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

2025/08/15读后感

此篇文章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两本书皮金黄的文言文名著静静地躺在桌子上,轻轻翻开,细细品读,书中的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合上书时,我平静的心早已波澜壮阔。没错,它们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的故事。翻开第一页,首先我看到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作者罗贯中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把忠、仁、义融入书中,深入人心。

忠。他降汉不降曹,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他就是关羽。关羽不但忠,而且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里描写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自从我读过《关羽刮骨疗毒》之后,关羽的形象在我心中高大了起来,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仁。刘备骨子里透着一股仁的精神,刘备携民过江事件也让他的爱民名声流传。刘备、诸葛亮大败曹军之后,移驻在樊城。曹操为了报仇,分兵八路,追杀而来。诸葛亮料定抵挡不住,劝刘备放弃樊城,渡过汉江。刘备不忍心抛弃百姓,便带着他们一起过江。刘备看见百姓拖儿带女,号泣而行,哭喊:“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就要跳江。幸亏左右急忙抱住,才免于刘备自尽。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中。

读完《三国演义》,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三国演义》中的“义”,只是指兄弟之义,国家大义和知遇之义吗?它是否有着更深刻的含义等着我们去体会,发现呢?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提及四大名著,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其中的《三国演义》更是家喻户晓。《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创作的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书中的《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刮骨疗毒》等故事都很有意义,值得反复回味,每次阅读时都会产生新的感受。在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三顾茅庐》,它让我受益匪浅。

天下的君主有谁不想得到有才华的人呢?“三顾茅庐”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前两次诸葛亮不在都未能拜访成功,锲而不舍的他准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劝他放弃,说:“别去了。”可刘备一心坚持,一定要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路,为了表达诚意和尊重,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住处,到了诸葛亮的住处,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就一直一直等……等到诸葛亮醒了,才开始谈论国家大事。

读到刘备在厅堂外耐心等候的片段时,我不禁想到刚开学那会,学校发了新书,我去找全家包书皮包得最完美的爸爸寻求帮助,可是一直在忙工作的爸爸说:“等一会儿,等一会儿。”我立马不高兴了,气鼓鼓地自己动手,结果包得乱七八糟,和手巧细心的爸爸包得比起来,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如果当时我能尊重爸爸,让他先忙完手头上正在进行的事情,错开时间再帮我包书,如果面对繁忙的爸爸我能更有耐心些,事情的结局肯定大不一样!

从《三顾茅庐》的故事到自己亲身经历的“包书皮事件”,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在确定目标之后,不但要具备向着目标前进的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精神,也要能像刘备那样,尊重老师,尊重长辈,尊重比自己有才华的人,谦虚地学习他人的优点,及时弥补、改进自己的不足,即使遇到了失败也不能轻易气馁,轻言放弃。这才是成功之道!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主要向读者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诸侯割据的一副副历史画面。

小说中出色的谋士比比皆是,最使我敬佩的是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通。他后来投靠刘备,为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刘备死后,诸葛亮有12年独揽大权,他完全可以做第2个曹操,称王称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终其一生并未取代刘禅。这足以表示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

小说中的赵云武艺超人,真乃一代良将。他曾冲进袁绍营中如入无人之境,大破袁绍。他也曾在万军之中单枪匹马救刘备的儿子,并杀了曹操阵营的五十四员名将,夺了四条长枪和一把宝剑。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书中的关羽不仅武功过人,而且义薄云天。他因一次战役被迫降曹,但提出约定:他一但知道刘备的下落,就一定要去找刘备。在曹操营中,曹操为了笼络关羽,经常送他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但关羽仍不变心,对故主忠心耿耿,并最终回到刘备身边。

纵观《三国演义》中各路英雄豪杰,他们或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或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或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造福一方百姓,为后人留下一段段佳话,让人望尘莫及,徒生敬佩之情。

抚卷沉思,我从这些历史任人物身上,感受到了他们那种横枪跃马,驰骋疆场的洒脱英姿;感受到了他们怜惜苍生,关心百姓的悲悯情怀;感受到了他们笑对死亡,舍生取义的英雄豪气……

唉,虽然东汉末年和英雄很多,但早已灰飞烟灭,成为历史,可惜!可惜!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我国四大名著中,我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今年寒假,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以东汉末年为历史背景,以魏蜀吴三国为主干线,叙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100余年的风云变幻,兴衰起伏,云波诡谲的历史演义故事。三国中有很多聪明的人,如诸葛亮,司马懿,郭嘉……读了他们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头脑比肌肉更有用,要做生活的智者!

书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虽然他不像赵云一样能打,但是他的头脑在三国中肯定名列前茅,“草船借箭”中他观天象、懂地理、识人心,向曹军成功“借”了10万支羽箭!“空城计”中他命人把旌旗隐藏,又叫士兵把城门打开,派几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自己则领着两个小书童,到敌楼上弹起琴来,令生性多疑的司马懿全军撤退。“七擒孟获”中他将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孟获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诸葛亮善用头脑的事例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多用头脑,能用头脑解决的,千万不要用蛮力解决。头脑用了能很快的恢复,但伤筋动骨可要100天啊!

记得有一次,我跟小伙伴一起玩,不知怎么着门坏了,他被关在了房间中,很着急。我用力推门,门纹丝不动,用力踢门,但门却毫发无伤。当时大人都不在,我就慌了,使了全身的力气推拉顶拽,可就是打不开。后来我灵机一动,想起了书中开门的方法,轻轻一推,门就开了。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善用头脑,做生活的智者吧,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游刃有余。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跨入三年级,老师推荐我们看四大名著,我疯狂爱上了《三国演义》,爱上了刘、关、张的兄弟之情;爱上了亮、瑜的足智多谋;爱上了绍、曹、刘的运筹帷幄。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他们自从结义后,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在第十五回中关公被曹操所擒,曹操想收买关公,让关公成为自己所能用的大将。于是,他献酒、献钱、献美女,但关公都不屑一顾。最后曹操拿出心爱的宝马——赤兔。关公看到非常高兴,连夜骑马与刘备会和。曹操是赔了宝马又失脸面。从而看出关公对刘备的兄弟之情有多深。在第五十回中关云长义释曹操,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败涂地,落荒而逃,被关云长所擒。曹操道出了他之前对关公的好,关云长听后就放了曹操。从而看出关公讲义气。

《三国》中还有许多人物都能体现他们的情与义,这些深深触动我小小的心灵。

记得有一次我刚上完体育课,当时我们都口干舌燥,而我恰没带水,于是我向我的好朋友要水喝。但我的好朋友扭扭捏捏的就是不肯。我当时气极了。从此我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想着总有一天我要以牙还牙。这一天终于到了,快上课了他突然跑过来向我借刨圈。我想:是你先对我不义,修怪我无情。他灰溜溜的走了。课中我总是坐立不安,想起《三国》,想起他们朋友间的情深意重,觉得我好小人。于是我偷偷的把刨圈传递给他,他收到刨圈后向我甜甜的一笑。我这才安心听课。

从此我们又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而我也懂得了遇到什么事都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朋友要以礼相待,不要斤斤计较。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6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十分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必须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齐去找刘备,最后最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述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能够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能够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正因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