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1
“DNA 分子的结构” 的教学结束后,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动画演示 DNA 分子的.构建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同时,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的知识点,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
不过,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利用动画演示时,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关键的细节,导致部分学生只是看热闹,没有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在知识竞赛环节,设计的问题有些难度梯度不够合理,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在后续的教学中,在使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时,我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竞赛问题,会更加注重难度的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竞赛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2
本节教材首先以资料形式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之后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最后制作模型以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备课时考虑到如果按照教材顺序组织教学,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对DNA结构的构建过程和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有一定了解,但对于细节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DNA的两条链为什么“反向平行”?“构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为何交替连接”?等等。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也不能感同身受、有感而发地领悟,仅仅停留在几句宽泛的赞誉、空而不实的学习口号中。所以后来改变了一下思路,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更改,具体如下:
以数字故事导入,故事内容是真实发生的一个案例(北京大学和世纪盛典公司关于修改DNA雕塑的费用问题),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案例不仅可以检验预习成效,也水到渠成地进入本节“DNA分子结构”的教学。
教学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利用剪好的硬纸板和DNA相关组件进行模型的构建。模型在本节课中不但是教具,也是提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以DNA模型为依托,以问题串衔接,环环相扣,学生能跟随教师的思路,主动参与,在课堂中既动手又动脑,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及对模型的评价,共同讨论、及时纠正。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及时加以强调,如叫学生默写或做相关的巩固练习。通过亲自构建模型来体会科学家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体会其中的不易,达到相关情感教育的目标。最后进行课时小结:1、DNA的数字记忆法:“五四三二一”分别代表什么?2、构建本节的知识网络。布置相关的课后探究任务和练习题。
但第一课时并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仅进行到DNA模型的构建和相关结构特性的分析总结,不过从学生参与课堂和相关练习的完成情况来看,基本完成相关教学目标。沃森和克里克的相关故事和情感体验只能留待下节完成。
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1、课本的.科学史“DNA的构建故事”,也是在本节进行探究性教学可以借助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可以通过布置学生收集资料了解DNA结构的发现过程进而体会两位科学家之所以能成功,首先对问题的兴趣是科学探索的开端;同时多学科知识的背景是科学发现的前提;科学的思维方法、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是科学发现的关键。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得到很好的情感体验。
2、要善于及时热情地表扬学生,使他们在积极参与课堂的时候有被重视和受肯定的感觉,这样才能增强大家参与课堂的欲望。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3
本节教材首先以资料形式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之后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最后制作模型以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备课时考虑到如果按照教材顺序组织教学,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对DNA结构的构建过程和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有一定了解,但对于细节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DNA的两条链为什么“反向平行”?“构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为何交替连接”?等等。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也不能感同身受、有感而发地领悟,仅仅停留在几句宽泛的赞誉、空而不实的学习口号中。所以后来改变了一下思路,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更改,具体如下:
以数字故事导入,故事内容是真实发生的一个案例(北京大学和世纪盛典公司关于修改DNA雕塑的费用问题),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案例不仅可以检验预习成效,也水到渠成地进入本节“DNA分子结构”的教学。
教学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利用剪好的硬纸板和DNA相关组件进行模型的.构建。模型在本节课中不但是教具,也是提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以DNA模型为依托,以问题串衔接,环环相扣,学生能跟随教师的思路,主动参与,在课堂中既动手又动脑,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及对模型的评价,共同讨论、及时纠正。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及时加以强调,如叫学生默写或做相关的巩固练习。通过亲自构建模型来体会科学家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体会其中的不易,达到相关情感教育的目标。最后进行课时小结:
1、DNA的数字记忆法:“五四三二一”分别代表什么?
2、构建本节的知识网络。布置相关的课后探究任务和练习题。
但第一课时并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仅进行到DNA模型的构建和相关结构特性的分析总结,不过从学生参与课堂和相关练习的完成情况来看,基本完成相关教学目标。沃森和克里克的相关故事和情感体验只能留待下节完成。
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1、课本的科学史“DNA的构建故事”,也是在本节进行探究性教学可以借助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可以通过布置学生收集资料了解DNA结构的发现过程进而体会两位科学家之所以能成功,首先对问题的兴趣是科学探索的开端;同时多学科知识的背景是科学发现的前提;科学的思维方法、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是科学发现的关键。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得到很好的情感体验。
2、要善于及时热情地表扬学生,使他们在积极参与课堂的时候有被重视和受肯定的感觉,这样才能增强大家参与课堂的欲望。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4
1。优点和成功之处
(1)引入恰当有效,便于开展课题的复习,也有效地创设了学习情境。联系当前“全国打拐”的热点问题,以及汶川地震中遇难者身份的鉴定问题,顺利导入课题的复习,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是兴趣,这样学生便易于接受本节课较为枯燥和抽象的复习,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进行STS教育。
(2)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有了基本的认识并以此解释“核酸保健品”、“抗病毒药物研究”、“DNA指纹技术”等相关的问题。
(3)探究可以渗透到知识生成的环节中,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理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在知识梳理过程中注重引入当前研究热点,并在问题探究和探讨中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学案和启发性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问题意识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2。问题和不足
(1)学生的思维活动还不充分,师生讨论、生生辩论的氛围没有形成。由于时间紧迫,在“核酸保健品”、“抗病毒药物研究”、“DNA指纹技术”等环节的教学中,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分析,有的学生来不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讨论,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学生与学生互相辩论的氛围没有形成,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2)在“亲子鉴定”和“不同物种亲缘关系判定”的问题中,利用了DNA的哪些特点和DNA分子的哪些部分,这一内容没有来得及展开。
