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的《草房子》读后感
此篇文章曹文轩的《草房子》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曹文轩的《草房子》读后感 篇1
也许,谁都有无法忘记的童年,让人憧憬,向往,且不能忘怀……——题记
我刚拿到这本书,就端详起它的封面:一群孩子坐在一张陈旧的牛皮纸上,有聊天的,有睡觉的,还有打闹的,看起来十分奇怪。也正是这奇怪的封面,带我走进了这本书的世界。
油麻地,是少年桑桑的家乡,它给桑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童年。
这本书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以忘却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却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天生秃头的陆鹤对尊严的执着,塑造的令人发笑又令人心酸的话剧,在孩子眼中身世扑朔迷离且成绩优异的少女纸月;大人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奋不顾身跳下水只为救一只油麻地小学南瓜的秦大奶奶;从精神和物质满足的顶峰,猝然跌落到最最底层的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艰难历程;当校长的严父终于流露出来的爱子之情;初次感受到人生的少年对生与死的最初体验……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金色的麦地,古朴的房子,苦味的艾叶,寂静的池塘……这就是油麻地。那里生活着顽皮的桑桑,秃头的秃鹤、不幸的杜小康、执着的秦大奶奶和文静的纸月……他们给油麻地带来了不一样,也给桑桑的脑海里留下刻骨铭心的小学经历,让他载着那一连串不平凡的故事告别了这座他朝夕相伴的草房子。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童年就是一座向阳的草房子,它温暖、纯美又美好。也许,我们谁都无法走出自己的童年……
曹文轩的《草房子》读后感 篇2
曹文轩的这篇著作——《草房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桑桑、纸月、秃鹤、细马、白雀、白三、桑乔、杜小康、秦大奶奶……种种人物让我在捧腹大笑和泪流满面之余懂得了许多道理。
令我最感动的就是桑桑,他倔强、调皮、可爱、快乐、难过的面孔是无人能取代的!在第九章里,桑桑得了鼠疮,桑乔不停地带着他去县城里的大医院看病,可是医治的结果和村庄小医院的结果一样。为了治桑桑的病,桑乔给他扎针、吃药,甚至给桑桑扎火针!但桑桑还是坚持背着纸月送他的书包去上学,去温幼菊的“药寮”……终于有一天,一个城里的郎中告诉桑乔和桑桑:有一个高手可以治好桑桑的病。于是,桑乔准备带他去试一试。高手开出的药是奇苦无比的,但是他耳畔响起温幼菊的无词歌,此刻,他把喝药却看成了一件悲壮而又优美的事情了……就要升上初中,桑桑的小学六年生活已经模糊……杜小康,全油麻地最“土豪”的,就是他家了——全油麻地就他家一辆自行车!杜小康爸爸为了赚大钱,买了一群鸭子。说服了杜小康,不让他上学,和小康一起乘上小木船,一起赶鸭子。经过暴风骤雨的折磨,回到油麻地的杜小康,已经是个大男孩了。有了自己的打算,人也瘦了,血也流了,回来的他,不一样了。
秦大奶奶真是让我惊讶!每天在油麻地小学转悠,为小姑娘梳小辫、染指甲……却只因为油麻地小学的一只南瓜而身亡,最后,在举行葬礼的时候,剪下了一撮桑桑的头发和奶奶共同陪伴。要知道,就数桑桑和奶奶最亲了!读到这我不禁潸然泪下……“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没错,希望我们永远不要从童年走出来,珍惜这金色的童年吧!
