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此篇文章读《红楼梦》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红楼梦》有感 篇1
今天把红楼梦全部读完。合上书本,闭目深思,觉得颇有感慨。做为中国十九世纪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在我面前展现了一片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展开了一幅纷纭璀璨的画卷。红楼梦通过对贾府几十年的动荡变迁,由兴到衰,由衰复兴,写出了封建社会中一个大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着意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形象各异,命运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亲临其境,笑与贾府的人一起笑,哭哭与贾府的人一起哭。书中的人物的命运生亡直接牵动着读者的心。
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并非夸张虚谈。在书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美学、语言学、伦理学、佛学等等各个领域,谈政治,朝政官场的描写很多,在贾府内部,王熙凤虽然识文不多,但在经济之道上却颇有见地。文学自不待言,从《四书》、《五经》到《西厢记》、《牡丹亭》。特别是大观园里几次起诗社,其中写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好诗,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里,通过宝玉太虚幻境一游,写了《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并演了十二支曲红楼梦。从这些诗词里,颇见曹雪芹的文学功底。特别是那首被人称为第一的,写得更是凄凄离离,令人悲啼。"一个是良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首词中作者对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描写的淋离尽致,而且言词之间,情真意节,慨叹人世不公。从艺术上说,里面着意叙述了绘画技术和技巧,写了弹琴的技术、技巧等等这些,说明了曹雪芹在艺术上也颇称内行。
贾府的人虽然个个娇生惯养,整天山珍海味扶持,然而上上下下却者是多灾多病,弱不禁风。那就还要麻烦曹老先生以老郎中的身份出现,观颜、切脉、寻问病情、对症下药,并开列出一个又一个药方,维系着大观园内外我们的主人公们的生命。若说建筑,那叹为观止的大观园就是明证。大观园里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亭榭楼阁,布局排列,使人如入仙境一般。又从大观园的一景一色到姑娘、丫头、公子们的`服装打扮,样式色彩,哪一样不别具着作者的匠心。可见作者对美学也很有见地。大观园内外令人心旷神怡的不仅仅是那些如画的景物,更重要的是里面生活着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之间的言谈话语,嬉笑打骂,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错综复杂的关系,充分地使作者发挥了自己语言技巧上的才能。同时也客观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面貌。佛教在本书中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一开始,空空道人携带当初女娲补天所剩之石到人间,宝玉的历史就开始了。在文中,妙玉、惜春对佛教十分虔诚,最后宝玉也割断尘缘,随疯僧飘然而去,这里面,讲叙了许多佛门戒律。
总之,读过《红楼梦》,使人大开眼界,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世态炎凉;对我们思想成熟,以我们认识社会都会有所帮助;也使我们重新的认识了人生。
读《红楼梦》有感 篇2
《红楼梦》的是我们国家四大名著之一,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人都曾经阅读过《红楼梦》,而且每个人对于《红楼梦》都有不同的看法。我在第一次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只是对里面的一些人物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可是等到我第二次再仔细阅读的时候,才被里面的那些爱情故事所打动。我相信任何阅读过《红楼梦》里面爱情故事的人,都会为里面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所震撼。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富贵的贾府之中显得非常的纯洁。他们两个人之间从小就青梅竹马,等到长大成人之后坠入爱河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显得非常的自然。可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是非常的.悲惨的,甚至是生不逢时的。
林黛玉骨子里面就带有叛逆以及孤僻,所以在姐妹里面她显得那么的出众和卓尔不群。他的所作所为就像一朵独自绽放自己的荷花,那么的高贵纯洁。除了这些以外,每次和自己的姐妹们在一起饮酒赏花作诗的时候,都总是艺压群芳。可是因为自己身世的原因,因为自己是贾母外孙女的原因,即使自己身上是富贵的,但是也掩盖不了自己在贾府寄人篱下的这种现实情况。也正是因为这种现实情况,造就了林黛玉的孤苦无依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每个人对于林黛玉的性格都会感到难受,因为自身的原因,所以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性格上面的缺点也造就了他的悲剧。其实,与其说是以原创为首的那些封建集团扼杀了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更不如说是这个万物的封建社会,让他们之间的爱情。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面逐渐的细密。林黛玉的思想是进步的,可是在进步的同时,一场荒唐可笑的婚约却将林黛玉推向了死亡的地步。
贾宝玉是林黛玉的光明,可是林黛玉所看到的光明实在是太巧了,对于他的力量也是太小了,所以最后就能够被这。封建的,万物的,黑暗的社会所吞没。其实读完之后回想,才发现像林黛玉一样多愁善感,见不得悲剧的女孩,也许最后的死亡才是她最好的结局。死亡可以让她解脱人世间成库也可以让她终结所有的悲剧。虽然说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是短暂的,但是却如流星一样绚烂。
读《红楼梦》有感 篇3
沉静淡泊、温柔平和、恬淡朴素、宽厚热情,出落成大家闺秀的宝钗显然是在贾府八面玲珑、四面讨巧,人际关系处理得相当好。
为了得到宝玉,得到所谓的“金玉良缘”,宝钗一次次放下“大小姐”架子,去赢得袭人和其她丫鬟的尊重与欣赏。她讨好贾母、讨好王熙凤、讨好府内所有有权有势的人,甚至还讨好人人挤兑的赵姨娘。与他们结成“神圣联盟”;对“金玉良缘”的渴望,使她竟然与自己的竞争对手黛玉成为了好朋友,她也在极力消除黛玉对她的偏见,以便在宝玉面前展现一个完美的形象。
虽然宝钗与黛玉在争夺着同一个人,虽然宝钗有些奢华俗气、思想庸俗,甚至于虚伪做作,但她的才情一样同黛玉出众,她比宝黛更世故,以至于做出食蟹绝唱,“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借螃蟹隐喻一些人横行霸道,却最后成为别人的盘中餐。讽刺的狠毒,这样的绝妙,恐谁也不可及。
同样是宝玉挨打,宝钗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招摇显摆自己对宝玉的关心,而黛玉呢,则是悄悄的、在没人知道的时候趴在床边低声哭泣。两人不同的反应,折射出了两人对宝玉感情,一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另一个才真正的爱上宝玉这个人。
宝钗做的.事,不论是黛钗交好,还是看望宝玉,里面都有着一些虚假的成分,又好像是作给外人看的。黛玉过于文学化,而宝钗却更显得真实,她处世待人的圆滑,她利己却不损人的心机,她不会像黛玉一样使“小性儿”而四处树敌,她的人缘儿很好,在如今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更容易生存。这或许也是我们现代人的悲哀啊!
