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读书心得
此篇文章白说读书心得(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白说读书心得 篇1
最近看完白岩松的《白说》,书中开始部分(代序)的内容让我越发感到说话的艺术,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很是吸引我看完后面的内容。更让我感到《白说》这本书的由来,一切并非白说,至少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感受深刻。
书中讲事实,摆事例,有理有据,鼓舞人心,激人奋进,每一篇都是震撼有力的演讲,似乎在哪里改变了我,但是又不知道是哪里。多和刚正、谦和、有文化、睿智、高情商的白岩松老师“交流”感觉到浑身的正力量,已经深深的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甚至自己心中也有些什么在蠢蠢欲动。
全书的标题都让我感觉到人生的乐观、坚强和意义。“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幸福可以无限的靠近,无法彻底到达,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人生在无穷无尽的追求幸福中度过,人生又像一场马拉松,每到一个转折点又见一副美景,微笑着面对幸福的生活。
我,一个平凡的体育老师,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有生活的烦恼,有工作的迷惑,常常也需要自我加油打气,一直想走出舒适圈,保持饥饿感,持续精进,奈何,太多的羁绊,一直想跟着太阳走,奈何太阳太刺眼,戴上墨镜继续前进。其实我更喜欢月光,静静的,挥挥洒洒,既能照亮前进的路又能温暖人心。可是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越走越远,迷了路,忘记了初心,我时刻督促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有件事在我心中持续动力了很久,可是迟迟未能实现,好多次都是踏进一只脚,却又不得已而退,也有很遗憾,很多悔恨,懊恼。但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或许自己还差很多付出吧!或者有一种成功必须是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文中这里讲到体育,“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同时也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是的,体育学科是一门有学问的学科,等待我们体育老师去发掘,去创新,为孩子们的创造更美好的体育课堂。同时这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己还需要继续深造和学习,只有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才能持续进步。从现阶段的教育中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太差,只想在蜜罐中吃蜜,不想出来感受人间烟火,其实我们更需要一种挫折与失败的教育,孩子们才能更有信心面对未来,坚定有信念的跑人生的马拉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着急,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人生,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一定比悲观的人走的更远,走的更好,虽然人生的真相更值得悲观。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会有很多的收获,就如一句话说高兴的一天是一天,难过的一天是一天,你选择怎样的度过一天呢?心态的好坏决定了你一天的生活质量,所以,来,笑一笑,生活更美好。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我只想做好自己人生的英雄。
本书中我更喜欢的是白对《道德经》部分内容的解读,让我对《道德经》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准备把百家讲坛和《道德经》看一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不管多大的风都不可能一直挂下去,不管多猛的雨也终有停止的时候,挫败和低谷也终将过去。给自己定一个踮起脚能够得着的目标,吸引我踏踏实实始终向前走。
白说读书心得 篇2
读白岩松新作《白说》收录其几年间在不同场合的演讲稿,文字直白、说理通透,深刻的东西不多。因一些文字距今久远,故在每一篇文章后,白岩松都续写了当下的感受。相比较,我更喜欢白岩松当下的抒发,接地气,没端着。一本《白说》读下来,没“白说”,几处文字引我深思。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一定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如同读书,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择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我一直认为,人与书的相逢相知需要缘分。为避免好书太早相遇而错过最美好的相知,需要常读常新。初中时便读过《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读到什么?能记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读的书太多,愿有生之年少留遗憾。
