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断舍离读后感800字

2025/08/16读后感

此篇文章断舍离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断舍离读后感800字 篇1

疫情期间,我每天在家办公。面对我家55平米的小房子,每天都觉得很拥挤。这种拥挤感在老公下班回家后更加明显,两个人一下子让空间变得拥挤不堪。我在前天开始看《断舍离》这本书,因为微信阅读上又朋友在看。在很久以前就听过断舍离这个词,本能的觉得就是扔东西,扔掉杂念,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泻”,其实就像身体便秘一样堆积了太多东西,需要排出体外,重获健康。好像之前也看到过轻断食的推文,轻断食是从入口解决人的物质过剩,而断舍离是从出口解决物质过剩。

坦白讲,看完断舍离,我扔了一些东西。我家有很多我老公出差后回发的廉价洗发水沐浴露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他这个糙汉来说,出差在外可以用,但是有的选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选择用我的沐浴用品。质量好的沐浴用品洗完的感受毕竟不一样,像是头发就真的不会那么干涩,香味也会好闻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公每次出差会发的洗发水,一直堆积在洗浴间,却从来没有被消耗掉。我们处于节俭,觉得这东西还可以继续用,或者什么时候可以用,扔了太浪费,而浪费是可耻的,所以就保留到现在。可事实上,我们并不会用,哪怕放在手边,我们也会去选择好用的喜欢的洗发水,等喜欢的洗发水用光了以后也会及时的续上。

今天我把这些洗发水都扔掉了。

但其实断舍离的本质还是让人能够关注当下,缩小关注的点,降低自己的欲望,抛弃过多的杂念和欲望。我看到作者多次提到瑜伽。刚好我最近也在上瑜伽课,呼吸是瑜伽的基础。在我开始练习的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碰到难度大的动作,我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因为我面对困难时的恐惧和紧张让我忘记了呼吸。忘记了当下,忘了关注自己的内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还是要学会关注的自己的内心,关注当下。

当然,这本书还是有很多看了有些“迷惑”的地方。作为一个学术工作者,因果关系需要严格的论证。而作者经常提出某个观点后,紧接着举一个例子说某女士在断舍离后,就开始了新恋情,买了新房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多,论据存在很大的瑕疵。如果书中加上一些科学实验的例子,我可能更信服。如果都是主观的感受导致了客观事物的变化,那我觉得作者太唯心主义了。

总而言之,看了断舍离,我扔了些东西,不管作者强调的因果是不是能实现,但我单纯觉得扔东西的感觉就一个字“爽”!

断舍离读后感800字 篇2

《断舍离》是一本推崇现代家居整理的书。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离开对物质的执念,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要点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从而达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书中传授的整理技巧,果断”断、舍、离“,家里自然干净整洁。怕就怕知易行难,下不得狠心决心。

女人天生爱购物,网购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购买欲,不断买进的同时也引发了存储问题,再多的容纳空间也无法满足与时俱进的购买能力。东西越买越多,空间越来越满,房间越来越乱,心情越来越烦。当时因为头脑一热所以购买,到手了之后却并不觉得有多需要,这种情况太多了,舍不掉的”鸡肋“也积累的太多了。

果断舍弃用不到的物品虽然是个亡羊补牢的办法,但是如果能够做到冷静购物,不迷恋物欲,不因一时兴起而盲目消费,不将许多不大需要的东西弄回家,从根源上斩断购买欲才是治标治本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该如此果决断舍离,对于情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尽快整理好心境,舍弃那些让自己感觉不快的负面情绪,心境越来越开朗,生命越来越积极。

断舍离是源自瑜伽和佛学的哲学观念,与其它鸡血汤不同之处在于,它想告诉我们:人生整理不在于贴标签式的整理本身,而是静下心来检视自己的房间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余之物,鉴别出来就要毫不犹豫的丢掉,由此发现真正自己的需要什么,以及自己想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活得精彩。林肯说过一句话,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岁月,而是岁月中的生命。

问题是:现代人大致都陷入了一种全民式的焦虑:拖延症导致的焦虑,信息过载导致的焦虑,还有失眠,还有选择恐惧症等等。

有限时间与无限欲望和可能之间的巨大鸿沟,沟壑难填。

怎么办?我们几乎都需要跟自己来一场”断舍离“。

断舍离,是一个心智历练的过程,是一种做减法的修行。

断舍离,不是教导你怎么活,因为也没有人能教导你怎么活,只有自己最想清楚自己。断舍离,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就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所以,只要你用很诚恳的态度告诉他,他想要什么就对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失败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宁愿自己是上当被别人骗……”

断舍离读后感800字 篇3

曾经通过意象对话的觉察、体验,领悟到现实空间的清理对于调节内在心灵的效果,也在对来访者的工作中引导其通过感受与物品的关系而启动了他主动整理、归纳、调节的意愿,并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现实关系的互动发生了惊人的转变--当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名《断舍离》时,心中不由一阵悸动,斩“断“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废物的物品,“离”开对物品中的执着与依赖,让“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变得有序、和谐。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怀着消遣和印证的心态,没想持卷若珍,感悟颇深。它不是简单的收纳整理之术,而是引导人去面对与物的关系,觉察内心,回归感受力,直面困境,激发选择的动力与智慧。书的内容本来就让人感觉到清晰、透彻和温暖,可见这个“断、舍、离”的修炼不是取利获益的术,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显现出了修炼的效果。如果用意象来描述我透过这本书看到的作者的内心,那一定是窗明几净,清爽透亮,没有繁复多余,但并不单调匮乏,整体格局上透着美与细致。

