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2025/08/16教案

此篇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所写。主要是通过回忆有关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笑谈《水浒传》、趣谈“碰壁”、放烟花,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来反映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

本文可以按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也可以按事件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一件小事。全文以围绕结尾处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展开,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根据语文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说教学过程】

说设计思路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的自学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性学习,自主读书是最重要的。当教师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通过加强默读、自渎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文章读通了读透了,这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会水到渠成。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谁来说说课文围绕鲁迅先生写了几件事?

二、学习“笑谈水浒传”

1、读有关段落,想想这部分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的句子,通过重点词句加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总结学习第二件事的方法

学习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件事。

四、学习“笑谈碰壁”这件事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五、学习“放烟花”

六、总结全文

1、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的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

(又一次出示投影片上的一段话,师动情地范读。)

2、同学们,请你们再一次读这一段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

泪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往事一点一点地浮上心头,此时此刻,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xxx的一个音容笑貌。同学们对伯父品质的不同归纳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个善良的伯父;

一个希望下一代幸福生活的伯父;

一个一心替劳苦大众着想的伯父;

一个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伯父。

七、拓展延伸赠送鲁迅的名言

1、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2、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3、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篇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所写。主要是通过回忆有关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追悼鲁迅、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来反映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本文可以按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也可以按事件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一件小事。全文以围绕结尾处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展开,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在具体的叙述方式上,第一件事主要是场面描写,第二件事主要是作者的叙述,第三件事主要是对话描写,第四件事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为主,第五件事主要是女佣阿三的讲述,以侧面描写为主。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叙述方式,这也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

2、学会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在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优秀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xxx势力,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本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一教时,根据语文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整体感知。

3、学习第一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理清文章脉络。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试加小标题。

教学这一节课,我采取“整体认知”入手,先理清课文的结构,然后再教学第一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以“自学──小组讨论──反馈评议”为基本教学模式。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之后,读懂了什么?在具体的操作阶段,我预测了学生可能的几种回答,并据此进行教学。例:

1、若学生讲本文主要是写鲁迅先生的,则相机介绍鲁迅先生(请学生介绍)。

2、若学生讲本文的作者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关系,则介绍“周晔”。

3、若学生讲本文是一篇写人文章,则复习写人文章的写法。

其次,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1、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试加小标题。

2、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划出有关句子。

可以说,以上两个问题是本文的“教眼”。因为教学本文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出发,然后逐题解决,达到了整体认知,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学生对本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再次,在教学第一段时,我也以重点突破为主。在学生读了以后,让学生说说产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抓住这个关键句子,理解“爱戴”的词义,找出哪些句子写出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懂得了场面描写,又明确了第一段与第二至五段的“果因”关系。接着,发挥学生主动,谈谈在这一段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读懂了什么?同学间交流评议(这种方法好就好在避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那种一问一答的单调乏味感,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学生学得认真、透彻,教师上得轻松,又何乐而不为呢。)最后,朗读本段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最后,进行本堂课的小结(让学生小结为主),并进行作业练习。

在板书的设计上(见教案),我也注重简单,但又不失清楚。在看了板书之后,本篇课文的结构特点一目了然。

总之,在具体的上课操作之后,教师本人的自我感觉好,达到了课前制订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对课文两方面的整体认知: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知;二是对文章结构的整体认知。在教法上,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性,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既节奏紧凑又不失快乐的课堂中,学到了应该学到的知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积累描写鲁迅神态、动作的词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鲁迅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学习重难点:

1、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2、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独立阅读教学策略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收集鲁迅逝世前后的资料。

2、熟读课文。

二、激趣导入

1、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件出示鲁迅像)

2、快速读文,想想文题中的“我”是谁?

3、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找出描写“我”在灵前行为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揭示其与后几段的关系。

三、初读课文

1、自主读书(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求: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3、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四、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文章的段意概括出最简单的话和词语,二是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句子和词语。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小标题。

五、拓展练习

老师用课件展示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相关片段,谈谈体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课文

1、听写生字

2、复述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品读感悟

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学习第四段“救助车夫”,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①边读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②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语句,想想这一段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扶、洗、敷、扎”等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2)学习第三段“笑谈‘碰壁’”,体会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笑谈‘碰壁’”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①读:首先就是要细细地读句子,看看句子明显的意思是什么?

②找:从句子中找出含义特别深刻的关键词——“黑洞洞”、“碰壁”。

③联:联系上下文把句子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体会深层的意思。启发:光线暗,真的会把鼻子碰扁吗?它是用来比喻什么?

