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再别康桥》教学反思(精选4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篇1
《再别康桥》这堂课,我总体的教学设想是以诵读为主线,通过诵读和赏析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我希望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美美地读、美美地说、美美地听。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分析得过细只能导致意境的支离破碎,以致丧失诗歌的美感。所以我在准备这堂课时将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谈对诗歌不同章节的感受,作为教师设计的问题宜提纲挈领,直入主题,既能发散到整首诗中,又能集中到一个中心点上来。紧扣《再别康桥》这首诗“离别”的主题。另外诗歌需要反复诵读,所以朗读也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关键,有“美读”才有“美品”。
诵读指导以理解为基础。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当然也离不开诵读指导,诗歌尤其如此。分析和诵读同时进行。叶圣陶说,诵读时,要“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他个激昂”的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激昂”在何处,为何“激昂”;同样,“还他个委婉”的基础也必须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为何要“委婉”。否则便成了无的放失,“激昂”和“委婉”的诵读就可能错位,“激昂”
处读得“委婉”,“委婉”处弄成了“激昂”。
因为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我无法预先设计课堂,因此当学生的分析有跳跃性时我得有足够的能力迁回主题,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在课堂上我的对学生见解的回应不够深入和及时,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在教给学生诗歌的鉴赏方法上,我这样处理课文的2、3节。这两节情感相通,写法相似,常见的教法是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金柳、青荇这两个意象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但问题是学生往往无从着手,因为初三学生对意象这一术语还比较陌生,更别说分析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了。我让学生抓关键词来确定情感。以第二节为例子,抓住“金柳”“新娘”“艳影”“荡漾”等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去揣摩、品味“柳”这一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分析意象的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通过彼此讨论,便十分顺利地理解了第三节中“青荇”这一物象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
这堂课上很多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因为他们有话要说。这样我已经很高兴了。我高兴地听到那些让我始料不及的让我兴奋的理解,比如“做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漂亮最亮丽的时刻”,比如“志摩只能安静地在心中放歌”……课堂从容进行,感动源源滋生,我仿佛看到康河的明媚映照着整个教室,我们分明感受到那种自由的芬芳。仿佛有风,夹杂花香。
学生也许缺少的并不是发现,而是需要一个发现的舞台、一双期待的眼睛和一对聆听的耳朵。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和包容心,给予学生这样一个自由成长的舞台,让课堂上万物竞相生长。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我想应该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提供大量与《再别康桥》有关的信息。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表现如下:
1、创设情景,诱导思维,激发兴趣。
我在导入课文和介绍徐志摩时,通过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风景图片,紧接着出示3张徐志摩的照片和播放《海上名人录--才情徐志摩》视频和情景模拟,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逐层推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激发学习《再别康桥》的兴趣。
2、巧妙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体现分层教学。
本课的提问设计层层递进,逐级攀登,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述意象和意境时,设置的问题是有浅入深。为的是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所以有一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回答出“第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后,就抢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3、自主探究与小组竞赛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课堂上比较常用的方法,而且是学生学习很有效的方法,但现在社会更强调团队合作,所以我设计学生协作讨论这个环节,希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注重诵读的学习方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制衡”及评价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我很强调学生的诵读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效果还不错。有一个音色比较好的学生,在配乐播放钢琴曲《神秘园》时,朗诵出了诗歌那种特有的感觉。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篇3
教学《再别康桥》,虽然经过反复备课,似已胸有成竹,可是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还是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有些环节处理上略显急促,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完全体现,留下了不少遗憾。
一、过于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引导
《再别康桥》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徐志摩在离别母校时对康桥无比眷恋、喜爱之情。我抓住“再别”这文眼由学生回忆学过的离别诗进行导入。一开始学生就给了我一个冷反映,大多数学生没能回忆起离别诗,只有一位学生说出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后就一阵沉默。而我急于想完成此环节,就引导学生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后,又说出了一些送别诗的诗题:如《淮上与友人别》《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就匆匆进行小结引入:在这些离别诗中诗人要离别的对象大都是故人,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诗人离别的却是他那至爱的母校。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看似顺利的`完成了课堂导入,其实不难发现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在未知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教师应要有多种的情境预设,再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创设教学方法。在学生一时无法回忆学过的离别诗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这样处理:教师说出诗句的上句,由学生说出下句;也可以教师说出诗歌的题目,再由学生回忆相关诗句。这样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达到复习旧知识的目的。
二、侧重教师主导发挥,忽略学生主体调动
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研读诗歌部分,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1)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2)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3)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倾听者。因为之前的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的不主动情绪深深的影响了我,使我在这个环节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遏制是新课改课堂中一大败笔。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三、侧重教师个人意识,忽略了课堂细节
这堂课里,我太过于重视课堂设计的完整性,教学环节的完成不自觉的在个人意识的主宰下实现,因此也忽视了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其一是在教师让学生想想《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母校怎样的情感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依舍,眷恋、热爱、别离的忧伤等,而我只抓住“依恋”和“喜爱”之情,对于“忧伤”却没有给予回复。其二是课堂随笔练习时,要求选择《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最喜欢的一节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绘这情景交融的画面,在5分钟时,完成随笔的学生几乎没有,但是写上一两句话的却大有人在,而我忽略了这一细节,没有让学生展示他们随笔,这又是由于教师力求完美的心欲造成的缺失。细微之处见真功,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不容忽视,细节的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徐志摩在离别母校时对康桥无比眷恋、喜爱之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篇4
昨天,我在七(1)班执教了《再别康桥》,算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但示范的作用却没有,因为课堂比较沉闷,互动性差,参与率低。反思这堂课,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有这么几个问题——
一、吓着了孩子
我预想的是以激情碰撞激情,以诗意引领诗意,在课堂上演变为老师唱独角戏。诗意的开场白让学生费解,精彩的示范朗读吓着了学生。还有就是,老师教态不够自然,有点拿腔拿调,对学生的鼓励不够及时,充分,这节课成了一节老师的表演课,而学生一直不敢表达,也不敢展示自己的朗读,生怕出丑。所以,老师太注重“听课效果”,要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使自己的设计贴近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课堂的互动性。否则,你在课堂上无论多卖力,学生是不会跟进的。
二、心中只有程序
自以为解读准确,设计新颖,在课堂上心中只有自己设计的程序,没有考虑学生课堂上得及时反应,适应学生的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程序,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失去了许多重启对话的机会。比如理解“荡漾”一词,有学生说“回想”,如果老师此时追问一句“他是怎么想的”,它有可能成为课堂改变沉闷局面的.一个节点。反思原来的设计,觉得还是一节一节的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品味,“慢慢走”,“来回走”,这样学生对意象的特点把握得会比较准确,对词语的理解会比较深入,对感情的领悟会比较到位。要挤去设计上的“豪华装修”,比如多媒体的音像,比如所谓的“探究”甚至是范读课文,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品读课文,这样学生可能上得更主动更活跃。
三、准备不够充分
这一星期,我太忙了。参加优质课评比活动,还有朋友的各种应酬。星期四在外面吃过晚饭已经8点了,备课一直到凌晨1点,整个人昏头昏脑,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又没有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做一些热身运动。课堂上由于师生不在状态,互动性没有了基础,课堂始终活跃不起来,灵感的火花就不会闪现。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老师要考虑的实在太多了。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引导和点拨。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教学工作经过课堂实践后,总会有很多发现和缺陷,需要教学反思,进行总结和改进。教学反思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