读《红楼梦》有感 篇4
虽说我早就知道《红楼梦》这部书,可第一次真正接触它还是在假期。
读了《红楼梦》之后,我常常沉浸在悲伤,凄凉的气氛中难以自拔。“今日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你知是谁”如此悲凉的调子,让我不由得黯然悲伤。“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演绎人间的悲欢情愁,“玉带林中挂”林黛玉,柔情中透着一丝倔强,智慧中不乏一丝高傲。林黛玉命中注定你的悲剧,含泪葬花是你的凄婉的结局,。尤其当我读到“断情焚诗稿”时,让我不由得潸然泪下。
但或许这便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破碎的美丽,含笑的悲剧。
细想,倘若林黛玉还活着,脆弱的她又如何承受贾府的变故?即便贾黛二人终成眷属,双飞双宿,我们又如何想象高傲的她满身油腻下厨房做饭?就算贾府兴旺,刚烈的她又如何容忍二女共待一夫?这样想来,黛玉的离世对她未尝不会是一件好事,让他带着一份美好的回忆离开,也让林黛玉这三个字成为凄美的代名词,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我常想,如果没有残垣断壁,枯枝落叶,没有石倾玉裂,柳败花残,没有星陨月缺,云重雾冷,就不会有如此丰富的世界。如果没有黛玉的'凄,宝玉的痴,宝钗的悲,香菱的呆,晴雯的傲,也不会有这部催人泪下的《红楼梦》。
当破碎已在我面前,我们绝不能只觉得从巅峰居然坠入深渊,认为自己已经走到辉煌的尽头。我们应该想到,没有初一的月缺,哪来十五的月圆?
破碎也美丽,破镜重圆就是最好的鉴证。
读《红楼梦》有感 篇5
林黛玉真可怜啊!这是我第12次为林黛玉叹息。唉,老天真不公平啊!也不知是第几遍阅读《红楼梦》了。贾府,一个大家庭,一个充满着悲欢离合的大家庭。贾宝玉和众姐妹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学习,那时的他,怎会知道,自己将面临一场生死离别?《红楼梦》,多情善感,不像那《三国演义》气势如虹,不像那《水浒传》惊天地泣鬼神,更不像《西游记》,时时刻刻都有生命危险。可就是这样和谐的一家,结局却是悲惨的。多少人死去,多少人离开,又有多少人忍受着孤独和凄凉!林黛玉,集宠爱于一身的妙龄女子,她善良美丽,但可惜世态凄凉,最后也只能将那一丝不甘和那为泯的爱意带进棺材。我声泪俱下。不是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么?在林黛玉气断身亡的时候我也伤心欲绝,好可怜!宝玉竟然会误娶薛宝钗!其实再想想,如果贾母等知道黛玉的病是“心病”的话,她们是不是会让黛玉嫁给宝玉来冲喜呢?那是不是会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呢?我这是不是孩童之言呢?如果朋友与朋友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能多一份理解,是不是就会少一份伤心呢?这么想又是否正确呢?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一个反面角色,我想《红楼梦》里面反面角色王熙凤吧!她阴险卑鄙,心计很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但我相信他们本性善良,人嘛,得学会宽容。朋友说,王熙凤最后也凄惨地死了,这是她自作自受。也许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看法会不同吧。但王熙凤对女儿巧姐的爱,令我为之动容。不知不觉中,眼眶里已有晶莹的泪水闪动。她毕竟是个母亲。母爱永远是伟大的,无论再艰难,也要为子女撑起一片蓝天!我叹息一声。妈妈让我看书背后的几句话:“在这‘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四大家族,这些美丽聪颖的'女子吟风弄月、日月笙歌。这何止是一场悲欢离合的爱情悲剧,更是一段错综复杂的家族兴衰史、一组震撼人心的炎凉世态!当我们感动于其中时,那就是我们正折服于其中永恒不朽的艺术魅力。”
曹雪芹,您又是怎么想的呢?难道您写《红楼梦》时,心中思绪万千?您是否也在感叹炎凉世态?也许她在写悲伤结局的时候,是在向世人的一种呼吁,一种感叹,一种倾诉呢?
12岁了,对《红楼梦》有了新的见解。这是我读完书的真实感受,毕竟是孩童的思想,我有着疑问,我有着感动,有着震撼,有着对这本书无穷无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