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的读后感
此篇文章梵高传的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梵高传的读后感 篇1
书中描写梵高热爱生活,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他富有同情心,与低层的穷人生活在一起,渴望当一个好牧师。他的灵魂太纯真,太善良,太充满理想,为了矿场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悲惨的穷人,把自己的生活费都给了他们。虽然矿场的穷矿工都能成为他的朋友,但教会却始终不理解他、不认可他,无论怎么努力,都不承认他,不让他继续干下去了。
梵高没有进过科班,通过自学和不断的探索,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创造了自己的画风。他脑海里关注的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他要通过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内心、去表现别人看不见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写的是“神”而不仅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别人看不到,他画的别人感觉不到、理解不了,没人欣赏他的画。除了他的弟弟,没人买他的画,更没人收藏他的画。他不与周围的世俗妥协,不为生活的穷困潦倒放弃,从不改变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别人眼中的疯子,被送到了疯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几乎都是在疯人院里完成的。
读了《梵高传》,令我最难以忘怀之一的就是梵高的爱情,梵高爱过许多人,但他去世时仍是单身的。虽然爱情对梵高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从小孤僻的性格导致他没有成功结婚。然而,几段爱情大大影响了他。
说到温森特的一生,不可能忽略爱情,爱情对温森特来讲是多么重要,虽然在这方面,他一无所获,从未成功过。温森特一共有4段爱情,这4段爱情,不断地改变着他,使他一步步走向成熟。
梵高传的读后感 篇2
梵高,一个用生命和孤独燃烧自己的旷世天才。——题记
聂杨笔下的梵高,他的一生挫折、希望,彼来此去。给人们带来什么,又带走什么,无人能一笔包揽。今天我聊聊影响着梵高一生的人或事。
一、有一个好的亲人。梵高的弟弟提奥就是这个身份的扮演者。梵高在家中父母对他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梵高做了什么事,而他的弟弟才是在他37年人生中,给予他最大帮助的人,且是他最大的支柱。凡高短暂的人生中缺少的就是经济上的支持,然而他就给梵高做起了补给站,从提奥进入伯叔的公司后,就干的比梵高好,由此经济来源稳定,于是乎,哥哥的“浪迹天涯”就得由自己买单,不光担负起了梵高身为长子,未来养家糊口的责任,还成了他的大金库。
要是别人怎么会这样无条件妥协呢!暂不评价梵高这样的任性是对是错,也不计较书中与他与弟弟的吵吵闹闹,只是他这样的人生中,能有提奥这么一个人,真的就无比幸运了。
二、有一个好的引路人。提奥不仅在经济上支援着梵高,还给梵高找到了同行者——拉帕德。他的出现莫大的改变了梵高许多。以作画为乐的梵高有了这位亦师亦友的同行者,也为他的美术之路有了更多的指导与点拨,他们共同进步。“与拉帕德的交往,令梵高之前蒙垢的内心被照入一束光亮,他越来越深信自己在不久之后,也会成为同拉帕德一样优秀的艺术家。”由此可见,一位忠友对一个人无比重要。
接下来就一起说说令凡高的一生曲折的事情吧。
一、一个不争气的身体。37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尤其是一个充满艺术天分的灵魂。你说,如果医生准确的告诉你身上哪里得病了,也不是无法接受,但精神病也许是一个最有毁灭性的病了,它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开始侵蚀,击垮人的心灵、身体、灵魂。“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梵高,眼中已经看不到世界的美好了,他一直渴望的理想生活变得遥不可及。梵高虽然每天还在坚持画画,但是他的绘画基调已经变得绝望而愁苦,正如他自己的内心一样。梵高找不到解脱的方法。”正如这样,疾病折磨着这个艺术家,他最终也挡不住命运的安排。37岁的青春年华,由一把***做了终结了。
二、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书中写到梵高的家庭,父亲、母亲、弟弟妹妹,每一个人都不看好梵高。对于梵高的态度也随着他做的每一件事儿改变。梵高有了志向,家人鼓励;他迷失自我,家人厌恶;他有了成绩,家人鼓励;他受到挫折,家人失望。我觉得无论一个人想做什么或者能否做成什么,作为亲人,亦或是作为孩子的父母,支持,应该是对他最大的帮助了吧。
三、出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那天与美术老师聊了聊梵高的事情,我问老师“为什么梵高的画作在他去世,甚至过了很久之后才有名,而在他在世的时候却无人问津呢?”
老师告诉我一个答案——他的思想太超前了。当时的社会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画作。所以才使这样一个美术天才没落于世。老师不禁发出了感叹,一个天才就被一个错误的时代而耽误了啊。
对于这样一个新兴艺术者,他的离去,对这个世界真的是莫大的损失。我们也只能更多的怀念与铭记了!
