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军神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军神教学反思 篇1
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原则,我在本堂课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只设计了一个主干问题: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这个质疑后,由教师将这个疑问进一步内化为可操作性更强的具体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军神”?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本堂课的教学就此展开,最终以这个问题的解决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刘伯承忍受剧痛却一声也不吭,把床单都抓破了的句子,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使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
在注重朗读的同时,我也设计了引领学生通过想象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指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亲眼目睹了这次手术可能会看到什么,可能会听到什么,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入情入境的感悟和朗读,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课前预设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在感悟文章的时候,难以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能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中“挤牙膏”式的说出一个个孤立的词语,难以形成完整的语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将是为一段时间中日常教学中的重点。
军神教学反思 篇2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从刘伯承的语言,动作,神态三个方面来让学生感受他的“军神”之处,弱化了沃克医生的情感变化这条线。由疑导入,读中有悟。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层层递进,一步步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这一环节,先进入准确、流畅的朗读,初步感知文字内容。
由于这段文字对刘伯承的镇定之举并未作描述性渲染,而段末沃克医生的果断话语更能让人直接捕捉感受到刘伯承负伤后仍然镇定自若的神态。抓住刘伯承的'语言“能”,让学生体悟,简单的“能”字包含了哪些内容?故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朗读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此时“能”字后面是一个句号,区别句号和感叹号,由此让学生发现年轻军人的那份镇定与自信,心中产生更真更浓的敬意!这样的人就是军神。第二环节是抓住刘伯承的动作“抓”,来找出刘伯承和一般军人的区别。“一声不吭,仅仅抓住,汗如雨下,抓破床单”等一系列动作,准确刻画出刘伯承的坚忍不屈,所有的疼痛都是通过这一“抓”来显示的,再次引导学生读出刘伯承的刚强。第三环节是刘伯承的神态“笑”,有了抓的疼痛难忍,再到脸色苍白的情况下的,勉强一笑,是多么明显的对比,刘伯承这个军神的形象顿时丰满了起来。此时重点指导学生读“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由此让学生把要对刘伯承要说的话写下来,就显得水到渠成。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读错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此刻沃克医生为什么会喊,这个喊里面有没有赞的意思,为什么要赞美刘伯承,由此更让学生明确课题:军神的意义所在。
军神教学反思 篇3
为了要上好一节课,我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情,确定好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要根据确定好的教学目标对教材作适当的取舍。本课我要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我该在什么地方来达成我的教学目标。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重点抓住刘伯承的表现,从刘伯承的语言,动作等方面来让学生感受他钢铁般的意志力,理解为什么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弱化了沃克医生的情感变化这条线。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在上课开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神”字,让孩子们说出他们心中的“神”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说,发言非常积极。板书“军神”之后,让他们根据预习说出军神是指刘伯承,然后让孩子们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刘伯承。刚开始的环节,我给更多的孩子以发言的机会,并且主要挑那些平时发言积极的学生,目的就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上课踊跃发言,这就把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二、亲近文本,大胆质疑
我让孩子们找出文中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后,抓住“嚷”让孩子们先练习朗读,然后根据这句话里的关键词质疑,总结出主要问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然后带着问题再次走近文本,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因为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复述文章,而前提是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孩子们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孩子们概括《军神》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鉴于四年级小孩子的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我通过填空的形式帮助孩子们概括文章大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孩子们还是不能很好地填空,有重点地概括文章大意。
