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经》的读后感

2025/08/09读后感

此篇文章《经》的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经》的读后感 篇1

晚清著名大臣曾国藩说:如果你不是圣人,你就是动物。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鼻祖,被尊为圣人。自古以来,学者们最钦佩和向往的就是成为圣人。

那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呢?圣人之师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一章中说:知不知,尚;不知,病也。圣人无病,以其病。夫唯病,以不病。老子认为圣人是无病的,也就是说,没有错误没有错,因为圣人认为他们的错误是一件大事,知道他们的错误立即找到纠正的'方法,所以错误变成了乌有。后来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是妇孺皆知的名言名言: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要求圣人对吗?先举几个例子。在古代,三皇尧舜禹当政时,政府前面都有一面鼓,供人们在击鼓后当面指出时政的弊端。朝野训臣成群,畅所欲言,执政人员的过失因及时改正而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三人至今仍被尊为治政大圣人。也听说春秋时期的卫大夫贤臣陈伯玉,每天都要反思前一天的错误,并记录下来,警告下次永远不要重蹈覆辙。因此,在他知道命运的那一年,前49年的过错得到了纠正。经过50年的坚持,他只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圣人,把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诸侯赢得了人民的心。就连孔子也经常赞赏他。然后是曾子,他在论语中留下了一句名言,他说我三省五身。但他真的是一个言行一致的绅士。

《孔子家语》里有一个故事,说曾子被父亲打了。被打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劝父亲停下来,反而叫父亲尽力打,还以为是孝顺。后来孔子指出他的行为是愚孝,差点陷入父亲的不义之中。听了之后,曾子突然意识到自己参罪大了。谢谢你。在这个故事中,曾子先愚弄孝道,认为孝道,用老子的话说是不知道,是疾病;后来,他意识到孔子的错误是疾病,最后他纠正错误是不生病。”

从几个例子来看,无论谁想成为圣人,都必须重复三个过程,一个是普通人不可避免地错误;二是及时发现错误;三是纠正错误;只有不断重复这三个过程,才能完成人格升华,从平庸的毛毛虫羽毛到美丽的蝴蝶!

《经》的读后感 篇2

《三字经》里,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知识呢!我知道了五岳,有岱山,华山,嵩山,恒山,衡山。啊,我还知道我的老家湖南的衡山居然还是五岳之一呢。

我知道了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记得以前我才知道四个天干呢,现在,我哪个都知道了。

我还知道了唐代有个神童,叫刘晏。他才七岁呢,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儿童。相对起来,我比他笨多了。《三字经》里面是这么说的:“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后几句的意思是“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我一定会把这句话牢记在心。

我还知道了人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我以前还不知道有腐朽味哩!

我还知道了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我还知道了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它们分别是:“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原来如此啊。

我知道了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从今天开始,我要把《三字经》看完。我喜欢《三字经》,因为它好有趣,因为它里面有太多知识了。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应有尽有。如果你有空的话,请你也来看看吧!

《经》的读后感 篇3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著作。它三字一句,两字一韵。 已流传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

《三字经》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白,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 “头悬梁,锥刺骨。”这是《三字经》中激励人勤奋学习,发愤图强的典故。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却不知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好逸恶劳,学习不努力,喜欢赶时髦,比吃穿。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教育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教育学生现在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听父母的话,长大后不仅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这些榜样都明确地告戒我们: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

《经》的读后感 篇4

寒假读了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作者追怀青少年时代的往事而作的,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诚挚的怀念,又真实的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角。其中,让我较有感触的是忆述鲁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情景的《阿长与山海经》,在幼年的鲁迅眼里,长妈妈爽直多嘴,有些迷信,强调很多繁琐的礼节。但是她又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譬如买到《山海经》。对于长妈妈的描写,鲁迅只挑了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长妈妈睡觉时伸开手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占领全床;长妈妈切切察察说话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的鼻尖等,简单的几处描绘,就活画了长妈妈的个性特征。文章开头先是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而后着重写了鲁迅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最初,鲁迅因为她的迷信思想和习惯对她有些反感,后来听了她年轻时的经历,变得有了敬意,也开始理解她的一些习惯。但在知道长妈妈谋害了自己的隐鼠之后,鲁迅的这种敬意完全消失了。 再后,鲁迅想要却得不到的《山海经》,长妈妈居然给他买来了,这又使他对长妈妈充满敬意。文中对于长妈妈给我买来的《山海经》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粗拙的纸张,低劣的图画。即使如此,却依然让鲁迅记忆犹新,这说明长妈妈对于他的影响之大,他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深。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

鲁迅这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不要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再后悔曾经的所作所为。

《经》的读后感 篇5

在这个暑假期间,爸爸帮我买了本《三字经》,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很无趣,可读着读着,让我越来越感兴趣。因为我经过一次次的阅读,感触也越来越深。

在《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它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的时候,母亲早故,从小跟着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而黄香对父亲非常孝顺。炎炎夏日,他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席子枕头扇凉,伺候父亲安寝。寒冬腊月,黄香自己先睡下,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席子和枕头,等把席子和枕头弄暖和了,再让父亲安寝。

黄香年纪虽小,做事却不顾劳苦,对父亲极为孝顺。而作为当代小学生的我,年龄和他差不多,行为却与他恰恰相反。我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为了让我多吃长个子,爸爸妈妈总是绞尽脑汁换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为了让我不用步行回家,爸爸妈妈总是无论多热还是多大雨都等在学校门口接我回家;为了辅导我学习,爸爸妈妈总是上了一天班还不知疲倦地陪我写作业,为我检查作业……而我,却不知道关心爸爸妈妈。好吃的东西我总是抢着吃,不喜欢吃的还嫌七嫌八,却不会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学习累了还不乐意爸爸妈妈关心我的学习,喜欢冲他们发脾气;爸爸妈妈总是半夜起来看看我有没有踢被子,我却从没想过关心下他们有没有休息好……想到这些,想到黄香,我觉得好惭愧。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像黄香一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都来继承这些美德吧!

《经》的读后感 篇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当听到这几句,总能想起那脍炙人口的书——《三字经》。六字一句,十二句一段,朗朗上口,如儿歌一般。《三字经》教会了我学习,让我懂得了做人。

学习

我的学习态度总是那样懒散,做完作业桌上总是乱七八糟的,桌上散着书、文具。因为有些厌烦了学习,那字影横飞的语文作业,那耗脑力,花时间的.数学作业,那英文四处跳的英语作业,还加上副科的书本作业,我总是觉得烦,老是“累啊!累啊!”地喊叫着。可是《三字经》中的一段让我改变了学习学习态度。“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是啊!如果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如果现在不好好珍惜这少年光阴,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有什么用?这段话一直在我心里,当我对学习产生厌烦时,我就想起了它。它提醒我好好学习,教我扬长避短吸取别人的优点,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做人

我从前对父母极为不敬。遇点小事总是大吵大闹,破坏家里的东西,搞得几天下来家里阴沉沉的。我与哥哥处处作对,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老是动不动就对他大吼大叫,读了《三字经》,我明白了,“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做人的基础,之后能文会算,这也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从这两点做起。《三字经》中这两句话让我脱去了那套厚重的布满了灰尘的衣裳。我变了,我孝敬父母了,我不大吵大闹了,我懂得心平气和地与别人讨论问题了。我变了,不再与哥哥作对了,而是与他和睦相处,有说有笑了。

《三字经》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