。去往武汉的路上,身无分文,一路上靠人接济帮助,尽管只是如此简单的帮助,涂自强也觉得这是自己莫大的福气,尽给他碰到了天底下所有的好人,此中也能初显其性格中顺从苦难,不能反思向上的一面。而接受他人帮助的时候,涂自强也总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这也是他性格自强的一面。

初至校园,像是上天捉弄,同宿舍的赵同学相对于他而言就像是出生在终点线的人。不必为生活费发愁,不必为学习忧愁只需喜欢就能去到美国留学。但更戏剧化的是涂自强自身的'想法,他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命,自己出生贫苦,吃些苦头也是应当的。这从文中多处或明示或暗示都出现了多处,这或许也是导致他后来悲惨结局的一个因素。

倘若他像那个中文系女生一般心思活络些,不如此老实,也许后来的结局不会如此悲伤吧?毕业后,因天灾将母亲接进城里居住,原不富裕的日子更加捉襟见肘。他却一直心怀期望,压缩自我时间更加拼命,只为自己和母亲能在武汉可以有立足之地。而农村和城市的差异也在涂母求职这段描写中凸显出来,譬如餐馆老板觉得涂母洗的碗不够干净,而涂母却觉得很干净。

而长时间高强度作息紊乱的工作让这个年轻人的身体逐渐虚垮,最后患上肺癌晚期。匆匆离场结束了这出悲伤的故事。读完令人内心一梗,却不知该怪罪谁人,路上碰见的全是好心人,都在努力帮助涂自强,而他自身肯吃苦、能吃苦,孝顺坚毅又对生活充满热情。如此发展怎么落得如此下场。思来想去只能将其怪为命运不公,让涂自强在每次即将脱身泥潭的关键时刻遇上恶人。悲哉!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感 篇2

小说读完了,心里非常难受,眼泪不由控制的涌出。

涂自强出生在一个很普通很清贫的山里人家。村子里都穷,没有有钱人。考上大学,村里人拿出一些零碎票子,凑足了涂自强的路费和学费。至于生活费,那要他到学校以后自己去挣。感情很好的女同学采药,落榜,分别时给涂自强留下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不必责怪命运,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告别山村,从村长到乡邻,所有人的叮嘱都是:念大学,出息了,当大官,让村里过上好日子。哪怕只是修条路。

涂自强一路步行前往武汉。路上给工地运过水泥,在餐馆打过工,洗过车,干了各种杂活,经历了各种陌生人的`敬意和温暖,终于来到学校。大学四年,在食堂打工,做家教,一分钟不敢虚度,一分钱不敢浪费。即将考研,父亲去世。父亲去世,是因为修路挖了祖坟,父亲一气之下大病不起,终于不治。毕业后,涂自强租住在脏乱差的城中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被骗,欠薪,一分钱一分钱的算计,勉强支撑。后来老屋塌了,母亲伤了腿。出院后,跟随涂自强来到武汉。母亲去餐馆洗过碗,做过家政,看过仓库,扫过大街,同样为活下去受尽折磨。

最终,涂自强积劳成疾,去医院检查已经肺癌晚期。他把母亲送去莲溪寺,自己在回老家的路上,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涂自强那么努力的学习,赚钱,最后的命运为什么还是那样?问题出在哪里?是怨社会还是怨命运?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感 篇3

在不惑之龄,读到了这篇小说。在不得不放手的艰难抉择时刻,读到了这篇小说。在好久以来情感处于死水的时期,读到了这篇小说。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缘分。

我和涂自强一样,都是来自农村,都是想靠自我奋斗成就自己。不同的是:我是70后,而他是80后。我凭着自己的拼命在城市里扎下了根。而他则默默地走向了死亡。

这是个人悲伤还是时代悲伤?

在前面的三十年,我可以凭借个人的努力考上大学,分到工作,又凭着个人的努力,从乡镇中学来到城市重点中学。但是在四十岁的时候,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勤奋地教书,有良知的教书,爱学生的教书,不断专研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我却在评职称的.时候屡屡受挫,当班主任的年限是最久的,硬件材料是最多的,学生评价是很高的,评职年限是很长的,但是但是,一年一年,职称的名额很少,很不如自己的人一个一个都上了,自己却年年落榜。勤奋不有结果,优秀就可得到,我的理念一直是这样的,但是这个观念却不灵了。正如学校书记问我:你知不知道,每年评职的时候,有多少人打招呼,这里有各个层面的人。所以,我可以几乎年年都评了优秀,但是有实际意义的职称却与我无缘。