八九两个月似乎很忙,读书的时间很少,完整读完的书,《白说》之外仅有一本——冯唐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不仅读完,还抄录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学时代。在同龄人热衷诗歌的年代,我埋头琼瑶金庸,读诗的兴趣不大,而今天却越来越喜欢读诗。诗用简单的文字组合完美诠释了我内心渴望表达的情感。白说:为什么读诗?因为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发明。成千上万汉字摆放你面前,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又一次发明了中文。我以为,书读久了,对文字亲近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爱上诗,因为那里有最美丽的中文。
拉拉杂杂,读《白说》最触动我的还是关于读书。对书中关于道德经、关于人性、关于发展、关于世界的言说,不是无感,而是看得太多,没了新鲜感,失去了思想的弹性。在“老生常谈”中,亦有星星点点的精彩言说,如: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意义没有意义,好细节才有意义;结论是危险的,过程是安全的……每每读到这些句子,不得不暂停阅读,闭目思索。
读过不少媒体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静的《看见》。受文体限制,白岩松的《白说》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贵在一个“情”字,作者不用“情”,读者自然无法动心。但是作为媒体人的书写,有两个字贯穿始终,就是“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岩松的《白说》值得阅读与尊重。
用《白说》中的话结束读后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如何学会?好的阅读与理性思考。
白说读书心得 篇3
这两天在看白岩松的《白说》,我颇有些感触。这种强烈的感觉促使我突然想写点什么。
《白说》这本书听其名大概就能够猜到它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来不太爱好此类书籍,在我看来,人生百态,各有其不一样,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很好奇从一个新闻人眼中看社会和世界是怎样样的。此时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这说明这本书给了我收获和共鸣。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没有这种在书中偶遇知音的惊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张爱玲笔下所写:“原来你也在那里”。就像在铺满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转身看见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这种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开始认同读一本好书就如谈一场恋爱的观点了,期间有与作者心灵之通,有意见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争吵,不能转身离开,一阵反思过后仍然爱不释手。
白岩松在书中谈到他的`读书之道时,我差点泪流满面。他说你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我想想自己错过的确实值得可惜。大学四年,我很多时刻都是跑图书馆,借阅过很多书籍,历史类,哲学类,心理类,文学类等等。其实我没有接触过作者,我之因此读出我所认为的作者的性格,但是是正因他的作品确实搞笑,确实让我喜爱。当然这也和个人的文学底蕴以及史学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大家或者资深的研究者,也许他们在我们看来枯燥的史学中发现了乐趣,然后帮忙我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此刻所阅读的都是他们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们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数人都会,只有少数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谢我大一的专业老师,是她让我知道陈寅恪,钱穆,顾颉刚,翦伯赞,黄仁宇。这些人的作品有惊人之处,当然惊人之处是我阅读后得出的结论。经过广泛阅读之后,我发现读什么样的和读谁的书太重要了。一本好书读完后就像和恋人分别,其间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和领悟。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爱,因此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白说读书心得 篇4
这次寒假有幸拜读了白岩松的《白说》。说实话,里面的章节很多,有很多的内容我感觉我还是没能完全读懂,我想我何时完全读懂了这本书,我才算是升华了吧。我想,其中有些章节我是看得很透彻的,下面我就这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谈谈我的感受吧。
