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 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 讨论的意义
2) 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 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学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学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学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表现。
讨论演练:以武侠取代经典,用现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这样的“大换血”,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有,担忧者有。你的意见呢?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一致怎么办?当对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2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尊师重道的论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有力批判士大夫的愚顽可笑。虽然属于自读课文,但本文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比较典型,并且作为了高考背诵篇目,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以等闲视之。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尊道的论述及其思想意义。2. 借鉴本文的实证和实证方法。3.积累文言文知识,掌握“川、石、聪”等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义、叶、泽、禹、胡、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古今同义词。4. 树立尊师重教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2. 学习本文中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第一课教学过程中两节课的课时分配。当我们在初中介绍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一篇叫做“马硕”的课文。马硕其实就是“马硕”。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文章“说关于教师”和“说关于教师的风格”,这被称为“教师说”。“说”是一种强调讨论的文体。它可以先描述,然后再讨论。它也可以与评论相结合。2. 韩愈(768-824),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作家、哲学家、散文家。他的祖籍是河北省昌黎,又名“韩昌黎”。晚年,他在官署当侍应生,又名“韩礼郎”。“文”在他死后也被称为“韩文公”。他的作品被收录在《长礼先生作品集》中。摘要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提出了“文学载道”、“文学与道相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朴实。他提倡学习先秦两汉优秀的散文传统,提倡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第三,自魏晋以来,家庭地位制度一直非常严格,可以分为高级和低级。家庭地位观念严重破坏了师徒学习的氛围。到了唐代,魏晋以后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沿用至今。从韩愈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来看,可以从柳宗元的《安卫中立批评家的道书》中看出。柳宗元说:“从魏晋以后,人民受益的不是教师。这个世界上没有老师。是的,他笑了,以为自己是个疯子。杜汉玉不顾这些习俗,拿它们开玩笑。由于对面部表情的抗拒,他在毕业后开始学习,并写了《世说》一书,想成为一名教师。石国群聚在一起骂骂咧咧,指着牵引,又加了一句。这个名字越疯狂。如果你住在长安,你不能正确地烹饪,而你在东方,你可以数一数。因此,韩愈反抗习俗、倡导道德的勇气是可贵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一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看书做笔记,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在不清楚的地方做标记。2. 教师板书需要正畸字:Y(Y)句读(du)阿谀(yn)经(朱n)
紫红色(tn),紫红色(chng),紫红色(dn),紫红色(pn)巫婆(wn)。3.请大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注意句子的断句、语调等。课文分析第1(1)段补充说明1。古代学者必须有老师。古今意义不同的学者是指在学术上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本文所指的学者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在我之前出生的。是的,它是。(3)我教。老师,……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意识地使用动词。第四,我的老师的方法也是。老师,向老师学习。(2)理解与分析: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古代学者必须有老师。”(2)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3)从理论上阐明向教师学习的必要性。“如果你感到困惑,但不跟随你的老师,你将会感到困惑,你将永远无法理解。”教师选拔标准。“出生在我面前……”“之后出生的我……”第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的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来崇拜。当老师的原则。“
师说教案
教材分析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尊师重道的论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有力批判士大夫的愚顽可笑。虽然属于自读课文,但本文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比较典型,并且作为了高考背诵篇目,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以等闲视之。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预习案,并且我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重点
指导学生的文言朗读;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自学讨论)
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质疑讨论)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诵读整体感悟、细读圈点质疑、品读讨论交流、
练习巩固积累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质疑问难,共同讨论,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由《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韩昌黎”、“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②“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主将。主张文章要 “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③“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学习第一段
(一)重要字词提问并释义: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文言词汇积累:
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 一词多义
(1) 师 (2) 乎
(3)其 (4)而
5. 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段 2、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一、 字词释义: 小组讨论交流
重点实词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二、小组成果展示与纠错,评分
预习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放在句中,舒缓语气
2.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
3.巫医乐师 有专门技艺的人
4.群聚而笑之 名词作状语 成群
5.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 难道
6.孔子师郯子 名词作动词 拜……为师
7.不耻相师 名词作动词 ①拜……为师②学习
