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教案

2025/08/09教案

此篇文章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铁砧

预兆小熊星座

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ⅰ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布置作业

1、(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朱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读破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祖国大好河山风光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二、介绍作者:

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三、字词:

淫 雨 铁 砧 漂 砾 毒 蕈

四、介绍伊林作品特点:

内容丰富 文笔流畅 深入浅出 回味无穷

五、串讲课文:

主要内容:⑴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

⑵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说明其中蕴含的知识和生活的智慧。

⑶学会大自然文字的方法及意义。

结构形式:总——分——总 结构清晰 详略得当

说明方法:打比方 分类别 举例子

写作特点:

1.语言生动浅显,明白如话

2.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3.说明与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

4.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六、作 业

1、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大自然的文字。

2、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生存手册》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科普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辩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阅读重点是第二段。

“大自然的文字”这一标题,让我们有如下思考:1、所谓“文字”指的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这是从通常意义上诠释的;2、“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何来“文字”?既然标题明确了这是文本的说明对象,那么,这一对象可能是从比喻意义上讲的,并非我们平常所指的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其实,“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大自然的一些事物现象所显露出来的某种意义,让我们可以从中领悟意义,作出解读。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探究与热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准备:投影、视频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教案 篇4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三、教学要求:

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完成语文书上的描红。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想想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尝试文后的思考题说一说。

4.质疑问难,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简要回答)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三、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①打比方;

②举例子;

③作诠释;

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

(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如: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②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成群的鸟的叫声。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说明文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写等表达方式,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复杂为简单,变深奥为浅显,降低说明难度;可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我们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五、布置作业

1.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

3.为强化人们的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环保标语。例:空气清新,延年益寿。

教学后记

大自然里有许许多多像课文中提到的文字,一些学生学了课后,对所学内容表现了深厚的兴趣,这一点对培养他们探索自然,一定会有积极的意义。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