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
此篇文章《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
1.《猫·狗·鼠》猫具有“尽情玩弄”老鼠、配合的时候爱啤叫、时而“一副媚态”等习性。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深深地鞭挞了与猫有类似习性的一类人,比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所谓“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作者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惨遭杀害的往事,借以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文章回忆了作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选取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几件事:她的睡相不好、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了“我”的隐鼠、给“我”买来《山海经》,刻画了一个纯朴善良的封建女性形象。她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不仅朴,而且善良、能够关爱别人。作者由原来的讨厌她,变成敬她、爱她。整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缅怀之情。
3.《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是一本宣扬封建孝道的读物。作者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出发,重点讲述了自己在阅读“老菜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发的强烈感想,批判了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认为它们是无稽、荒谬、可笑的,是伪君子的所作所为。
鲁迅对反对白话、妨碍白话发展的人的诅咒,以及他对《二十四孝图》的嘲弄和玩世不恭式的解读,显示了鲁迅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无所畏惧革命精神。
4.《五猖会》文中主要记叙了作者童年时观五猖会的情景。“五猖会”是难逢的盛大的赛会,让人兴奋得不得了。然而在出发的时候,鲁迅却被父亲叫住,让他背书,并下达了“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的命令。一次“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断给打搅了,变得索然无味。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压抑心情。文中既对有繁华市井的描写,也有细腻的内心描写,两者相得益彰,展示了作者儿时生活的酸甜苦辣。
5.《无常》鲁迅描写了一个“阴司间的鬼”——无常。他不同于一般的恐怖的恶鬼。他公正无私、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因而受到民众的喜爱。阴间尚有如此通情达理的鬼,如此公正的裁判,反观人间呢?这对军阀统治下的“阳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2
朝花夕拾,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翻开书,上面记录着十篇关于回忆的散文。这些文字,着实带着我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走了一回,就像书上介绍的一样,“虽已随时光流逝而成‘夕拾’的朝花,但这‘朝花’依旧不失其绚丽馥郁。”
在文中,我仿佛可以见到那只被童年时的鲁迅所救养的小隐鼠、他心爱的《山海经》、保存着他美好回忆的百草园……在他的记忆之中穿行,虽已年隔久远,却不禁让人去回想自已的童年。
因为他父亲生病,鲁迅先生曾与两位名医周旋过一阵子。名医开的药方都很奇怪,药引都需要自己去努力找寻。鲁迅就这样听著名医的吩咐,去寻药引、寻药丸 ……可是,他父亲的病却最终也没有好起来,反而更加严重。后来他去仙台学医,原本只是想救人间疾苦的……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的那一段日子里,他的老师——藤野先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书中初次的描写来看,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他对鲁迅这位中国留学生也是十分关心,他让鲁迅每星期把讲义给他看,并且细心帮他改正,这样默默的帮助持续了一个学期。他对鲁迅的关心又是细致入微的,因为听说中国人敬重鬼而担心鲁迅是否愿意解剖……这是一位热爱医学,真心希望能够去发扬医学并且去医治人们,治学严谨、正直诚恳、热情关怀、毫无民族偏见的伟大的导师。
在我心中,鲁迅先生一直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所以,有一次,他愤慨了,当看到一影片中一个为俄军做侦探的中国人要枪毙,在一旁围着的却是一群中国人,在周围观看的日本同学还高呼着“万岁”,他心中的爱国思想、民族责任与使命被唤醒,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字去医治国人。
读了这几篇散文后,既让我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童真的一面,又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他是一位用笔去战斗的战士,他正义、黑白分明,为革命而奋斗。在这里,他用朴实、亲切的笔调描绘着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情,这些作品中显示出来的回忆又回应着当时的现实生活,留下我们去体会,去了解……他不愧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3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长大了,年老了,回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花朵在朝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娇嫩,到了夕阳西下再将它摘去,虽没有了清晨的.那份娇嫩,却又因夕阳的映衬而平添了一缕风韵,令人浮想联翩。
鲁迅虽是一位作家,却又是一个乡下人,乡下人却又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读书。这样便使他既没有乡下人的粗狂,又多了一份知书达理;既没有城里人的娇气,又多了一份大度气派。他怀念儿时的童趣,怀念与小虫子为伍的欢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的童年仿佛是在一首大自然的圆舞曲中度过的。趁大人们不注意,偷偷溜进书屋后的园子里野玩,却又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给召了回来,到书屋后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评伦也就是枯燥无味吧。只有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可以画画儿,渐渐的,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了;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读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小时候有些竟与我相似,使心中产生共鸣,也许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魔力吧!
