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此篇文章《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
今天与一个学生的爷爷聊天。我们谈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时,他讲到这么一件事:八十年代中期,他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工作,也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照顾,同时在当地就学。孩子很文静也很用功,学习一直不错,班主任也很喜欢他的孩子,封他做班长。他也很少对孩子进行额外的关注,对孩子的.学习是放心又省心。但不幸的事,这个班主任在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因病去世。孩子也换了一个班主任。这个新班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他的孩子的班长职务给换了。孩子从此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自己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觉察到。更重要的是,他工作的那个地方别看经济实力挺强,但每个人只注重物质的享受,不重视精神追求。因为各家的孩子都是以玩为主。他的孩子一旦脱离了学校教育的轨道,与他们混在一起,那“腐烂”的速度非常快,致使后来终于离开了学校,造成了很大的遗憾。
这件事让我想起近来读《教育心理学》时里面讲到个体差异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当我们开始认识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时,讨论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的重要性时,假设这两种风格有任何一方缺位时,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老人的孩子书读好的时候,基本上是认知风格在起作用;而当书读不好的时候,正是学习风格的缺位,造成他在学习上遭遇“滑铁卢”。
可见,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2
阿德勒的心理学中认为,人性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人不能脱离的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构建于社会这个大属性之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及内心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又围绕着个人的社会情感与社会属性所展开。
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于社会中,适应社会的理想与变化做好准备,在孩子受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观察他不同心态及行为的变化,帮助他更好的成长。
因为当孩子的优越感得不到体现时,就会产生自卑感,两者通常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再现。过度的自卑感会激起儿童膨胀的野心,而这种野心有时又会毒害他的心灵,使他永不安分。由于受到了野心的过分浇灌,这种不安分不会结出任何果实,因此,它并不会导致有意义的行为。这种野心又与个体的性格怪癖相互纠缠,从而不断地刺激儿童自身,使他变得更加敏感,很容易动怒或实施伤害行为,并最终走向过度的自卑。
当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时,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并不取决于客观的事实或情况,而取决于儿童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决定他们行为方向的是他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这种心理非常重要,因为对事实的'看法是我们行动的基础,也是我们人格构建的基础。那么这时,社会情感就影响着孩子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与判断,这样的认知又会进一步反应到他的行为上。
与此同时,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的优越感的正确发展通常体现在他的社会属性当中,但假如没有社会情感的话,人的其他能力,如理解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世隔绝的人根本不需要逻辑,或可以说他对逻辑的需要并不会比一个动物多。另一方面,一个人要想始终和他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就必须运用语言、逻辑和常识,所以他必须使自己的社会情感得到发展。所有逻辑思考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此。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的教育也正是服务于此,帮助儿童正确的调整他的社会情感认知,从而使他更好的去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
那么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留意我们灌输给孩子的是一种怎样的心智模式,是成长型心智模式还是固定型心智模式。
当我们表扬一个孩子聪明,棒,真厉害,就相当于再表扬他的天赋,而不是努力,那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畏惧挑战,因为只要当他完成不了这个任务时,他的优越感就会受到打击,同时就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还有可能谎报成绩,影响到长期发展,这是一种固定的心智模式,把孩子用天赋框住了。
相反,对于那些被表扬努力的孩子,他会觉得努力是更有价值的。大家更认可的是他的努力,而不是他有多聪明、多有天赋,所以,他会更喜欢选择难的题目。因为难的题目才需要更多努力,那他越努力,不就越有价值了吗?所以,被夸努力的孩子,会比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可能迎接挑战。
心理学的目的在于了解一个人怎样运用他自己的印象和经验。或者说,心理学就是要了解人们据以行动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感知图式,了解人们怎样看待刺激、怎样对刺激作出反应和怎样运用它们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更好的去运用心理学,了解孩子,激发孩子实现自己,才是关键。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3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给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
总之,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典范,留给孩子空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寻求细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这一些,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因为他们快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4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5
寒假期间,我读了《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一书,对其中的“换了老师学生怎么对学习没兴趣了”一节,感触颇深,以下是我读后的体会:
古人云“乐其师,信其道”,通过读书我深深的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常听学生流传这样的言论,我喜欢这位老师,我喜欢上他(她)的课。学生对一门课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对一个老师的态度,因此我们要学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让他们喜欢我们,进而喜欢这门课。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快乐的心。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让我们享受到了生命中最纯真的快乐。那么,我们也应该以一颗快乐的心来回报他们,让他们从老师这儿得到同等的快乐,我们的孩子喜欢既亲切又活泼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生动的言语,能创造出和谐欢快的氛围,让孩子们“上瘾”,赢得他们的“芳心”。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走进教室,用我们的心去带动他们的情感,用我们的快乐心情感染学生的情绪,对于我们这些特殊教育的老师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其次,教师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未必十分丰富,但我们可以用爱心来弥补。那么什么是爱呢?有人对教师之爱做过解释:像母爱,又不是母爱,它是从为了人民的高度去为了孩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为:既慈爱又不失严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爱的过了,就是纵容,就是溺爱,会害了他们;爱的少了,他们无法感知教师向他们传递过去的光和热,感觉被冷落了。因此,作为教师,要时时刻刻以一颗敏锐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关键的时刻送去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
再次,教师要有一颗不厌其烦的耐心。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特殊的孩子,由于身体的残疾,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学东西特别快,他们学习有时教很多遍都不懂,说很多病都不能理解,所以作为特校教师,要学会耐心细致的等待。在教学或训练时,如果学生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切勿内心烦躁,冷静的想一想是不是对他们提出的目标过高;考虑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容易健忘,亦或是动作慢……总之,我们不要操之过急,带着耐心教育学生,静待花儿开。
最后,教师要有一颗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是一种使命,教师的责任心主要表现在教书育人上。做一名教师,只有爱心还不够,必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爱心是基础,而责任心则是驱使我们干好工作的动力。有了责任心,即使能力低也会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责任心是最重要的素质。责任心除了对孩子的爱以外还要对工作的热情,这样才驱动我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们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我们要为之努力的就是要和孩子们合拍,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喜欢我们,从而产生乐师信道的效应,让他们喜欢我们的课。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6
对心理学感兴趣是近几年的事,初衷是想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最终改变自己!这也是出于迫切的想要改变的愿望!结合这几年小学教学生涯的所见所闻,这本书总体来说,很多观点都非常赞同,对以前遇到的一些问题孩子的行为也有了一定的解释,尽管对如何去改变还不太清楚,但对原因的探究,也有助于以后在遇到这样的孩子时能够多一些帮助他们的办法!
深深的感觉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和老师都应该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特别是家长更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如同书中所说的儿童时期的'社会情感培养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以后得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当然学校老师的也承担着弥补家庭教育不足的责任,总之,了解孩子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切忌用极端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