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在人间》读后感

2025/08/08读后感

此篇文章《在人间》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在人间》读后感 篇1

在《生活榜》这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话:“热爱美食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情趣的人;擅长美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能将美食以文记之的人,一定是个大雅之人。”本是用来形容苏东坡的,但是最近看汪曾祺的《人间有味》,发现里面记录了大量的美食,读来令人垂涎,这段话用以形容汪曾祺先生真是再合适不过,汪先生真是一个有生活情趣又热爱生活的大雅之人。

汪曾祺先生的'热爱美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吃到过、记录下来,美味的余韵尚存,有一股诗意的烟火气。现代社会不乏美食,也不乏热爱美食之人,只是现在很多小年轻标榜自己是吃货,节假日总是刻意去一些网红餐厅等地寻找好吃的东西,然后,在微博、微信上晒给大家看,把吃吃喝喝这件事弄得有点别扭,一刻意就不那么雅了。

读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美文,从文字中就能看到他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他说“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很多人,吃东西,爱酸就只吃酸,不碰一点点辣,不愿意轻易尝试一点点甜,俗称的偏食,对食物偏食容易营养不良,对文化偏食,就容易狭隘,就要不得了。

让我觉得汪曾祺先生宽厚的是他在书中写得关于右派的事,他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生活就更加平淡了”。被划为右派是要被批评的,要吃点苦头的,他却把这件事当成是生活中一件有意思的事,还庆幸,经历过世事后就会发现这样的的心境是极其不易的。生活中总是会有很多的不如意,流言蜚语、磕磕碰碰,大部分人的反应或悲悲戚戚、或气愤难当,绝不会把其当做是一件“幸事。”汪曾祺评价自己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我想他的性格里应该带有“静”这种气质吧,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也许,只有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人间生活充满盎然意趣。

在评价他们方面,汪曾祺也是极其宽厚的,他写楼里的大妈“我们楼里的大妈们都活得有滋有味,使这座楼增加了不少生气。”他笔下的大妈是贤惠。勤快、爱干净的,而不是被人笔下的三姑六婆,爱嚼舌根的。如果在生活中,有一个领导,拿了下属代笔的文章读,最后还露馅了,那一定是要被人喷口水的,但是汪曾祺笔下的郝校长

‘露馅’确是“老老实实,不装门面”,你看,多宽厚。

正是因为汪曾祺爱美食,爱生活,所以活着的状态都是向上的,看人看事,都一股吃东西时的畅快,是充满生机的。万物皆有心,人间的人、人间的事,人间的食物都“酸甜苦辣”各有其味,无所谓好或者不好,有些是主菜,有些是调味品,都是经历,都这值得经历。

《在人间》读后感 篇2

初次了解你,是因为历史老师在课堂上一次又一次提起你,一次又一次提起你的作者。再次了解你,是因为那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当中的人生哲理让我好奇,更让我着迷,于是,我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你——《人间词话》

尽管是文言文,但却并不难懂。即使这样,也并不意味着我真正读懂了这本书。只是知道,这本书的核心是“境界”。作者的词学理论也是以“境界”为核心。其开宗明义即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又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除了揭示“境界”对于词的创作的意义以外,还有对乾坤广大人生须臾这一命运设定的人生悲剧的揭示。他通过诗词向人们挑明,向尘寰苦求乐土是无望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正如词中说:“这个世界上,欢愉只有一种,而愁苦却有千种万种。快乐如此单纯,描来摹去感受总是相若,而这世间之愁苦,千百年来诗人之笔却都写不清道不尽。”这也许也是他对他的人生的感慨吧

当然,书中的优秀词句实在太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平直,凄清孤独,不为人知,前路漫漫。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上下求索,不悔不弃,历尽磨难。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豁然开朗,空灵顿彻,无心偶得。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

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在人间》读后感 篇3

在安静的午后,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手边放着一杯清茶,或许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意境。但在每当我捧起汪曾祺老先生的那本《人间草木》细细品读时,我便能感受到那种无人能打扰的静谧,那种不一样的意境。

在品读汪曾祺的作品好似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在平常的话语中隐藏着与众不同的趣味。翻阅他的作品,大多是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就是这样的景色让我们感觉到了安静,祥和的气氛。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细腻之处着手。谱写着凡人小事,记录着乡情民俗;谈论着花鸟虫鱼,还有对辞章典故考究。同样,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和对往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在汪朗为他父亲的`作品写序时有提到“老头儿之所以对花鸟鱼虫感兴趣,并写了不少这类违章,是因为他觉得,人们如果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欣赏没,就不至于去搞打 砸抢,去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汪曾祺的这一番话,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的人有很大的感触。

在他笔下的大自然是具有色彩,具有生命力的与其他作者描写的自然则截然不同!文章中,作者在一九四六年夏天,离开昆明去上海,途径香港时。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但在这几天,作者发现了一个奇迹,那边是阳台上的一堆煤块里竟然长出了一颗芋头。在没有土壤,没有肥料的环境下,它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正是这芋头生长出的大叶子,让作者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让作者在寂寞的羁旅中多了一笔色彩。同样作者在以这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提醒着我们:生活处处有着希望,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留心;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要有更多的勇气去坚持,坚挺下去,才会有成功,才会有看到阳光的那一天!

