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阅读心得
此篇文章学习阅读心得(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学习阅读心得 篇1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教育战线上人人称颂的好书——《陶行知教育名篇》。初步领会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颇深。
陶先生提出了“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全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然后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老先生提倡“爱满天下”,他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典范。书中的一句话特别震撼我的心灵——“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里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学生们的喜怒哀乐就在脸上,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他们每天的心情,心理疏导也是我们的职责。千万可别忽视了孩子们的情感,我们应该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我们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伟大,还体现在他的无私奉献上,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家庭生活异常贫困的条件下,他依然用自己的稿费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依然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这样的奉献精神怎能不让我们为之感叹!
勇于开辟的实践精神,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追求科学的求真精神,陶先生所表现出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所学习。医者可治百病,师者育桃李,工作的不同,事业的不同,生命也会因此有不同的光彩。学陶师陶,乃师者所毕生学习的。董必武有诗曰:“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陶行知先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更应该积极学习和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合格而且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总之,陶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学习阅读心得 篇2
读饶杰腾《真语文就是语文》这篇文章时,一下子被文题所吸引。因为前些时间,读到一些关于真语文的文章,一直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一直喜爱着语文课堂,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想看看不同的人对语文的理解,于是,认真读完了此文,感觉受益匪浅。
作者认为真语文需要语文教师的真功夫。什么是真语文真功夫?听、说、读、写的功夫就是语文的功夫,如果可以这样表述的话,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这样的四项语文技能中,真的下了多少自己的功夫呢?单就后两项的读写,一个语文教师自己实践了多少。回看我们身边一线的语文老师,他们把自己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批阅学生作业上,用在自己日常繁多的教学事务上,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确实很少。至于写的方面,一个语文教师一学期下来,可能没有写过一篇自己的文章,那些参加功利比赛的论文除外。真做,是从自我开始;真做是从现在开始;真做,是从读写开始。我国的学者魏书生也说的这样的话: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这是一种思维,更值得语文教师思考。怎样更好地生活?怎样更好地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怎样让自己的语文课堂鲜活灵动?我们别无选择:语文老师需要真行动,需要听说读写的真功夫。这可能是从“源头”做起功夫。功夫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一贯的习得。
真语文需要学生的真阅读。说到阅读,只要稍微内行的人,都知道它对一个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必要性、重要性。现在的学生真正在读吗?学生课外阅读,我们只是倡导而已,一直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一是孩子没有自己的书读,除了课本和教辅以外,孩子的书包别无其他。二是孩子连自己的作业都难以应付,大多数监护孩子的不喜欢阅读的家长更是无法指导孩子课外阅读。我班的40个孩子大多数父母都是打工一族,很多还是外地来胶州的打工者。本身文化层次不高,对学生的学习不是很用心,更别说读书了。让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一再落空。三是大量的作业压的孩子没有阅读的时间。各科都在抢学生那有限的'时间,课内作业都疲于应付,课外阅读从何谈起?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全校教师尤其是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解决。
真语文需要师生共振的真课堂。为什么这样说?我们静下来看看语文课堂上的一些现实:一是课堂里花里胡哨的东西多,表面热热闹闹,实在没有多少。老师“振动”的多,模仿的多,赶潮的多,标新立异的多。语文课越上越复杂,语文课越来越难教,这是事实。为什么?语文课要学的要表现的东西多啊。其实大道至简,大音希声。越是简单就是丰富。不要在语文教学中失去了语文的本真。
学习阅读心得 篇3
今天下午,我们又一次满怀期待的随老师进入了学校图书馆,准备上一节阅读课。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我们可以漫游在这个具有无穷智慧的世界里,探索知识的奥秘。
图书馆里一片寂静,我在桌上随意拿起一本书,便津津有味地沉浸在了书中。
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乞丐来到了一位财主婆家里,想讨一口水喝,但财主婆却把他赶出了门。财主婆家里有一个女佣,长得很丑,但内心善良,她见到财主婆这般无情,非常气愤。于是她把自己饭里的'一个饭团取了出来,又准备了一杯牛奶,给那个乞丐送了去。乞丐十分感谢她,就送给女佣一块手帕。第二天早晨,女佣用那块手帕洗过脸后,来给财主婆送早餐,财主婆见到女佣变的这么漂亮,惊呆了,而女佣以为是自己脸上有赃物,于是又用手帕擦了一下脸,她变的更漂亮了。财主婆见状,立马叫齐了家中所有的仆人去找回那个乞丐,仆人们在街上见到乞丐就往家拉,财主婆以非常好的态度招待他们,然后见一个乞丐手里拿着块手帕,就抢过来,往脸上一擦,结果她变成了一头驴……
好人有好报,恶人终究会有恶报,我们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不是像财主婆那样。
不知不觉中,一节生动有趣的阅读课接近了卫生。这节课里,我收获了许多,并且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学习阅读心得 篇4
假期中我读了《成就每一个孩子—陈之华解码芬兰教育》一文,初步领路了芬兰教育的魅力:“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均等受教育的机会,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使其人尽其才。”
我自信我成功。芬兰的教育理念和教师都认为,“唯有让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正确了解和自信,他们才会真正地进步。他们善用“差点理论”帮助不同层面的孩子有同等发展,获得成功的机会。在这一理念下,学校的课程的整体设计与规划,以及教材的选取上,都实事求是地让第一线的老师深入参与。而且,考试批改后,老师绝不会从当众宣布学生的成绩,而是亲自一个一个地交还给孩子,既充分顾及孩子的自尊和颜颜面,又逐一按照孩子的个别近况,给予最适切的鼓励和提醒。这一点对我的启发很大,他让我深思:在我的教学中我顾忌过孩子们的自尊吗?如果我们无法尊重孩子的感受,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会成为永不交集的两根平行线。
等待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芬兰的教育中,老师有很好的宽和和耐心。当孩子出现某些行为的偏差,他们不会板起面孔训诫孩子,而是从心里面尊重孩子的逐渐成长,并且将这些成长时期的身心转变现象,视为孩子的基本人权与成长期应享用的权利。这让不需要被迫在青春与课业中只能择一的北欧孩子,在青春期的自我学习成长之后,深切的了解到念书是为自己而读,一旦选择进入大学,更会认真念书,