第一个地方是“能面对平淡就是不平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内心为之一震,这解决了困惑我已久的难题。我想教师这个职业每天的生活是相对平淡的,和职场每天充满着挑战有着极大的不同。有的内容也许会重复很多次的教,教得久了有时候自己也会迷茫。而生活也是每天两点一线,家和学校。日子久了,总觉得需要点味道。甚至会想我需要的真的是这样的生活吗?有的题目为什么讲了N遍学生还是不会。是否这样的生活还要过很多年。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在平淡的生活中生活着才是最真实的。白岩松说:老公在看电视,夫人在织毛衣,孩子在写作业,一晚上没多少话,到点儿热水泡脚,洗洗睡了。这样的状态是四五十岁人的最幸福的状态。真实的人生不会每天充满浪漫,每天充满挑战。工作岗位也是一样的,大多数时候是在默默做一些平淡的小事。这种平淡就是接受平淡,就是接受生活的真相。教师岗位也是如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平淡中显珍贵,也许对我们而言是极易掌握得知识,但对不同的孩子们而言却吸收程度不同。我们虽然在每天重复着教书,但我们也同时在育人,这样的工作看似平淡但又及其不平淡。梅西和C罗之所以有今天的江湖地位,是因为每天忍受着极其枯燥的生活。不停训练,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活得认真。
第二个地方是“讲故事的技术核心”。白岩松说:“做一个十分钟的节目,就要按照十分钟的体量做采访,如果过度开采,做成分钟节目的采访量了,后期就很难再做减法。可是一个二十分钟的节目,采回来的素材只能支撑五分钟,剩下的十五分钟怎么办?注水吗?所以干我们这行的,永远要思考一个“奶粉和水”的问题:全是奶粉,太浓;全是水,就是假冒伪劣。什么情况下最好喝?得调配合适的比例。”他说的这段话感觉就在说我们教育界的事情,我们每一堂课应该上多少新课,每节课分配给我们老师是多少时间,我们准备的内容是多少,分配给学生的时间是多少,这些说的不就是奶粉和水的调和比例吗?所以做新闻的人,只有对版面和节目时长有充分的了解,才会有“节奏”上的把握。除了常规因素,还有很多非常规因素。比如,三分钟的节目,理论上能容纳九百字的内容。可是当你真的'老老实实写出九百字,最后会发现时长超了,九百字要三分半钟才能播完。为什么?文字转换成语言的时候,还会无形中添加很多非文字因素。所以仔细算下来,三分钟的节目只能容纳大约八百字。现在随着推特、微博的普及,全世界新闻的平均字数是七百字,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所以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可能知道这么多的,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而我们教师如何能够准确地把握课堂的节奏呢?现在想想是不是同样的道理啊!
第三个地方是“大成若缺”。白岩松写道: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蒋丞稷实现了短道游泳的两个重大突破,全是第四名,算是“铁牌”吧。但那已是亚洲男子离游泳领奖台最近的一次。记者采访他,问他有没有遗憾,蒋丞稷的回答太棒了,他说“缺陷也是一种美”。是的,缺陷也是一种美,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凡事都追求极致,这个极致存在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就是遵循着一条曲折、循环、不断向前的路径。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我们格外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内心得到舒缓和解压,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孩子从小就没有拥有这种思想,所以才会造成抑郁症的增多以及学生跳楼事件的产生。无论是作为老师也好,还是作为家长,我们都应该让孩子们从小认清生活的本质,那就是人生本来就不会达到极致完美的状态的。我们所有人都要接受这种状态,并且要善于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中的不完美。也即是说从小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然后认清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而我们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解决问题,这就构成了我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个人的一些感悟。在我现在的年龄还未能读懂书的全部,我想我会再过几年再次细品这本书,到那时的感悟想必与现在会略有些区别吧。特别真实的一本书,特别敢说和直说的白岩松,他让我从各个角度看到了人生百态。《白说》下次再会啦!
白说读书心得 篇5
老白是我20xx年在读初中时候知道他的,20xx年我读完这本书的当下已经是大学生了,这些年一直尊重他,喜欢他。大学里也选择了新闻传播类的专业。
你总会遇到一些比我们多吃几年饭,多走一下路的前辈,他们往往有意无意的.和你聊起他们一路走来的人生经验。
你要觉得受用,就听着,不喜欢可以不用经意,当然也没必要焦虑,担心没听长辈经验导致多走了弯路磕了绊了,未来后悔莫及。这样担心也是无谓的,有些道理,绕了弯生活也会教会你。
这本书就是给我这样的感觉,老白,他自己走了大半生的经验,坐下来平和地和你聊聊。有时候他目光很长,大到中国,大到世界;有时候他目光又很短,看到个人,看到人生细小的阶段。
讲者无需抱着非要听者百分百认可和学习姿态讲故事,会更自得和从容,所以老白开篇也就说——是白说,白说也要说。
听者也无需抱着静听教诲的姿态匍匐着,就像我说着,受用且听着,哪怕——是白听,白听也要听。有用的道理,拐了弯也会来到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