三、翻译重点句子: (共性出错的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明确】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明的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昧的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明确】 不明白断句,有的人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遗漏不学,我没看出他们的明智。(合叙句与宾语前置句)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明确】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四、质疑
五、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并翻译全文
(二)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
1.重点实词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
一、检查预习
二、情境导入
三、作者简介、解题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1、作者简介
2、解题
四、文本内容疏通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2.共同研习课文文言知识
(1)小组讨论交流,掌握课文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引导纠正
五、作业布置
一、文本内容疏通
1.朗诵点拨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共同研习课文文言知识
(1)小组讨论交流,掌握课文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引导纠正
3.检查翻译
二、作业布置
让学生学会自主 ,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作者及背景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学会
课堂小结
2分钟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1200年前,韩愈向我们阐释了这一道理,今天我们应该接过韩愈手中的接力棒,把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这步棋切实走好,为传承知识营造一个和谐有致的良好氛围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布置作业
1分钟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说说你对老师的认识,写成随笔。
板书设计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 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
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6、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7、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 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 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7、 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 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论证结构。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鉴赏边城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2.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赏析边城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探究的主题,把握学习边城对当今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如果有机会,你想去哪儿看看?看的出来。同学们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问我的话,我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边城”在哪儿呢?我们先通过几张图片了解一下边城风光,这节课,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边城,领略边城之美。
二、作者介绍检查同学预习情况,请一位同学介绍作者沈从文。师:首先,请一位同学通过大屏幕为我们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边城》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是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居于第二;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沈从文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边城到底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师:沈先生曾这样为我们介绍《边城》的思想内容: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样的人生形式是通过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展现的呢?请同学结合预习以及我们观看的电影概述一下故事情节。
三、细读文本
1.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师:戏如人生,有美好有残缺,让我们先抛下这让人惋叹的结局,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结合已观电影用心品味小说中纯朴的自然风物和边城人事。
2.请给“边城”加上一个恰当的定语,要求概括出小说所写的主要内容。示例:风景秀丽的边城;民风淳朴的边城;至真至善的边城......用一个字概括文章带给你的感受。生:美
3.边城的美可以概括为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四.边城之美
1.找出文中体现边城自然景物之美的语句,体会其自然景物的特点。(风景美)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溪面的薄雾、大岩石与云等→纯净、自然、古朴“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联系现实:我们现实中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大都市,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什么?学生思考、交流、展示。补充:钢筋水泥,噪音尾气、高楼大厦,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每天都疲于奔命,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放松休息,更不用说亲近自然,我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自然更加向往,这也是人们读了《边城》之后向往凤凰风景美的一个原因。
2.哪些描写展现了边城独特的地域风俗,感受湘西的风俗特点和节日氛围。(民俗美)
端午节:龙船赛会、全城出动、抢鸭游戏、军民同乐中秋节:男女对歌,倾诉爱慕新年十五:舞龙耍狮、锣鼓喧天、炮仗烟火→军民同乐、和谐安定举城欢庆、热闹非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地域节日特色小结:这是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和风俗美。这些美丽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思。
3.合作探究——人性美人物分析
师:什么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那么在这青山绿水的边城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生: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师: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示例: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心理描写。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展示大擂台小组讨论后展示,教师点拨。
(一)翠翠与爷爷:(亲情)(二)爷爷与乡邻:(友情)1、爷爷与“老熟人”;2、爷爷与过渡人;3、爷爷与顺顺。
师:请分别用四个四字词语概括爷爷和乡邻的性格特征。
生:爷爷——善良淳朴、工作尽职、慈善仁厚、重义轻利;乡邻——淳朴厚道、慷慨大方、乐于助人、至真至纯。
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山美水甜,这里的乡邻至善至美。
(三)翠翠与傩送:
(爱情)
师: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自然段至25自然段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结合电影情节,分析傩送的性格特征。请用六个四字短语概括。
生:古道热肠、心底宽厚、淳朴善良、健壮俊美、幽默风趣、重义多情。
师: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是宽厚热情的帅哥。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是怎样通过翠翠表现出来的呢?