不会产生长年压抑后的“由你玩四年”,反而会成熟走向更能发展特色的自我形塑之路。”相比较我们,对自己的学生,在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的想法就会对孩子大声训斥。或者在需要孩子静下心来思考以后就自己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没有给学生和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己解决问题,而是越俎代庖,自以为是的帮孩子解决了问题。告诉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慢慢的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使我们的孩子不会思考,失去求学的目标。
让我们慢下来,学会等待,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的空间去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尽可能的展示自己的才华。收获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学习阅读心得 篇5
童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甚是有益。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医生,她凭借着革命性的教育方法在儿童教育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今年暑假,我阅读了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儿童的成长遵循一定的规律,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适宜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
书中指出儿童的发展存在“敏感期”这一特殊阶段,它与儿童的成长密切相关。在敏感期,儿童会有充足的内在活力。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他们会不知疲惫、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东西,一旦新的东西学会了,才会感觉疲劳和乏味。儿童始终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态度来学习新事物。在敏感期过去之后,人要想在心智上有所进步,就要靠主观努力、不断研究和思维的创造了。所以儿童的早期教育中,一定要把握好孩子的敏感期,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书中还提出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犯下的错误,引导父母反省自己的行为。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定义孩子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会犯下错误。比如说孩子在专注地玩玩具时,成年人喜欢摸摸孩子的头,拉他们的手亲吻他或者让他做别的事情,这些行为在无意之中打断了孩子的专注力,孩子的心理构建也会受到阻碍。我们也许会发现有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比较难集中,我想这也许和早期的心理构建受阻也有一定的关系吧。在跟家长的日常交流中,有很多家长会抱怨青春期的孩子特别难管,特别不听话,其实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和孩子很难交流,走不进孩子的世界,原因不是成年人掌握的文化知识不够,而是我们跟孩子理解的出发点不一样。我们有时总是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难道我们不爱孩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做父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自己,陪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父母和老师,大家对孩子的期望是一致的。蒙台梭利结合了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通过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不打扰孩子的观察方法,终于了解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她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后,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用于实践。“儿童之家”的第一批孩子是来自罗马最贫困地区的3~6岁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学历也不高,孩子身上有很多不文明没有修养的行为,但是几个月后,这样一群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好的修养。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孩子,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保证自己的内心是安静的,不断反省以完善自己,才能在教育中避开自己容易犯的错误,和孩子拥有良好的关系。面对出现不良行为的孩子,我们要及时和家长沟通,耐心找出原因,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我们选对了方法,儿童就会发掘出自己的本性,实现更完美的成长。
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都会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这是一个必须遵循的规律。儿童的世界是奇妙而神秘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孩子的潜力有的时候真的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动手,给予孩子合适的引导,相信孩子一定会成长的很好。
学习阅读心得 篇6
说来惭愧,从参加工作至今已整整二十个年头了,读的教育专著少之又少,而且读书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自从进入第二实验初中,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手段的单一,于是有了读书的冲动,李镇西的《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便第一次走进了我的视野。
这本书是李镇西早期的教育随笔选,书中的大多数文章是八、九十年代的作品,虽然年代较长,但李老师当时的思考和做法,至今还有意义,对我们大多数老师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并且每一篇文章的后面又加上了“整理附记”,实际上是作者对当时问题的重新审视,也开阔了读者的眼界。
这本书分四辑:第一辑《情寄教育》主要谈了自己追随教育大家,用永久的童心做教育,用爱心和学生沟通。第二辑《若有所思》主要对我国当时的德育和班主任工作进行认真地分析与反思,二十年后,李老师思考的.问题似乎还末解决。第三辑《“素质”漫谈》李老师认为素质教育是一个无奈的概念,现在看来的确如此。第四辑《心灵写诗》李老师强调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发现身边的美,培养胸襟开阔的爱国者。
读名家的书,首先感动的是李老师的童心。从工作开始到现在有三十多年了,竟然没有丢掉童心,当了校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这真是难得啊!正是因为对教育的热爱,才让他乐此不疲。
其次,李老师的勤奋让人佩服。李老师在毕业之初就读了大量的教育书籍,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书。多读书才能使人快速进步,读书也能引起人的思考,所以李老师进步很快。
第三,李老师还是一个豁达的人。李老师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做自己想做的教育事业,并提出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这一点,人只有自我感觉幸福才最幸福。
对于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我十分认同,特别是他提出的“最好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的观点,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尝试的内容。李老师教给了我很多的方法和思路,我想,下一步自己的努力方向已经明确了。
当然,李老师是一个勤学、善思的人,当时的所思、所感,离顶级的教育大家还是有差距的,但他的经验足够我学习和借鉴的了。正像他自己说的,这么大的中国没有出一个举世闻名的教育大家是一件憾事。经过近二十年的成长,李老师的眼界又开阔了不少,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有机会一定要读一读他近期的作品,相信一定会给我们带来醍醐灌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