“断舍离”是一种尊重,不是简单的舍弃与选择,而是将物归于其适当的地方,物尽其用。它所营造出一种“余裕”,是一种视觉感观的舒适,更是内心具有弹性的需要,也为内在的美与自在腾出了必要的空间。“断舍离”更是让我去审视我们因物品的困扰而消耗的时间和能量,通过主动的清理,而非被动的接受,对自己承当起必要的责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断舍离”更是相信和接纳的态度,把内心开放给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一边看书,我一边也在对照自己对物品的态度,脑海里闪过那些堆砌经年、闲置许久却总是不被处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从来不用但却一直被认为是“不能弃”“不舍弃”“不敢弃”“不愿弃”的东西,看来是时候要“断舍离”了,好好去体会与这些物品的关系,审视与它们曾经或正在发生的链接,选择用一种适当地态度对待它们------我想我的此举,不是因为书的立场所激发起的一种暂时冲动,而是内在的声音告诉我,我有清爽、和谐、舒适、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愿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适”释放出来,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对当下的智慧与勇气!

断舍离读后感800字 篇4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在一个听书的微信平台上,很新奇,很独特。又听说作者山下英子在日本做了八年主题讲座,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忍不住心痒,借给女儿买书的机会带回来一本,以快朵颐。

此书从表面上是讲家庭收纳类的,通过收拾自已居住的空间,让生活更舒适的行为技术。但深读以后却发现是一本类似于心理学的著作,通过收拾家中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更开阔更开心。通过“断”“舍”“离”三个阶段,让自已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从而走向更加精彩的人生。

当下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更是物欲横流的世界。在商家狂轰滥炸般地促销鼓动下,我们人人奋勇,个个当先,本着买便宜的原则,大量购买那些“以后”“或许”“用得着”的商品,不知不觉间我们的家中已变成了仓库,变成了垃圾堆,虽不停地收拾规整,但过不了多久还是一塌糊涂。有些东西,明明知道用不上了,但自幼铭刻在骨子里的厉行节约决不浪费的观念却让我们舍不得丢弃,这样一来,物品成了主角,我们则变成了物品的奴隶,终日受其所累。

断舍离则成功地解决了这一生活难题。

断,是断绝想要进入家中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弃家中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让自已处于自在的空间。主角永远是我们自已,时间永远是当下,物品是否适用于当下的我,适用则留下,反之则该送人送人该丢弃丢弃。若能彻底执行此原则,肯定会得到一个清新整洁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环境又影响人的心情,好心情则会让人选择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如此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生活品质,使人生越来越舒服。

互联网时代,信息量浩如烟海,常使我们在工作中疲于奔命。断舍离思维可以改变我们陈旧的思维方式,挖掘出一个全新的自已,遵从自已内心的想法,清醒地分辨出哪些才是我们想要的,哪些是我们该舍弃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肯定自已,相信自已,知行合一,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迈向更精彩的人生阶段。

到底有没有这么神奇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断、舍、离吧!

断舍离读后感800字 篇5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出美感”

这几句话出现在这本书的末端。

咳咳,我觉得呢,《断舍离》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感觉比较的啰嗦,干货总结可以更加简洁明了一些,不过这也许就是日本人的特点吧,日本人比较多话,废话很多,话痨国家的特色。(看日剧多了以后是这样觉得的)我认为也有一部分和日文翻译成为中文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说实话翻译了,语句上来说总会有一点奇怪的。

从整理自己的空间来整理自己的人生,这应该是一种哲学,我们的空间之所以乱,并且有很多自己不需要了的物件,还不是因为我们对着自己想要什么还有不想要什么而不懂取舍,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是这样,买东西的时候也并不是什么都能够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而走到超市里面,销售员一推销就很容易被影响,之后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

现代人感觉比较难找到自我,手机、电子设备都比较难离手,我们有时候上网看到别人觉得不错的生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实际上自己如果也拥有了,也许也不是那么的快乐,这本书也讲究活在当下,不必为了某个将来的某一天而做了非常多的准备,因为我们也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和未来某一天的自己是否想法一样。

不得不说这本书很有瑜伽修炼人的感觉,因为我认识的瑜伽老师,或是身边做瑜伽的朋友都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对物质追求也不是那么的多,自己很舒服,让别人也很舒服。

这本书更多的是推崇一种 自在 自由 的生活方式,不必为了一些外界的因素而让自己那么辛苦,压力那么大,就比如说作者在书中讲到的“我曾经尝试在讲座上提问题:有了或许很方便,但即便没有也不会伤脑筋的是什么?当时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单身女性的答案是 男人。”

其实我也有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在日本和在中国的人民素质的问题,日本人可能更讲礼貌一些吧,什么都会表示的恭恭敬敬的,在街上看见很奇怪的人,比如在父母眼里的同性恋(我觉得还很正常但是长辈们接受不了),日本人可能也不会投射太怪异的眼光,而在中国可能还会被围观什么的,所以我认为在中国可能会比起在日本来说,自由度会需要随着人们的素质提高而提高,毕竟还有很多事情受到传统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的影响的。

最后总结就是,这本书并不是完全讲整理物件的,而是告诉人们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做自己当下的想做的事情,从物件反映出来的生活上的问题,需要市场去解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