师:边城为我们展现了天真纯洁的少女纯朴厚道的老人真挚善良的少年友爱互助的乡民这些人物恰恰展示了边城人民之间的人性美。翠翠与摊送朦胧单纯的爱情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的亲情爷爷与乡邻真诚互助的'友情师: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生:爷爷与乡邻间的同乡情;军民同乐;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师:这里有一组未写完整的对联,请大家动用手中的笔,补写在书本上。风声,水声,歌声,唢呐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xx情,xx情,xx情,xx情,xx情,情情乱痴心。
五:探究主题合作再探究师: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描绘这样一个理想世界,意图何在?通过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引导学生总结主题。联系写作背景: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质朴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创作动机:我的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明确:作者描写的边城,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因此,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赞美、批判、呼吁,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六:延伸探究——边城启示沈从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为我们展示的这种”人生的形式“在今天看来有着怎样的时代意义?(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如何守住自己内心的精神家园?)
任务要求:写在笔记本上,同学展示分享成果。师:《边城》是湘西土地中成长起来的一粒瑰宝,值得人们永久回味。今天人与人的空间距离缩小了,但心灵距离相对遥远。无疑,边城那种朴素的人情美,成了当今多少善良人们羡慕而又遥不可及的奢望。
齐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极力地表现了湘西边城的环境的美、亲情的美、人情的美、爱情的美,描写的是美好的人性,展现得是人性的光辉。这曲人性美的赞歌应该成为我们现代人重新审视、认识人性的善与恶的参照作品。读《边城》,以美好的人性净化人的心灵,促使人性回归自然、善良、健康!
七、作业
1.推荐阅读《边城》全文
2.完成本课课时达标训练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
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古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首关于“登高”的诗,就是杜甫的《登高》。板书课题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登高文化及杜甫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2、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重点)
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难点)
三、了解登高文化
1、登高之由来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头,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个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都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东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初唐时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还有崔颢的《黄鹤楼》等等)
2、登高诗作的特点登高诗不是简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其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沧桑之感。
四、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主要作品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登高》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五、写作背景
杜甫的最后10年,是在巴蜀和荆湘的流离漂泊中度过的,中间由于蜀中长官严武的接济,在成都草堂过了几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于次年到达夔州瞿塘峡。杜甫一家在夔州滞留两年,作这首诗时已是第二个年头(767)了。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六、听读诗歌,感知全诗
1、正音、断句;
2、初步感受诗歌情感基调。
3、①自由读②指名读③全班齐读
4、简单翻译诗歌内容(同学们,课前我已经让大家借助参考资料翻译了本诗,现在我找一位同学试着翻译一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水清沙白的小洲上鸟儿在飞舞盘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下,望不到头的长江流水滚滚奔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尽艰难,非常遗憾两鬓又增添了白发;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七、探究文本
1、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2、重点意象赏析: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小组探究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加以分析)首联:风急: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天高: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渚清沙白: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鸟飞回: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3、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句是千古名句,写出了秋天肃穆萧杀、旷远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观,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传达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这一联不禁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生命短暂,时间无穷,历史长河永不停息。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4、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为何而悲?(小组讨论)明确:离家万里,漂泊他乡晚年多病,孤苦无依颠沛流离、困顿潦倒。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我们从中却可以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5、南宋著名文学评论家罗大经认为此诗颈联有八悲,曲尽人生之悲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悲:万里,地之远也二悲:秋,时之惨也三悲:作客,羁旅也四悲:常作客,久旅也五悲:百年,迟暮也六悲:多病,衰集也七悲:台,高迥处也八悲:独登台,无亲朋也语言精炼高度浓缩。
6、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潦倒:既指国家,也指个人。国事艰难,人生潦倒。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苦恨:从诗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的意思,“恨”是动词“遗憾”的意思。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为国效力。诗人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
7、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八、小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恢弘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九、板书设计:_________
十、朗诵
十一、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
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
C.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
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
1、D点拨:A中“杳”读“yǎo”;B“鬓”读“bīn”“好”读“hào”;C“济”读“j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A点拨:B“悴”应为“瘁”C“繁”应为“烦”D“协”应为“胁”。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3、D点拨:指年老因疾病困顿。
4.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4、C点拨:“怨天尤人”与“孤独”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点拨:词语的作用只有放在大的语境里,与整体联系起来才能凸显其作用。谢谢大家,授课完毕!