(3)自主学习第二和第五段,同学交流。

学习第二段“谈论《水浒传》”,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4)默读第五段“关心女佣”,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3、总结伯父的品质

4、学习第一段“深切的怀念”

(1)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了解什么事使“我”惊异。

(2)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因此人民爱戴他。)

三、巩固延伸

说说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四、作业设计

摘抄描写鲁迅动作,语言的句子进行体会。

五、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切的怀念

谈论《水浒传》

笑谈“碰壁”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篇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篇5

一、分析教材

这篇文章是以鲁迅先生侄女的角度去描写其人的。作者通过回忆伯父生前留下的深刻印象的几件事,来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怀念与敬仰之情。本文在表现人物品质方面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语言内涵深刻。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以及本文的具体特点,制定了本课的目标如下:

1、正确读准“挽、囫、囵、恍、搞、枣、霜、详、逝、章、咳、嗽”12个生字的字音。注意多音字“正”“冠”;注意“嗽”字的写法,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的意思。

2、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段落结构,明白文章的是围绕“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句来写。

3、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本文共分两个课时

1、第一课时内容安排:

A、整体把握单元的课文大意,据单元导读弄清本单元教学要求。

B、快速浏览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

C、学习生字词

D、学习“救助车夫”的事例。

2、第二课时内容安排:

A、学生根据学习“救助车夫”时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谈《水浒》”、“谈碰壁”、“关心女佣”的事例。教师重点引导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B、学习“追悼鲁迅先生”部分

C、总结全文

D、课外阅读有关鲁迅的资料。

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A、正确读准“挽、囫、囵、恍、搞、枣、霜、详、逝、章、咳、嗽”等12个生字的字音,注意多音字“正”“冠”,注意“嗽”字的写法,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的意思。

B、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明白文章的是围绕“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句来写。

C、学习通过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六年级学段的学生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再加上本单元导读中提到要“理清文章思路”的要求。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课文结构。”

同时,又因为文本的叙事时代背景离学生比较久远,学生对此感到陌生,这有碍于对一些重要的句子的理解。所以将本课时的难点设置为:理解“伯父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一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第一课时教学方法

1、整体导入法:单元主题教学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在主题内容学习之前对整组课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它以导语为切入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受单元专题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让学生明确本主题的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对于主题教学来说,采用单元整体导入,了解选文的大体风格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主题学习的方向。

2、朗读感悟法:叶圣陶先生说:“朗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知识的积累是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这对于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七、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整体导入:

1、把握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检查预习:说说这单元的文章都跟谁有关系?(鲁迅)谈谈鲁迅初步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不强求)

2、学生朗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师板书学习目标)。(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和老师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检查自己是否达成目标)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通过他身边亲人的描述了解他,看看生活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单元的整体把握入手,有利于将原来支离破碎或者不太明显的东西建构成一个立体的教学体系,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实现阅读的高效积累及教学的最优化。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最能说明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句子,划出来。

2、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文章写了鲁迅的几件事来表现他是一个这样的人?

3、请你给文章分一下段,你会分几段?根据什么来分?(事情)

4、请你再快速浏览课文,除了按事情分段,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可以为我们分段提供参考,你发现了吗?(空行分段)

5、 请给每一件事起一个小标题。

6、 想一想,这几件事和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关系?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是学生在快速阅读后对信息的筛选、整合的过程,是语文实践能力的体现。也是本单元的目标之一。对课文运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是整体把握的更高一层次的要求体现。但在已明确了分段的情况下,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能让学生更明确文章的结构层次,从而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请大家注意:这个环节中我们快速默读和快速浏览的阅读方法。快速默读意在学生能更加专注地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答案。而快速浏览旨在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从具体事例入手,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

高尚品格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受感动的一件事,估计学生大部分会找出帮助车夫的.事)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段,边读边想这段中哪些细节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出示动作描写片断,学生齐读,划出描写动作的词。“扶、蹲、半跪、拿、夹、洗、敷、扎”

5、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半跪”感受鲁迅的“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这些动作哪些是写鲁迅的?哪个动作令你最受感动、最能体现他为别人想得多?为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天气的寒冷和时间长久,以及鲁迅与车夫之间的身份差异,来感受鲁迅的“半跪”)

6、指导朗读,抓住动词读出自己的感动。(先自由练读,再齐读感悟)