今天,看了这篇小说,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我从不松懈,却从未得到。这不是我的个人悲伤,而是时代早已变化。很庆幸的是,生于70年代的人比80年代相同出身的人更加幸运,这是时代的幸运,我的前半生至少可以靠个人的奋斗和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80年代出生的人却是无法做到的。他们也不永远都会是从不松懈却从未得到。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感 篇4

很多人看完《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总结道,这不是个人悲伤,是大众悲伤。当然文章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虽然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已经知道故事梗概,可是看完还是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回味,悲悯。而这样的感慨好像也用在自己身上也同样适合。就像听歌词一样,不自觉地把自己套进故事里。情真意切,似曾相识。

也许故事发生在90年代,可是对于我这样90年出生的人,我们竟然有了相同的轨迹。而这,源于我们同样出身于农村。

我不想说童年有怎样催人泪下的经历,只想说说大学。我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日子也不至于苦成主角那样。上了大学自然是全家高兴的事,说出去也有面儿。我的父亲并不像大家的父亲那样循循善诱,也不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他被起外号叫“酒鬼”,他和很多人都处不好。不知道为什么年纪越大脾气越怪异。我上了大学,即使不是一流大学,在家族当中也是第一个,亲戚自然都厚待我。高考后的那个暑假,去亲戚家串门,红包收了不少。我的'父亲也经常和别人提起我,告诉别人我在学校的情况,似乎在给大家做普及。

大二那年,学校决定向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家里寄奖状,我刚好在那是争取了一个励志奖学金的名额。村里的信统一放在姨夫的药店里。我的父亲看是学校寄来的东西,顿时对这信件重视起来。我没告诉他这是奖状。我害怕他到处宣扬这根本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回到家拆开信封,父亲便迫不及待地要把奖状贴在墙上,就像小时候六一儿童节时拿到奖状时一样,父亲把这样的荣誉看得至高无比。而我觉得励志奖学金说明不了什么,不值得这样粘贴在大厅这样显眼的位置。可是,不管我百般不愿意,父亲仍是坚持己见。

和故事的主角一样,农村人上了大学,在家人眼里似乎就等于走上了飞黄腾达的道路。而作为农村人,民族式的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传承得特别好,任何事都愿意极尽全力。什么都靠不了,唯有自强。自己描画的虚无缥缈的未来为我们加班努力找到了无懈可击的理由,不愿辜负自己,认为只要坚持下来,是不会受亏待的。

然而,生活往往就是一个黑色幽默,被上帝玩弄于掌心的却浑然不知。窗与门的理论或许不会在个体身上体现,能量守恒定律也不一定是人生的不二法则。生活的错觉,学会接纳。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感 篇5

终于挤出时间看完了方方的最新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心里颇不是滋味。方方是我喜欢的女作家,像莫言所说,我只是喜欢她讲的故事,别的没有资格妄加评论。

方方自己没说,但是我是觉得“涂自强”这个名字是取谐音的,“徒自强”而已。这个出身在贫穷偏远地区的孩子虽然靠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上了大学,却并没有顺利地走上“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闭塞的乡村,淳朴到无知的父母亲,在孩子们外出打工几年杳无音讯时也只是低低地念一句,“人恐怕已经是没有了……”让你似乎透过字里行间看到被贫穷折磨的双亲蓬乱的白发、颤抖的手和那颗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心。涂自强的道路就是一个普通人的人生之路,他周围的人对他都非常好,包括他那些家境富裕的室友,自始至终都没有嫌弃他、疏远他,而是尽可能地帮助他,因为觉得他不是“真自卑、假自尊”。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困窘和艰辛自从他出生便与他如影随形,即便是工作了还洗不起一个热水澡,即便是把年迈的老母亲带在身边也一样居无定所。他的某个室友曾经感慨地说,我从前总是觉得命运是公平的,自从看到你,我觉得命运真的是不公平。最终,他的努力节俭宽厚、他的知足和感恩也丝毫没有感动上天,安顿好了母亲,他就像预知死亡的大象奔向人们从未涉足过的神秘的葬身谷。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实际上根本没有人关注他去了哪里,被安顿在寺院里的母亲还以为他真的去了美国。

涂自强一直忘不了高中落榜的女同学采药的那句诗,“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可是为什么采药的悲伤刺痛了他的心,他的悲伤又被方方一点一点运到我的心里?方方自己解读,“在一个没有公平的社会里,他的悲伤注定不是个人悲伤”,没有背景、没有财富的涂自强,也便只是白费功夫而已,根本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我觉得这又似乎太灰暗了一点,那平凡之辈岂不是这一生都暗无天日?