梵高传的读后感 篇3
梵高,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也许大家听到这个名字后,第一反应是他的伟大画作,可是这些画作的背后却拥有着一个大起大落的人生,梵高,是一个既倔强又孤僻的人,他永远都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艺术,面对画作时,他既开朗又开放,你在他的画作里,几乎看到的全是无畏的信仰和他内心的渴望。
然而面对爱情,他是热烈而深沉,但就因为自己的性格和脾气给他带来爱情的无缘,使他陷入悲痛的困境中,反而,我觉得这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吧。就像上帝给你开了一扇门,他也很有可能关闭了一扇窗,只可惜,梵高的两扇门窗都被关闭了。最可惜的也只数梵高死去后他的作品才渐渐被世人皆知。梵高的一生是凄凉的具有挫折性的,但是面对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他依旧是积极乐观,执着于自己的爱情和事业,我觉得梵高就像颜回一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乐,贤哉,回也。”
梵高传的读后感 篇4
荷兰画家温森特·梵高,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在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温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丹青妙手无人能识,厄运是他永远的朋友,大多数时候,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顽强的拼搏,努力从要淹没他的滚滚波涛中,抬起高贵的头,作最自由的呼吸。然而他用自己的画笔,创造了另外一个理想国度。这个国度里,有旋转着的星光,有被风吹乱的柏树,有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有向日葵和大片大片的麦田。正是这个理想国度支持着他,即使在最穷困潦倒之时,对生命仍是充满着最质朴的热爱。当星夜中流光闪烁,这位疯狂的天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更美,更富于创造力与无限激情的全新世界。
“而我的,将悬挂在卢浮宫里”这是温森特·梵高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梵高日日夜夜承受着来自不同行业的人的嘲讽,可他依然保持初衷,梦想不动摇一丝一毫。这并非自满,这是对自己的能力与才华的肯定,这是王者的风范,只有弱者才去否定自己的未来和他人的未来!每当我梦想着“清华北大”的时候,总有人去撕破我的梦想,可是我不甘,“当你自己都还没有踏上金字塔的顶峰,就没有任何资格去否定一个人的未来”我从不在乎他人的冷讽,同梵高一样,坚持自我,保持初衷,上帝永远不会亏待有准备的人!
梵高传的读后感 篇5
梵高,印象派杰出的荷兰画家。独特的个人画风,鲜艳的浓烈色彩是他的关键词。从《吃土豆的人》到《麦田里的乌鸦》,每一幅画,都是梵高的生活写照。梵高终其一生都是一个落魄的艺术家。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至死都只卖出过一张油画。在每次失败后,到底是什么支撑这个艺术家?
1、逐梦青年
在不了解梵高时,我只知道他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但认真读完《梵高传》才发现,他不只是个艺术家,他还是个逐梦的人。在逐梦道路上,梵高从未停止,他也从未放弃。即使是受到每个人的嘲讽,即使只有一个亲人支持他,梵高也从未放弃追逐梦想。
每个月靠弟弟提奥的150法郎维持基本生活,其实只要放弃绘画,梵高依旧可以做个牧师。梵高出生于艺术家族,其实他根本就可以做一个卖画的资本阶级的人。可是他没有,他为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为了艺术,他牺牲了一切。我们只看到了梵高的色彩多么美,画作多么精致,却从未了解过每幅画背后那个为了梦想永不言弃的梵高。哪怕身无分文,也绝不放弃绘画;哪怕遭到全世界的反对,也绝不停止追梦。只要不放弃,梦想永远近在咫尺。
2、创造疯子
从最开始的暗淡无光,到最后的鲜艳色彩,梵高的画技越来越高超,他的创造力越来越强。自然之美被梵高画得淋漓尽致。梵高不畏惧酷暑,不畏惧严寒。他为了艺术绘画竭尽一切,接近疯狂。或许不敢想象,即使在圣雷米病院,他也能创造出传世奇作。对于色彩的迷恋,对于创造的疯狂,才是梵高的本色。阳光的炽热,大地的深沉,都是他绘画的一部分。向日葵的黄色,星夜的蓝色,梵高想象与创造齐头并进。他的作品里,仿佛一切都活了过来。
3、渴望生活
对于这样一个热爱绘画的人来说,生活里大部分都充斥着颜料画笔是很常见的。从早晨到夜晚,他总是需要大量时间来来绘画。即使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他也没有放弃绘画。在梵高的作品中,有一种对于自然的崇拜,有一种对于生活的渴望。他渴望可以卖出一两幅画,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柔和的线条,鲜艳的色彩,都表达出他对于生活的渴望。梵高的个性孤僻,生活里只有印象派的疯子画家愿意与他相伴。梵高之所以成为了画家,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梵高对于生活美的追求,对于艰苦生活依旧不放弃的精神。梵高的一生痛苦却又精彩,他的生活艰苦却又不失色彩。只有痛苦过,经历过,才知道人生该怎么走。梵高渴望生活,热爱生活。从最开始空白的画布到最后精彩的画作,支撑着梵高的正是他对于生活无穷的喜爱。每一幅画作都是对于梵高的诠释。这一生支撑着梵高不放弃的便是对于生活的渴望。
就是这样一个天才画家,最后还是在夜幕中陨落了。他再也受不了精神疾病的折磨,他选择了自杀。或许对于梵高这才是最好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