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25/08/16教案

此篇文章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具教具准备:

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红和小华相约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给小明作生日礼物。瞧,他们做得多认真啊!(出示主题图) 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细看,这些物品上有没有我们以前认识过的图形啊? (闹钟的面是圆形、纸工袋的面是长方形……) 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闹钟图) 评:教师创设小明过生日这一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在观察各种实物图形的基础上 ,教师的一句简短的问话“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认识角。 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电脑闪现) 三角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闪现) 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闪现) 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 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五)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课题:平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习无剩余的平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平均分

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

预设:表示平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1)引入新问题

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小百足虫想到了小松鼠,松鼠只有4只脚,穿起鞋子也比较方便。

绘本:于是百足虫又带了9只鞋子,准备送给好朋友小松鼠。

课件提问:想一想9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2)动手分一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分一分。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子图片。

1.同桌两人摆一摆、分一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一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生展示分法

师:哪一组来帮我分一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子分一份。

分好第一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子数比1只松鼠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子之后,

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比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白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鼠需要4只鞋子,而剩下2只鞋子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一说?

预设:剩下的鞋子只数比一只松鼠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

课件出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5)写算式

师:你能也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方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示

预设1: 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小松鼠有4只脚,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就分走了8只鞋子,本来有9只

鞋子,就还剩下1只鞋子。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就用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鼠,就把2写在后面,还剩下1只鞋子就在最后面写上1.

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生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生的4只鞋子分一份,就把4只鞋子图片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就用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子,我们就在2只松鼠的后面写上1只,中间我们用6个小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示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一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里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手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子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小百足虫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子、11只鞋子分给小松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子,每4只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余2只鞋子。

师:用哪一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鼠有4只脚,而剩下的2只鞋子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比一只松鼠的脚的只数(手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子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子、10只鞋子、11只鞋子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子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示课件分12只鞋子(正好分完 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生了余数,分12只鞋子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十二。

师评:他用了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子的话,就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追问:谁听明白了?

请人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鼠。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

追问:那余数能大于4吗?比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大于4只鞋子,也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提问:余数不能大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4.

师板书:余数必须小于4.

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小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示课件:一堆鞋子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6,余数必须小于8.

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一起来把你们重大的发现读一读。

生齐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足虫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足虫打算把9只铅笔,每人分2只。可以分给()人,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预设:……

师:小百足虫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山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山楂平均分给3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分()个山楂,还剩()个山楂;请你拿出“学习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下面百足虫想考考我们大家的眼力,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

(2)18÷5=2……8( )

(3)21÷3=7 ( )

(4)27÷4=5……7( )

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也不错,百足虫想跟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大家一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1)7人 2人一组

(2)15人 4人一组

师在黑板上记录:_____人一组 剩余_____人

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大家观察老师记录的:“每组人数”与“剩余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人数必须小于每组人数。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百足虫一起学习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

师评:孩子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百足虫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子送给自己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老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足虫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

师小结:百足虫真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好孩子,不过老师也必须我ini门送去大拇指,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而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习例1

1.对比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1.PPT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 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 ÷ 2 = 3(盘)……1(个)

余数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