我还是喜欢金星的论调,命运就是公平的,在这里亏欠了你,别的地方一定会弥补的。好比周立波说过的,你又想有钱,又想身体健康,世界上哪有那好事啊!得到和失去本就是相辅相成的。那天看到作家苏童写的一篇散文,贫困窘迫的童年生活日后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刚刚年过半百的母亲查出罹患绝症,他手里却拿到了登载着《妻妾成群》的刚出版的'《收获》杂志,他说他不敢想这里面的因果关系。

“我母亲动手术后的某天,我在去医院的路上顺便拐进邮局,买了一本刚出版的《收获》杂志,上面登载了后来给我带来了好运的《妻妻成群》,现在我常常想起这里面的因果关系,想想就不敢想了,因为我害怕我的好运最终给母亲带来了厄运,当我在我的文学路上‘飞黄腾达’的时候,我母亲的生命却在一天天黯淡下去,我无法确定这种因果关系,我害怕这种因果关系。”“炎夏之际,我抱着牙牙学语的女儿照在母亲的病榻前,女儿已经会叫奶奶,母亲回报以宁静而幸福的微笑。我在一边心如刀绞,深感轮回世界的变幻无常,我有了可爱的女儿,慈爱的母亲却在弥留之际。七月七日母亲去世,她才五十六岁。”每当看到这一段内容,我的心里都非常难受。但同时又对作家充满了敬畏。得到与失去之间,让我们战战兢兢,这就是人生吧?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吧?常常感恩的人才是幸福的,就像小说中的涂自强,自始至终,他从未埋怨过命运把他降临在僻远穷困的小山村,从未因为贫富的巨大差距而指责命运的不公,也许他的个人悲伤,只是不能继续留在这个世界上,不能继续赡养自己的老母亲而已呢?我们只是看到了他的悲伤,也许,他这一生也有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幸福呢。

这小说总让我想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个人幸福”也便是和“个人悲伤”相同的吧?

国外那个七八十岁的咖啡店的侍者,一样让人感到风度翩翩,充满敬意;那个一辈子开电梯的人,拍照片、为穷人募捐,在方寸之地把这个原本单调的“事业”做得津津有味——这未尝不是一种个人幸福。

当你还在为物质和金钱而奔波,你在心里暗暗和别人比较的必然是财富的多少;当你在逐名逐利的道路上迂回曲折,你必然要和他人在权势和地位上一决高下。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追求不同。你在意的,别人可能不屑一顾,所有的,都只是你的个人悲伤与幸福罢了。所以,还是别去比较,一比,你的生存状态和人生追求势必大白于天下。或许遭人不耻,或许被笑清高,有什么意思呢?那不过是你的个人的幸福悲伤罢了。就像现在,你觉得你钱比我多,生活比我好,但是你却不知道,你追求的这些,我小时候就已经拥有了。我也想问你,你拥有我现在的单纯与快乐吗?我们根本就没有可比性。那么,还是你去追求你的追求,我去快乐我的快乐吧!

就像我写下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我看了,想了,写了,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而已。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后感 篇6

这是一个很普通,但又很现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作者方方,没用任何华丽的词句,用白描的手法铺陈开来,平静地讲述了涂自强的一生。

涂自强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但却是他们小山村唯一的一名大学生。他一心苦读,以为这样就可以改变命运,书上不也说知识改变命运吗。涂自强的刻苦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赏,正当我以为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考研,留校,做一名老师的时候,故事急转直下。在即将考研时,涂自强父亲突然去世,他只有回家奔丧。从此厄运不断——辛苦工作一年即将获得对他来说天文数字般的五千元时,老板卷款跑了。母亲被塌倒的老屋砸伤,不得不搬来和涂自强一起住,而他的薪水,只是刚刚够他和母亲吃饱。母亲无法适应城里人,和打工小饭店闹翻,紧接着,涂自强被查出已患上肺癌,已是晚期。无奈之下,涂自强只有编一个去美国的谎言.

把母亲安置在一所寺庙。涂自强永远失联……

打动我的并不是涂自强多么悲惨的遭遇,打动我的`是,他不是一个怨天尤人灰蒙蒙的一个人,相反,涂自强是一个乐观积极上进阳光的人。他为了过好一点的生活,拼尽全力,最后生死未卜。命运就是如此的不公平,对于出身贫寒的孩子来说,除了拼命努力之外,是不是还有运气。大学城里千千万万学子中,又有多少“涂自强”呢。

作者故意用轻松的笔调,用不动声色的叙述,用不带抒情的写法,讲述了一个沉重的故事这不只是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这是无数像他一样的人的悲伤,更是这个时代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