高三的复习时间非常有限,如何设计一轮复习的模式和方案,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去说、去暴露知识中的漏洞,教师如何做到敢于不说或少说,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节课的知识容量并不是很大,可扩展的内容却很多,这些内容该不该都给学生加上,我们在高三的课堂上是以能力培养为主,还是解题训练为主,也让我颇为苦恼。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5
一、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二第3章第2节的内容,它在教材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与必修一的“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相联系,与此同时,它既对前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说明,使学生加深了对遗传物质的理解,又为之后学习“DNA分子的复制”“基因表达”等内容进行必要的铺垫,所以说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课标下,教材并没有直接阐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研究DNA分子结构的历程为主线(其中主要是以沃森及克里克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故事为主线),逐步向学生提供科学家探索DNA分子结构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边分析DNA分子结构特点边逐步构建模型、修正模型。学生在建立模型的探索与发现中,体会模型构建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技能目标:尝试构建DNA分子物理模型;体验科学家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领悟模型构建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合作、锲而不舍的精神及勇于承认错误的优良品质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DNA雕塑”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为什么可以作为高科技的标志?举例说明DNA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刑侦)它的这项功能又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DNA分子的结构。
2.展示模型构建历程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认识到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
简介20世纪30年代科学界进行DNA结构的探索背景,让学生初步认识沃森、克里克等科学家。给出沃森在《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一书中的.一段话:“鲍林发现的研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分析沃森、克里克在研究DNA结构时对模型方法的选择,发现α螺旋并不是仅仅靠研究X射线衍射图谱,其主要方法是探讨原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不用纸和笔,他的主要工具是一组分子模型。这些模型表面上看与学龄前儿童的玩具非常相似……用同样的方法解决DNA的问题!我们只要制作一组分子模型,开始摆弄起来就行了。”
让学生探讨:鲍林带给沃森什么样的灵感?沃森等科学家在揭示DNA结构的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分析沃森在研究DNA结构时对模型方法的选择学引出模型建构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模型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回顾旧知,构建DNA单体的模型
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的DNA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回答DNA的基本结构单位、每个结构单位由哪几部分构成。之后,向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小组合作完成“磷酸→脱氧核糖→碱基→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模型构建。
实验材料:五边形脱氧核糖,圆形磷酸基团,四种颜色、大小不同的长方形(代表四种碱基,略长的代表嘌呤,短的代表嘧啶)。
学生构建DNA单体的模型,可以让其感受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模型构建过程,为形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立体结构打下基础。
4.利用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逐步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从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史中可以看出,每一个问题解决的背后,都隐藏着问题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史中的一个个节点,创设问题情境,为模型的构建提供“支架”,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从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到螺旋结构的确定,再到三股螺旋的DNA结构、初步双螺旋结构等,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逐步地引导构建模型、完善模型。并用“关键问题”引导学生从DNA结构的表层进入DNA结构的实质,让其领悟模型方法的本质内涵。(如下表)
5.加深理解,构建DNA分子结构的概念模型
展示学生最终构建的DNA双螺旋模型,与沃森和克里克创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及实物模型进行比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DNA分子由几条链构成?链的延伸方向如何?有怎样的立体结构?2.DNA的基本骨架由哪些物质组成?位于DNA链的什么部位?3.碱基位于DNA链的什么部位?碱基连接方式?碱基配对的规律?让学生参照模型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构建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为核心,在科学史的资料分析过程中,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抓住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的要点,让学生“走上探究之路”――分步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每一步都以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为指导,提出问题,逐步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行模型构建。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要是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台阶,让其在理论和实践的思维碰撞中获得知识,不断思考,主动参与“DNA分子结构”的学习过程。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 篇6
DNA分子的结构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对DNA结构的构建过程和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细节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DNA的两条链为什么“反向平行”?“构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为何交替连接”?“碱基互补配对时为什么必须A—T,G—C配对”?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也不能感同身受、有感而发地领悟,仅仅停留在几句宽泛的赞誉、空而不实的学习口号中。新课标理念认为:“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我通过查阅资料、与同行切磋等,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开始以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引入,打破神秘,拉近抽象的DNA与学生的距离。课堂上以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模型建构的.科学研究方法,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生物学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模型在本节课中不但是教具,也是提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以DNA模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知识间以问题串衔接,环环相扣,学生能跟随教师的思路,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在课堂中既动手又动脑,全方位调动感观,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课堂知识理解效率。
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捕捉细节,如学生拼接时(碳)原子的位置接错、违反空间学现象等,现场发现、现场展示、共同讨论、及时纠正。在讨论中擦出火花,在理论和实践的思维碰撞中获得知识,得到结论。
互动的教学模式比较生动形象,学生也很感兴趣,但要注意:课堂调控引导能力对教师是一大考验。课堂最后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的梳理和课后知识巩固,我觉得这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虽活跃,但课后知识没掌握牢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