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2025/08/10教案

此篇文章七年语文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 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我们与文本的对话,寻找伟大与悲剧的内涵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二、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冰窟窿、一座座巍峨壮美的雪山、平均零下88.3摄氏度的气温,相当于九级大风三倍的飓风,这就是南极,这些危险的暴风雪、酷寒、飓风,或许会成为我们征服南极的困难,但有一群人却把征服南极当作自己矢志不移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他们。

2、快速跳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可以从事情入手,也可以从人物入手,还可以从结果概括。

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征服南极的归途中,悲壮的死去的故事。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人物+事件+结果,必要时可以加时间和地点。

3、对比标题,我们对课文结尾的解读

明确:我们来看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对这个事件、这些人物做了怎样的评价?出示标题:伟大的悲剧,我们再回头看看刚才同学们的概括中,哪里可以表现出“悲剧”?

提问1:难道死亡就是悲剧吗?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提问2:作者茨威格是在课文中诠释了伟大的悲剧的吗?请从文中找出来。课文16自然段

朗读第1遍:找出关键词语;(毁灭自己、心灵变得高尚)谈谈自己的理解

朗读第2遍:找出修饰语:“不可战胜”谈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一种勇气,更是斯科特对探险事业的痴迷。

小结:在面对不可战胜的厄运时,我们可以选择放弃,我们也可以选择坚持,现在我们来看看斯科特及队员们怎么做的?朗读第3遍,找出一个词,“搏斗”,不管是内心的搏斗也好,行为的搏斗也罢,我在这里把他解读为每一次考验时的选择。

4、走进文本,感悟斯科特一行的三次选择

第一次选择:面对理想的落空 (1-2自然段)

心情的对比:找出相关句子,品味理解。

他们热情高涨地……

他们像被判了似的失去希望……

从激情满怀——坠入冰谷,但他们的选择:尽管精疲力竭,但还是要继续走着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

《伟大的.悲剧

教学设计

为他人作证: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

斯科特的做法:接受了这项任务,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为他人的业绩作证。

思考:悲在----------,伟大------------------。

第二次抉择:面对队友的死亡

朗读第10自然段,思考我们应怎样朗读?试朗读奥茨牺牲前的一句话。注意朗读出平静中的回响,就像一块石头从高处掉落到很深的潭水,总会激起我们心中的回响。

思考:奥茨是怎么死的?他不做出这样的选择行吗?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队员,你会怎么做?

斯科特和队员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小结:又一名同伴要离开他们,这样,虽然身体的负担会有所减轻,但心灵的负担却加重了,所不同的是,这次,大家多了一份镇定,钦佩,奥茨虽然死在南极的寂静之中,却给人留下心灵的回响。

思考:悲在----------,伟大------------------。

第三次抉择:面对自己的死亡

A、斯科特及队员们做了哪些事?

骄傲的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

给祖国、朋友、亲人留下书信

B、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细节,加以品味

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最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他们上面不写出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品味:关键词 “我的妻子” “我的遗孀”

修饰语 “悲伤地” “坚决地”

思考:悲在----------,伟大------------------。

5、各抒己见

悲剧总会催人泪下,在这茫茫的雪原之中,五个生命在和暴风雪整整搏斗了八天之后,消逝了,但是今天,我们却能看到南极雪原之上1957年1月23日修建的“阿蒙森-斯科特科考站”一般我们命名的原则是以第一个发现它的人来命名,例如:“哈雷彗星”,你能说说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起名的原因吗?

科学的理性、探险的精神

6、课外拓展:

也许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重走南极、都可以攀登珠穆朗玛峰,也许我们每个人只能平平淡淡过我们自己的生活,但是,人生的历程本身就是崎岖险阻的,你能例举身边的事例,谈谈你从这课学到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不可战胜的厄运 毁灭自己

选择

心灵高尚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篇2

知识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导言设计: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的音、义

1注音

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四、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五、课堂活动:

1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2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六、联想体验,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七、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八、布置作业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原文,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口技艺人用声响描描摹的几种生活场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和前后照应的写法。(重点)

3、理解和积累文言实词。(重点)

4、积累古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副词,并了解它们的区别。(难点)

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练习法。

三、教学道具: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表演者用口模仿各种声音,使听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表演者都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主要运用嘴、舌、喉、鼻等器官发音来模拟各种声音,比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以增强真实感。

二、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诗》。《口技》原是《秋声诗》的序言。《口技》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

三、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虞()初新志,屏障(),犬吠(),其夫呓()语,夫叱()大儿声,夫齁()起,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曳()屋许许()声,宾客意少()舒,口中呜()声,絮絮()不止。