四、抓住重点,感悟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顺序,我让孩子们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等孩子们谈完之后,每一部分我重点抓一个关键词。手术前,我抓刘伯承“平静地回答”,手术中抓刘伯承的动作“攥”,手术后我抓“七十二刀”。手术前,刘伯承拒绝麻醉,当沃克医生用教训的口吻告诉他让他听医生的话时,他却很平静地说出了自己拒绝麻醉的理由,这里能感受到刘伯承的勇敢,然后通过让孩子们平静地朗读来体会。讲到手术中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然后抓关键词“紧紧、攥住、青筋暴起、崭新、居然”等来体会刘伯承的疼痛,抓“一声不哼”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接着引导孩子们读出坚强的语气。因为男孩子的声音比较亮,所以这一部分我注重男孩子的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刘伯承的疼痛,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手术后这一环节,我主要抓“七十二刀”,自己有感情地进行引读(手术开始了,第一刀,剧烈的疼痛让刘伯承咬紧牙关,他——一声不哼;第二刀,难以忍受的疼痛让他双手紧紧攥住身下的白垫单,他——一声不哼;第三刀,钻心的'疼痛使他手臂上青筋暴起,他——还是——一声不哼,第4刀,5刀,6刀……一直到72刀,他仍然——一声不哼)让孩子们体会三个多小时里刘伯承是多么的坚强。在这里,我让孩子说出自己想对刘伯承说的话。孩子们说得都非常好,因为他们已经深深地被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感动了。这时,再引出沃克医生的话,并让孩子们谈谈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军神。最后,抓住沃克医生的这段话,让孩子们读出敬佩、崇敬、赞美的语气,从而再带着这样的语气读课题。
五、实践体会,引发共鸣
在教授手术中环节时,孩子们在朗读中都能感受到刘伯承很疼痛,但具体疼得程度如何,他们没有切身体会,于是我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曾经受伤的经历,并且说说当时自己的反应。将孩子的疼痛与刘伯承的疼痛作对比,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刘伯承的疼痛。当孩子们说完自己的经历和反应后,我让孩子们再来读手术中刘伯承的表现的句子,这样孩子们能更深地感受刘伯承的坚强,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力。
六、遗憾之处
1.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本来想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孩子们找到哪里,我就讲到哪里。然而鉴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对课堂的把握能力不强,所以最后还是让孩子们按照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这样一个顺序,按照我预设的顺序来交流。不过在每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都尽量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多说,多谈自己的体会,而不是老师代为思考,代替他们说。
2.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在根据填空概括文章大意的时候,我连着提问了三个学生,可是都没有填对,此时,我有点着急,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引导不够。另外,在孩子们结合自己经历感受刘伯承的坚强的时候,应该多让几个孩子谈谈,然而因为时间的问题,只是让一个孩子讲了一下自己的经历,看着那一双双高举的小手,自己很无奈。
军神教学反思 篇4
《军神》这一课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作者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从正面刻画和侧面烘托来塑造了具有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刘伯承元帅形象,如何去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这个难点的突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到位的,如何将课文深入浅出地教好,让学生得到情感升华与体验,这是对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挑战。课文中沃克医生的态度变化与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不多,也会直接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此,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历史资料,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阅刘伯承相关资料;课上,让学生到讲台上介绍自己查询到的相关资料,这样就让学生适时地了解了课文发生的时代背景。