曹文轩的《草房子》读后感 篇3
这个学期老师让我们读曹文轩的《草房子》。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友善的桑桑、文静的纸月、没有头脑的陆鹤、命运多变的杜小康、会做生意的细马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世界还有那样的地方,还有那样的一群人。
陆鹤因没有一丝头发而被同学起外号叫秃鹤,他的帽子被人扔来扔去,笑得我肚子疼了;秃鹤在聚操时不听老师的话,故意扔飞帽子,让学校丢了荣誉,我和油麻地小学生一样,对他很生气;后来,学校要排演节目,他自告奋勇,演了伪军连长杨大秃瓢,为油麻地小学夺回了荣誉,我又对他充满了敬佩。
给我印象最深的人是秃鹤,而我最喜欢的人却是桑桑,他老是做夸张的事,比如,把蚊帐改成渔网捕鱼,砸锅卖铁买鸽子,这些鬼点子让他老是遭到父母的打骂,而我却从这里体会到了童趣。他总是帮助别人,最后自己却生病了,在生与死的边缘垂死挣扎,父亲带他四处求医,却一次次都失败了,最后遇到一位老医生挽救了他的生命,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读完了这本《草房子》,让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世界!我现在的生活离桑桑他们的生活十分遥远,我不会下河捉鱼,也不会养鸡养鸭,更不会没钱而上不起学,但是秃鹤的坚强,桑桑的友谊,油麻地小学生的快乐让我体会到童年是不一样的,但生活的意义是同样的。
曹文轩的《草房子》读后感 篇4
《草房子》是曹文轩纯美文小说系列中的一部,自从看了《草房子》以后,我被荡漾于整部作品的悲悯情怀震撼。
《草房子》讲了主人公桑桑的小学生活,中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特别是最后那章,讲桑桑得了一种怪病,父亲带他走了许多地方寻医,可依旧没有好办法。那几天,桑桑天天都会去温幼菊老师家里。由于温幼菊经常熬药,所以屋子里弥漫着药香,于是就有了一个别名“药竂”。温幼菊会给桑桑讲她的童年故事,还会给桑桑唱一首无词歌。温幼菊小时候父母就去世了,是奶奶抚养她长打,奶奶只留给她两个字:别怕。这是她最珍贵的财富。在她12岁那年,她得了场病,奶奶用含着慈祥、悲悯的眼神对着她说;“别怕。”她17岁那年,奶奶永远地走了,她却从奶奶的目光中读懂了“别怕”。
读到这里,我的眼角不觉湿润了。“别怕”——这个沉重有力的词语也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人生就像迷宫,处处都是死路,还有那无数的墙壁,“别怕”告诉了我应该每时每刻都去求知,去探索,去饱览无限风光,去感受。别怕引领了我走入人生,人生的迷宫不可能没有墙壁,不可能没有死路,没有墙壁的迷宫如同白纸。同样,没有挫折的人生也毫无意义,面对挫折,你有两条路,一是放弃,二是站起来继续。走第一条路,注定你的一生将平凡;走第二路,可能你的一生将辉煌。
《草房子》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让我懂得了“别怕”的含义,告诉我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遇到挫折要站起来继续。
曹文轩的《草房子》读后感 篇5
在国庆节期间里,我读了《草房子》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写了桑桑从一到六年级在油麻地小学的经历。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的家就在这所小学里。油麻地小学里都是草房子,他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等。
桑桑经常挨打。有一次桑桑用蚊帐打渔,女老师温幼菊担忧地说:“桑桑,你又要挨打了。”桑桑打完渔回家,妈妈看到竹篮里有两三斤鱼虾,问:“哪来的鱼虾。”桑桑说,是他打的。妈妈又问你用什么打的。桑桑说,就这么打的呗。妈妈忙着做饭,没空去查。后来柳柳告诉了妈妈,最后害的桑桑被蚊子咬得是红包,左眼红肿得发亮。
在桑桑六年级时,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经过桑乔带着他到处寻医,最后终于找到一位资深的老郎中。老郎中神情淡定,说不过是鼠疮而已。老人配了药方,很快桑桑的病就好了。后来桑桑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县里的重点初中,而桑乔也因为工作优异被调到县里做校长。
我觉得桑桑是个活泼的孩子。有一次纸月被别人在板仓欺负,桑桑奋不顾身帮助她。我觉得桑乔是个善良的人,虽然他平时经常打桑桑,但是桑桑生病后他不顾自己的苦累带他四处求医治病。
我也希望生活在油麻地,因为那里的人很善良,很和谐。我非常喜欢《草房子》这本书。四年级5班
秦亚星
曹文轩的《草房子》读后感 篇6
《草房子》是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中最为人知的小说之一,它已获得多项奖项,深受读者们的喜爱。
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桑桑的男孩经历的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他淘气又善良,喜欢尝试,也很有同情心。他对纸月有异性间的好感,一直默默关怀;他在白雀和蒋一轮的爱情中扮演了可笑又重要的角色,他推动了他们的爱情,并天真地认为自己进入了大人的世界;当秦大奶奶十分不受欢迎时,是桑桑第一个接近她、关心她、帮助她。杜小康虽是桑桑的竞争对手,但他却最了解他。当桑桑得了鼠疫时,他没有退缩,勇敢地面对,毫无畏惧之心。秃鹤虽是本书中配角,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因秃头被同窗取笑,自尊心严重受损,于是采用了奇特的方式来进行打击报复。而细马则是另一个不太受同窗欢迎的“江南小蛮子”,退了学,却自己赚钱,把家里被毁的房子重新用红瓦建了起来,他对养母也十分孝顺……
《草房子》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它真实地描写了20世纪的乡村生活。书中的措辞十分优美动人,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多个事件与景物,做到了动静结合。它的动词使用十分多样化,完美地表达了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它的情节安排也十分合理,每个章节之间都做到了上下呼应。
依我看,书中的草房子象征着宁静与和平,我们应该珍惜它,携手共进,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