明确:虞(yú)初新志,屏障(píngzhàng),犬吠(fèi),其夫呓(yì)语,夫叱(chì)大儿声,夫齁(hōu)起,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曳(yè)屋许许(hǔ)声,宾客意少(shāo)舒,口中呜(wū)声,絮絮(xù)不止。

四、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

1、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席请客,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

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

点拨: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者:……的人。会:适逢,正赶上(课文注释)。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于:在。厅事:大厅,客厅(课文注释)。之:的。施:摆放,布置(课文注释)。一桌、一椅、一扇:文言文常常省略量词,翻译时要给不出来。

2、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

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哗者。

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了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物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每一段观察角度、观察的对象各不相同。第一自然段以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写出秋天的特征。第二自然段取仰视角度,写出天空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第三自然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课文有两幅插图,其中“落叶、雁群”与课文描述情景对应。“成熟的庄稼”“捧着松果的小松鼠”揭示了秋天更多样的特点,留给读者对于秋天美好的遐想。

教学目的:

1.认识“秋、气”等6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好“一”的不同读音;

认识首次出现的“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

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第个小组一份字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观赏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板书课题——秋天,引导识记“秋”。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要认识的字,注意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一一出示生字,讲解识记方法

秋、气、了、树、叶、片、大、飞、会、个。

A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树”“叶”“会”.

B课件出示“叶”,让学生说说发现这个字里有几个以前学过的字,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叶”。动画呈现“口”和“十”两个字慢慢靠近组合成“叶”

C“树”和“会”讲解同“叶”。

D指导读“了”轻声。

(2)开车读(带拼音的生字)。

(3)去掉拼音读生字(课前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分小组读)

(4)教师出示词语(:

秋天 天气 树叶 黄了 飞了大会

一片片 一会儿

(师重点教读“一会儿”儿化音)

2、出示:带“一”字的句子。

一一片片落叶

一群大雁

一会儿排成

排成个“一”字

(1)指名读

(2)齐读

师小结:中国的汉字可真有趣同样的一个字可变调读出三个音太神奇了。

(设计意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循序渐进)

三、再读课文、积累应用

1、师配乐范读。要求: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答)

2、认识自然段并做标记。

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认识每段开头出现的两个空格就是一个自然段的开头。

3、多美的秋天呀!学生自由读,思考:秋天来了!什么发生了变化?(生答)

指名读(指导朗读)

4、辩别:“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和“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生读,引导学生想像“一片”和“一片片”叶子从树上飘落。

(2)课件演示辩别出一片树叶和一片片树叶,比较不同,体会“一片片”表示落叶很多。

(3)指导学生朗读名子,抓住重点词“一片片”体会飘落树叶很多。

5、师生配合读(把课文改成一首小诗)

天气

,树叶

一片片叶子

天空

一群大雁

一会儿

一会儿

啊!秋天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教师讲解等方法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自然段。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能力,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完整的句子,不顿词、断句,重视对翘舌音、三拼音节的复习巩固,从而能使学生准确地拼读音节。)

四、拓展延伸

总结升华

秋天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啊!秋天来了!

(1)

指导读好感叹句。

(2)

以“啊!秋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句式抒发自己对秋天的喜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秋天 天气 一片片 树叶 叶子

飞了 一会儿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争取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词语,快速过渡到第二课时的教学,并且在导入时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完成学习目标做好准备。)

二、指导书写

1、学习撇、捺的写法。

我们首先来练习两个笔画的书写,教师示范讲解书写要点。

撇: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

捺: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

2、请学生找出生字中的两兄弟——“了”“子”,比较发现同异:“子”比“了”多一横。

3、指导学生书写“了”

(1)田字格板书范写,请学生说说有几笔,学生集体书空。

(2)学生整体观察字形,教师提示书写要点。

4、“子”字的书写指导步骤同上,注意横略长,写在横中线上。

5、指导书写“人”。

(1)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强调书写规则:先撇后捺,呈三角形,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两个笔画收笔处在一条直线上。

(2)学生练习。

6、运用迁移法学习书写“大”。

(1)观察比较“人”与“大”中“人”的区别,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字在书写时占格位置的不同。

引导学生明确“大”像人的正面,有手有脚。要先写长横,再写“人”。长横在横中线偏上位置,“人”从上半格的中间处起笔,撇高捺低,但相差不是很大,都从竖中线上起笔。

(2)教师一笔一笔做示范,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描红,书写生字,教师强调书写姿势。

7、 反馈评价“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范例,纠正;学生再练写一个字。

8、小结:我们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观察笔画的位置,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通过不断练习来写好汉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继续指导书写,完成本节课中要求会写的字的书写训练,同时注重对写字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用迁移法来书写生字,为书写更多的生字做好准备。教师总结了“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写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使其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板书设计:

秋天

天气

凉了

树叶

黄了

大雁

南飞

天空

蓝 高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篇5

一:课题

《散步》莫怀戚

二:课时

四十分钟

三: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注重学生对亲情、责任以及生命感慨的把握。此文是一篇记叙性强的散文,穿插两处景物对初春田野的细腻描写。

四: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的课文之后,对景物描写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体会文中朴素自然的语言。学生经过预习,能自行解决生字词,理解大概文意,对深层次的对生命感慨的理解尚需进一步引导。此篇散文语言优美,可以借此改编成诗歌,不过学生只需理解到文中的对称句当中的叙事张力以及音律上的整齐即可。诗歌创作不统一要求,提供方向给有兴趣的学生自行思考。

五:教学重点

1.学习朗读,注重朗读过程中对重音、停连等技巧的掌握。

2.探究语言特点,品味文中的回环句以及对称句。

3.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尊老爱幼等美好品德。

六:教学难点

七:教学过程

学习生字词,将正确的读音标注在课文二十五页的读读写写。翻开共学案,更正自己的答案,对的打钩,错的红笔更正。

读关键词解释(2min)

进入课文学习

导入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视频。这个视频讲了个什么的故事呢?洗脚这一件家庭小事里有妈妈的孝顺还有孩子对孝道的传承。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同样是讲家庭小事,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3min)

首先,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课文的情感节奏。把自己代入课文的情景中去。情景不同,朗读时的语速语调也不同。遇到欢快激动的场景,语速应该是稍快,语调应该是欢畅明朗;遇到哀伤忧怨的情景,语速应该是放慢,就像放慢脚步一样,语调应该是深沉舒缓的。打开伴奏,你们就是朗读者,开始吧。6.《散步》……(7min)

课文读了一遍,加上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大概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现在给三分钟时间,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请同学来回答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散步时出现了一次分歧,出现分歧时人物的选择又如何?(3min)

分歧:母亲,孙子,我。(我为什么听从母亲呢?孝顺尊敬,因为陪伴母亲的时日已少,前文也提到,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等等,“我”是体会到时间不等人,有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悄悄地带走我们身边的人。)接着母亲还是选择走小路,那是对孙儿的疼爱和理解。(6min)

刚才我们分析《散步》中的一个关键场景,出现分歧时,大概已经了解到《散步》里家庭成员有着怎样的性格。/现在我们阅读全文,留意全文中表现思想感情的句子,透露亲情的心理、动作、语言等句子,给每位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待会请同学回答。

(母亲慈爱亲切、儿子善良孝顺、妻子温柔贤惠、小儿子乖巧活泼)(5min)

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分析了散步中发生的分歧,给每位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我们了解的这一条条信息都是从哪里来的呀?从原文中来,作者是用语言向我们传递信息。现在我们来更加细致地赏析句子:找出文中打动你的句子,比如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关注词语的含义、作用,句式,作者情感等等。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来了解文章的深意。/待会请同学回答。(各5分钟共15分钟)

景物:学习完第一单元的《春》以及《济南的冬天》,相信大家对景物描写的句子已经很熟悉,文章有两处写景的`句子分别是?大家看到初春、新绿。嫩芽都会感觉到春天的?(生机)/前一段里作者已经讲到“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紧接着描写春天这样新的生命,也就意味着熬过严冬的母亲将获得新的活力。/同样另一处景物描写,体会到春天繁荣生机同时还有一家人散步的幸福感觉。读句子,做笔记。

句式:同学们有没有找到一些句子让你觉得有对称之感的?关注标点符号,逗号,分号。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读起来富有音律感。把句子读一遍,把赏析读一遍,做笔记,把其余对称句读一遍。(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

③同学们,大家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睦等)/那么作者仅仅是写散步这样的家庭小事吗?家庭小事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在其中?比如文章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句子读一遍。从动词慢慢地你可以看出我和妻子的小心翼翼,对家人的保护,背上肩负着的是一个家庭的责任,赡养上一代老人,养育年轻一代。这也是文中其中的一个主旨所在。为什么说只是其中一个主旨呢?对这一篇文章大家可以有多种解读,比如刚刚我们讲到的尊老爱幼,中年人在家庭承担的责任,或者是初春田野里人和事物的美好和谐等等,言之合理即可。

作者讲了一件家庭小事,现在我们换成同学们来讲一下家人打动你的小事,请同学们来分享。最后作业共学案阅读。(5min)

线索:朗读/分歧/评价人物/语言(景物/句式/主旨)

八:板书设计

6.散步

莫怀戚

作业:共学案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