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1
这节课《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在学习除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知道,有时恰好分完,有时还有剩余不够再分一份,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
在摆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连麦互动,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摆、说的过程与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认识当有剩余的时候,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解决,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而剩余不够再分一份的数叫做余数,为抽象的'算式建立表象支撑,加深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应具有“趣味性”,在这里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拼图的游戏,还有侦探柯南推理的学习活动,以侦探柯南观察发现,思考推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在得到结论后,我还给学生随意出题,验证结论是否总是成立,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我欣喜的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数学问题而思考,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等让学生自主探究,时而安静思考,时而踊跃发言,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真正的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课堂动静交替,学习效果显著。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是线上网络授课,受到网络不稳定的原因,在连麦互动中,出现有回音、不清晰的现象。另外,在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展示环节,如果能够分批按数字上传呈现的话,效果会更好,方便孩子们观察比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在把控好整个教学大环节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一些小细节,这样会更完美,效果也会更好。我会不断学习,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2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通过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平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引出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唯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整节课,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学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种分法的含义,同时,也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了除号,突破了“除法的含义”这一数学难点。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除法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的基础,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平均分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效果不错。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
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在学生提问题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可以是加法的、可以是减法的、也可以是除法的,从现在开始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除法
新课标指出: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让学生利用10支铅笔代替10个竹笋,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充分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自己的分法。
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再通过有效的利用已经得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或者动手画一画等方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抽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意义。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学生对平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分萝卜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拓展: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根小棒平均分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能力。
五、不足之处:
1、在学生操作时,总感觉组织课堂有些累。
2、由于学生两极分化厉害,有些孩子通过操作才刚刚理解平均分的意思,可是有些孩子不但理解平均的意义,还会用乘法口诀很快说出商。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4
《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曾一度陷入了误区:过份地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发挥,任何知识都千方百计地引导,一定要让知识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如第一次我在二9班教学这一课时,引出“÷”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家能不能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平均分呢?学生由于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基本上是用“猜”的,他们说出了×、+等各种符号,我都一一否定了,最后才汪广溪同学终于猜出了是“÷”,整个过程花了3分钟左右。课后我进行了思考:这样的创造是真的创造吗?归根到底,这个知识还是教师“挤牙膏”似地从学生地方挤出来的,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也并不见得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喜悦。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二10班教学时又进行这样的尝试:同学们,平均分在我们数学上还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这个符号你认识吗?(学生纷纷说是除号),再请他们观察除号有什么特点。与第一次的教学相比,这一次直截了当地出现÷,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加深了对除号的认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通过这一环节的对比教学,我对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角色的定位中教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索性固然要突出,但必要的'时侯,教师也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地介入学生的学习。这也需要我们站在课改的潮流中常常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实践,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份真实。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5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6
森林聚会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第4849页的内容。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分东西的快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4个和6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3个和7个,因为大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10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通过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
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最后我说小动物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玩的很愉快,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知识,你说对吗?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本堂课通过情境串的教学,小动物拟人化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动手操作的乐趣,给学生们全新的感受,那就是原来数学课也很快乐,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