自己的童年当然没有鲁迅先生的有趣,这儿并没有百草园,更没有虫儿的相伴。只记得小时候最爱玩的就是橡胶泡泡。一支小牙膏里装着橡胶,挤出一个小球儿粘在吸管上,然后鼓起腮帮子用力吹,就形成了一个个透明的橡胶泡泡,它并不像普通泡泡那样一戳就破,反而可以放在手上玩弄。很小的时候吹不动,就看着妈妈吹,长大了,便可以一个人趴在阳台上吹了,即使腮帮子吹得酸疼,也继续一个个吹下去。
读《朝花夕拾》,品味鲁迅童年的乐趣,不一样的童年,一样的快乐!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4
这个作品记述了鲁迅先生童年时候的生活与青年时的故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与事。
在这十篇散文中,我对《二十四孝图》的感触最深刻。
当时翻阅目录时,第一眼就看到这个题目,我便有了想看看这个《二十四孝图》的想法,我就是想看看这二十四个孝子是怎么样实行自己的孝道的,那层面我认为应该很感人吧。可是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读了这《二十四孝图》,我并没有被感动,取而代之的却是愤怒,震惊,气愤。例如“郭巨埋儿”吧。郭巨因为家里穷,便决定把刚出生的第三个儿子埋到已经去世的父亲的墓里,当陪葬品。他被抱在母亲的臂膊上,而父亲正在挖坑准备埋了他,这是多么的可悲啊!幸好后面挖到了黄金,不然都不知道那孩子该怎么办。这简直就是把肉麻当“有趣”!
还有一个让我反感的就是“老莱娱亲”了,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玩闹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怀里的小孩子,是有多大的差别啊!老莱本应该拿一根拐杖,安度晚年,却拿着拨浪鼓,还在地板上像小孩子一样玩耍,真是恶心啊!这简直就是装模作样!这样并不能讨父母欢喜,反而侮辱了孩子。这简直就是“扭曲了前人,教坏了后人!”的.行为!
这就是孝吗?错,大错特错。这是他们借着孝来实现自己的私念而已。可见,这摧残性命的“孝”是多么可怕啊。一个个多么无辜的性命就这么的没了。
这些这是以前残酷的社会的冰山一角罢了,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否如意呢?那些帮助他人的人反而变成可伤害他人的人,这让许多人热爱帮助的这颗心都逐渐消失了,碰瓷这一类已屡见不鲜。还有些人为了钱,做一些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事。还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随意把别人踩在脚下。
我们作为新一代人,更应该好好学习,努力报效祖国,共同建造美好新时代。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5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回忆录集,收录了鲁迅在1928年间所写的回忆录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鲁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
初读《朝花夕拾》不觉得这像一本名著,反而觉得像是一个朋友在与你闲聊家常,原来这才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我正在读“无常”这一篇章时,也正好是全书的一半,这“无常”与之前“五猖会”上的塘报、高照、高跷、抬阁、马头等,一定是鲁迅爱看的,不然怎么会写得这样细呢!从此看来鲁迅小时一定也很贪玩,不过这里主要还是反映了鲁迅思想中恋乡的一面。
再往前看《二十四孝图》还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只是觉得这篇文章一定还有深层含意,看来我还得慢慢的渗透一下,才能得出结论。
说起《 狗、猫、鼠》 和《 阿长与〈山海经〉》可是我在这半本书最感兴趣的文章了。
一开始,看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像是在听故事一样。文中的鲁迅可是把他仇猫的原因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说实在的我也挺讨厌猫的,也是因为它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我最爱的'红烧鱼。不过,如果当时的我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的话,就能和鲁迅先生媲美一下了,题目就叫做《我·猫·老鼠》。虽然我平时不太喜欢老鼠,但看了这篇文章,突然觉得其实有只“隐鼠”也不错啊!可当我看到阿长踩死“隐鼠”的那一段时,感觉真有点气愤,同时也为鲁迅失去“隐鼠”而感到惋惜。更感觉阿长真坏,不仅踩死了可爱的“隐鼠”,还把罪祸强加在了猫的身上,使鲁迅错怪了猫。
从看了《阿长与》开始,如今我已不记恨她了。在《阿长与》中的她,虽然多嘴,礼节多,但是她爽直、淳朴、又能帮鲁迅买《山海经》,人品也是不错的。
《朝花夕拾》的内容简短但不缺乏经典,看来我想读透这前半本书,还得好好体会、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