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却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阅读课。在这里我们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7、从鲁迅的帮助车夫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鲁迅的确是为别人想得多,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得到?(掏出一些钱,把剩下的药和绷带给了他)

8、师: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鲁迅在街头帮助了一位车夫,如果你们帮助了别人,你们的心情会怎样?鲁迅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沉重)

9、 出示神态描写的句子,抓住“严肃”和“叹气”引导学生理解。

10住“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引导学生:鲁迅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作补充并小结:鲁迅由这位车夫想到了千千万万的车夫,想到了中国千千万万的穷苦人,他们处在水深火热中,这都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鲁迅知道原因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旧社会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11、指导朗读,抓住人物的神态,读出沉重痛心的感情。

阅读教学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在这部分,我们让学生选择文中最令他们感兴趣的事例来写,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充满热情地学。我们让他们边读边思考问题,是为了让他们做独立的阅读者。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设计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思想得以碰撞,灵感得以激发,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学生的学习主体得到充分体现。

在理解“半跪”和鲁迅为何叹气,为何严肃时,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的体验。让各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而不是老师设计好了标准答案再引导学生寻找“标准”。

四、老师总结:

这就是鲁迅先生,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个忧国忧民的老人,文章中还有其它几件事也都表现了他的这些品质,下节课,我们就用学这段的方法来自学。出示学习方法:

1、 朗读段落,想想通过什么来描写人物,划出有关词、句。

2、 通过关键的词句来理解人物。

3、 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4、 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在已有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去重新构造自己对其他事件的理解。这就正好体现了新课标上说的“学会自主学习”,也完成了一种学习方法的迁移。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阅读有关鲁迅先生事迹的书,扩大学生的信息采集量,从其他方面加深对鲁迅的了解,再重新回归到主题阅读上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课文。这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编排的目的是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实回忆,展示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文章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有五段,讲了五件事。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追悼鲁迅”是果——写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二至五段先后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从这四件事的叙述中回答了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文章最后总结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编者编排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是培养学生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22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4句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方法达到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的目的;

2、通过默读、指导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质疑、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的学习,达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空练习的方法,学习掌握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理解4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互相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讲解法、朗读法、设计练习等;准备让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填表格”六步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

情境教学法:为激发学生对鲁迅的高尚人品的崇敬之情,奠定情感基调;讲解法:老师通过寥寥数语就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写作背景、人物介绍等内容向学生讲解、讲述、讲读,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朗读体会法:通过导读、默读、份角色朗读、感情朗读,让学生走近人物,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目的;自主学习完成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能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自主学习,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说教学流程

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在复习导入板书课题之后,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扫清生字新词障碍,正确流利的通读课文。(然后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并板书如下:受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为了突出这篇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我简化教学过程,把教学的定位定在理解、品味语言,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同时巧妙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和谐、完美的落实。这堂课主要有五大环节。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首先,我对照鲁迅先生追悼会的情景视频,配音解说,再现课文的第一大段重点内容。然后请学生谈观后感受。这一情景的创设,“未定曲调先有情”,拉近了学生与鲁迅的距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到鲁迅先生的事迹中。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找准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1、在学生自由谈感受之后,我提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广泛的爱戴?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的句子。

2、理解并板书本文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再问:文中的“别人”指哪些人?板书:亲人、车夫、女佣。

3、我再问:你觉得课文中的那几件事最能体现鲁迅先生为别人着想的品格?

这样就抓住了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生围绕这一中心句来了解鲁迅先生的事迹。

(三)精读重点段落——《救助车夫》,品味课文思想及写法,指导学法。

我用(以下流程:“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填表格”)六步学习法指导学生完成对重点段落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逐步总结,用多媒体课件一一展示六步学习法,同时相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的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的叹了口气。

填表格练习(发给学生空白表格)、并相机板书:善良

(四)教师由扶到放,学生自主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一环节通过运用

(“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填表格”)六步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谈《水浒传》”、“谈碰壁”、“关心女佣”段落。达到理解重点句子(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感情朗读重点句、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的目的。相机出示课件中的重点句、表格填空,相机板书表现人物品格的关键词:含蓄、幽默、风趣、顽强、乐观、平易。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我说:感谢周晔,她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怀的事情,同学们现在知道作者的泪珠为什么会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吗?因为(教师指向板书)学生回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再读此句。

2、说写练习: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谈读后体会,再把几个相同句式合起来写成排比句,用自己想对鲁迅先生说的话作结束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