为了表现刘伯承将军坚强的`意志,课文主要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要理解这些变化,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刘伯承手术前后的表现;同时,理解了这个变化,也就体会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感悟。通过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思绪推向高潮。在指导学生我重点词语时,一改过去把词“揪”出来独立理解,而是随学生思绪流程,让学生自主积极的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文中寻找答案,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改变以往重知识轻思维过程的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得到自主,活泼地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我选择了“尝试—认识—再实践”的教学方式。我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用标识符号画出表现人物情绪,心理反应和神态变化的词语,从中体会沃克医生和刘伯承将军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以小组形式进行课本剧排演。表演者表演中依照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充分地展示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组对表演情况进行评议,表演者说出自己表演过程中的想法,观看的人据自己的理解不断地提出建议,甚至可以上台来进行表演。不需要老师的分析,也不需要可有可无的问答,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形象就鲜活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
课本剧的排演,可谓点燃了学生创新火花。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相应的新的图像,通过表演,把自己的创作图像,把自己再造想象表现出来。他们在表演中既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结合了生活的实际经验;既表演出了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又向外人展现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表演才华。
通过本次授课,我深深领悟到:重参与,重思维,重创新的课堂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突出重点,又能解决难点,让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军神教学反思 篇5
课文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读题,围绕课题质疑,学生说:
1、军神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听了同学们的答案后,我把“为什么称他为军神”?锁定为重点。即抓住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反复诵读。
这篇课文叙事思路清楚,描写细腻,可读性强。我是这样按照“求治——术前——术中——术后”的线索引导学生走进刘伯承内心世界,感悟刘伯承的伟大形象,在学生心中筑起一座英雄的丰碑。
求治,抓住第一自然段,找出关键词句“如此镇定,术前,围绕第二段明白刘伯承是为了不损伤脑神经,将来更好地为国效力,才坚决不使用的。
术中,可从3——4自然段分析,手术时的动作,神态,体会到刘伯承痛到了极点,却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痛,他的`这种意志震撼着孩子的心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军神的内涵,从而明白他有着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
术后抓住5——6自然段,通过沃克医生称年青人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一位军神”。感悟他具有超凡的毅力和坚强不屈的品格。
课文分析完后,让学生回过头来梳理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学生同桌交流,展示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
1、本节课注重了问题的研究忽略了朗读训练,特别是对话部分。
2、整堂课,只是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中说出答案,学生没有真正地在读中感悟文本。
3、课堂上缺乏词语积累,可设计一下,让学生用自己了解的词语来赞扬刘伯承,如:镇定自若,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等。
军神教学反思 篇6
今日教《军神》,感觉很好。这篇文章让三年级学生来学,感到这种文章教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没想到今天教完后感觉还不错,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课堂感受:
一上课,我就从课题入手,出示了几个问题:1、文中的“军神”指谁?2、“军神”指什么样的人?3、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刘伯承堪称“军神”?
第一个问题学生们齐答,很一致,就不用说了。第二个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有的学生答到,就是神仙,好点儿的答到,勇敢的军人就是“军神”。好!我就抓住这点做文章,问到,军人大都是勇敢的啊,难道都能称为“军神”吗?小小的'脸儿愣住了:是啊,显然不对啊!不过聪明的孩子马上就反应过来了:是超出一般的勇敢。(好)先到这里,等弄懂下个问题就好了。然后我让学生去找有关的细节来体会,开始他们是漫无目的地去找。我先让他们随意说,结果他们还是说对了一些,但是不能任其发展啊,个性化不是这样的哦。我又设计了一个过渡问题:这一课是讲刘伯承做手术时发生的事情,那么手术分几个过程呢?答: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真聪明!)先从手术中入手,找吧。主要有这么几处:手术时刘伯承的表现(一声不吭、紧紧抓住、汗如雨下、抓破了)还有一处没找到,(不要紧)
再体会手术前的“神”吧。刘伯承的“坚决不要麻醉剂”、“恳切地说”、“平静地说”都被孩子们找了出来,嘿嘿,今天的小家伙很聪明啊!我在鼓励的同时,又点了火:还有一处呢?谁能找到?爱动脑的就开始忙了,终于有一个说到了在第一段沃克医生说的话“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就是这个“镇定”,因为属于侧面描写,所以对于三年级的是不大好理解的。此时我稍稍形象地讲解了侧面描写,他们由此才找到了刚才在手术中没有找到的一处,那就是“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颤抖”从而又一次理解了侧面描写。
就这样我领着孩子们理解了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刘伯承的“神”。在整个课堂中,他们的灵感火花不时闪现,使我打消了开始时的顾虑,有了一种成功的感觉。
弄懂了这些问题,“军神”一词就无须多讲了,因为他们已经充分感悟了刘伯承这一具有非凡意志、具有超人毅力的神,这个顶天立地的中国军人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