杜甫《登高》审美艺术赏析《登高》是杜甫于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不幸,个人的多病,加上壮志未酬,使杜甫内心极为苦闷与忧愁。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诗人带病登台的,想借此排解苦闷与忧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登高”或者“登台”都有着思乡寄情之意,表达志向之感。《汉乐府民歌悲歌》中写道:“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意思是说,想回家没有办法,心中悲痛,因而暂时用悲歌代替哭泣,用远望代替回乡。可以说,这首诗歌通过登高对所见所闻的秋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单之愁。
其审美艺术特点如下:首先,情随境生,情感深沉在古代诗歌中,情随境生是常见的手法。情随境生就是诗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种物境,突有所悟,情绪满怀,于是,诗人借着对物境(“境”即孕育诗人心中的主观情感和外物景的统一)描写,把自己现实的情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意与境和谐统一的一种表现手法。正如朱熹说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这其中的“情”往往是极为深沉的、甚至表现出凝重感,也许是早已孕育心中的情感等。
就《登高》这首诗歌来说,前四句写登高所见。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诗人面对这样的境象,后四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就由此而生,抒写了“登高”的感慨其中,颈联中“万里”和“百年”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无法喝酒,最后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运用情随境生的手法,不但使诗歌具有较强的形象感,使诗歌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氛围,而且诗人触境生情,忧国伤时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对仗工整,境界开阔对仗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者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对仗手法的运用不但便于展开空间描写,便于空间跳跃,形成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给人在视听觉上以整齐美、匀称美,从而提高诗歌的审美表达效果。就杜甫这首《登高》来看,从首联到尾联全诗都对仗,而且显得流畅自然,所以后人推此诗为唐人七律第一。
比如,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仅上下两句相对,“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十分工整,而且还有句中自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有表示天象的,有表示名物东侧,有表示色彩的、也有表示物态的。这样,短短两句,不但形象生动、自然和谐,而且审美意境开阔,更增加了诗句的情感的审美张力。
再次,言简意丰,意蕴深刻我们都知道,古代诗人特别注重“炼字”和“炼句”,做到“言简义丰”,即洗炼而内涵丰富。这样,使诗歌语言达到形象逼真,活泼生动,在富于动态中,实现以少胜多的要求。所以,“言简义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也是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在《登高》这首诗中,可以说每一句都表现出言简义丰的特点。就千古传颂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来说,宋人罗大经说这两句具有八层意思。其大意是说,“万里”,离家之远,“悲秋”言秋天让人感到悲凉;“作客”点出了羁旅之愁,“常作客”说明了半生飘零;“百年”喻指有限的人生,“多病”指百病缠身;“登台”登高远眺,表示思乡情怀,“独登台”表示孤独的境遇。上下两句一共才十四个字,就蕴含着八层意义,如果再从整体上看,也许意义更为丰富,意蕴更为深刻,足见这首诗歌”言简义丰”的特点,也可以看出杜甫诗歌意象的密集性特征。
(精选)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