还记得作者在书中提到他祖母首饰盒中的琥珀扇坠。那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黄蜂。这只小黄蜂在透明的琥珀里形态如生,好像它还活着。祖母告诉他这是因为在小黄蜂飞动的时候,一滴松脂滴下来,恰巧把它裹住。松脂在地下好多年后,便形成了现在的琥珀。但当作者后来发现那些人造琥珀时,总觉得那些琥珀里的小昆虫缺少了一些灵气。是因为那些琥珀并不是因为偶然才形成的。作者会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因为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在夏天的昆虫中,作者有提到很多小时候经常捕捉,玩弄的小虫子。例如,蝈蝈,蝉,蜻蜓,刀螂。作者描述了他们小时候如何捉虫子,捉到虫子后又喂它们吃什么。这一篇文章满足了我们这些从小就很少接触大自然的好奇心。作者也有在文章最后提到他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并不能再电子玩具的包围中长大!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平静欣喜,又有些淡淡的惆怅!

《在人间》读后感 篇4

初见《人间有味》这本书,感觉没有什么稀奇,只是膜拜王老先生的大名而去翻阅。

初读后觉得就是一本描写各地饮食的一本书,一页页读取后,觉得文字清淡如水,感觉不到有吸引力,加之里面很多不认识的字,要通过查阅才知何意?越读越没了兴致。

看着汪先生清浅的语言,自己的疑问渐增,为什么这些平淡无奇的大白话,却能在文学刊物上不断发表呢?为什么一本246页的小书,竟如此多人喜欢呢?

所以,推动自己读完整本书的不是书的魅力,而是这个疑问。

且读且思,且读且注,为了把里面的生字弄明白,把我存了十几年的古董字典都翻出来了。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还真说的没错,越读它越明白,越读它越有意思。

读到后半部分,自己越发喜欢这本书了,忍不住又将前面的几篇再拿来品读。

《人间有味》,此味是生活之味,不仅是让你大快朵颐的美味,还有浓浓的家味,更有汪老先生深深的人情味。

书中各地的美食讲的很多,也很细致。

自己本身也是吃货,对美食没有抵抗力,也写过几样饭食,但读过汪先生的美食记录,才觉自己文字的矫揉造作,才知自己那是刻意的修饰,亦知自己的肤浅。

汪老的文章里面有食物的故事,有食物的渊源,有食物的选料,有食物的吃法,更有对食物的品评……读罢文章,流进胃里的不仅是口水,还有这一样美食的系列知识。

不过有些美食也只能想一想了,恐怕没有这个口缘啊!你比如汪老爷子说吃的鵽(duo),也读zhuà。

他说一辈子没有吃过比鵽更香的野味了,我就琢磨,汪老你一辈子还吃过鵽,我们还没一辈子,30多年没吃过,以后再也吃不上了——新冠病毒造孽。

第三辑里全是动人的回忆,浓浓的家味。白手起家的`祖父,名人之女的祖母,堪称全才的父亲,早逝的母亲,两任继母,还有出家当道婆的保姆。

叙述起来,似有淡淡的忧伤,又觉是对自家的自豪之感。

对家乡、家人回味,是人间第一味,因为你走多远,心里全是对家地眷恋,这滋味,游子最清晰。

并且在外吃再多的山珍海味,珍馐美馔,都比不上家里的一碗清汤面条,韭菜水饺,那里有家的味道。

第四辑更是生活之味,有趣的地名,有趣的文化,有趣的事情、有趣的名人轶事。

人活一生,弹指一挥间,多一些有趣的发现,有趣的经历,有趣的朋友,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滋味,何必让自己委屈、忧郁、烦恼呢?

人间有味是清欢。最滋味的东西,在最平凡人的平淡生活中。一次美食后的咋舌,一段陪伴家人的时光,一日三朋两友的遛弯,皆是最美的回味。

人间有味,味在人间。

《在人间》读后感 篇5

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 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

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

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们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

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 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