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2025/08/17读后感

此篇文章《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篇1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在初一时已经接触过了。当时只是看到了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纠葛,起起落落的心情,让人沉浸在其中,两年年以后,再次翻阅,别有一番风味。

班纳特家有个女儿均未出嫁,而班纳特太太是一个神经质虚荣心十足的女人,每个女儿嫁出去是她这一生唯一的大事,但她却从不费心管教女儿,虽然班纳特先生是个顾家的老绅士,但却放任妻子和女儿的不得体行为,宁愿躲进图书室寻求平静。简·班纳特是班纳特家的大女儿,容貌美丽、性情温柔、沉静;伊莉沙白·班纳特是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个性活泼大方、聪慧与美貌并俱;三女儿玛丽容貌不若其它姊妹出色,因此便在品德及知识上用功,但也造成她的自大态度;排行第四的凯蒂个性浮华,与妹妹丽迪雅最热忠跳舞,但举止常失礼而不自知;小女儿爱慕虚荣、注重享乐、跳舞和与军官斗闹取乐是她生活的唯一目的。有一天他们家附近的搬来了一个有钱的单身男子彬格莱·查尔斯,他是一个个性温和、做人真诚不拘泥小节的富家青年,在一次宴会上彬格莱恋上了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并且简·班纳特也爱慕上了他;而彬格莱的好朋友达西·费茨威廉个性拘谨严肃,不善言词常给人自大傲慢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伊莉沙白,但是因为班纳特一家本身并不是得体的家族令这两段恋情受到障碍,伊莉沙白一开始就对傲慢的达西存有偏见。

爱情里总是“不合时宜”地出现一个第三者才会更加显得吸引人眼球,才会让人觉得主人翁们是排除万难最后在一起是如何珍贵的。达西和伊莉莎白的感情纠结里,骗子韦翰就充当的这个第三者。只是这个第三者,不像现代电视剧里演的那么惹人讨厌,相反的,他英俊潇洒、善于言谈。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伊丽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处处显得精明能干的伊莉莎白却在韦翰那里摔了跟头。显然,她选择相信了韦翰对达西的恶语,而对傲慢的达西心怀偏见。达西明显是爱伊莉莎白的,但是两人却因为达西的高傲,伊莉莎白的心存偏见,加之片子韦翰的从中作耿,他们的爱情迟迟未能萌芽。伊莉莎白是个有胆识有远见的女子,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在当时那个女子没有地位的年代,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实属难能可贵。好在爱情的伟大就在于它的势无可挡,加之伊莉莎白无畏的个性,最终伊莉莎白和达西排除重重万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回到现代社会,人们对爱情随意而不重视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尤其是看了热播的电视剧《蜗居》、《裸婚》等等,那种金钱至上,小三泛滥、不负责任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慎重考虑现代年轻人对爱情的态度。现在年轻人对爱情越来越开放,没有太多了解就可以做男女朋友,感到不合适了立马分开,完全是快餐式谈恋爱,根本不存在或很少有像达西和伊莉莎白这样爱得浓烈的爱情。这对神圣的爱情简直是种诋毁。无论如何,至少我还是相信真爱的,也相信这些具有讽刺意味的电视剧的热播,能让疯狂的年轻人冷静下来,醒悟到一些东西,领悟到真情的可贵。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篇2

起初看到这本书时,我一眼扫过,误以为是最近热播的电影《傲娇与偏见》,后来打开发现书的内容与电影的内容完全不同,又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傲慢与偏见》。后来由于老师让做读书笔记,我便把这本书看了三、四遍。与这本书结下了不解的渊源,其中有许多值得分享的地方,下面请听我细细说来。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作品,围绕贝内特先生一家几个女儿的婚姻展开,主要是二女儿伊丽莎白与世家公子达西的爱情。而我从中得到了两点启示,一是全面理性地看待他人,深入了解后再做判断。二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柔和的小提琴缓缓流淌在夜色之中,个色的小礼服,在舞台上肆意摆动,书香鬓影绰绰约约,手拿一只高脚杯,醇厚浓郁的味道弥漫在整个舞会。伊丽莎白与达西在这里第一次见面,但因达西先生对宾利先生说的那一句:她的长相倒还过得去,可是还没有美到,让我一见倾心,我没有兴趣去抬举那些被别人冷落的姑娘。落入了伊丽莎白的耳中,由此,主人公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从这一刻起油然而生。在他的印象里,达西先生始终是一个傲慢无礼的人。以至于后来听信了年轻军官威科姆的'谗言,对男主人的偏见更深,对达西自身的傲慢,更加厌恶。而后来打新发现自己喜欢了这个聪明活泼,直率开朗的女孩,可伊丽莎白却没有接受他,后来经过从达西的管家、妹妹和他身边的人的话中,伊丽莎白了解到达西是一个善良温和,令人尊敬爱戴的公子,对他的偏见才改变,而达西也慢慢的放下了自己的傲慢。

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我们不可仅看第一面就给这个人下了结论,就像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一印象,以为自己看过,如果随手把它丢在一旁,就不会发现这样一本有好书。因此了解一个人,更要深入。看待他人要全面,不可存在偏见。同时看那东西好问题也是一样,因抛开一切片面的问题,去客观理性的分析。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面对如今网上的舆论信息,在发表自己的评论时,我们不可一味跟风对名人艺人或者是陌生人,进行一味的辱骂误解,我们不应只看到消极的一方面,而看不到积极的一方面,要了解清楚事实的真相后再做出评论。多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随波逐流,被人牵着鼻子走,要客观,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少一些偏见,多一些理性。

书中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婚姻只有物质,没有爱情,莉迪亚和威克姆,把婚姻当做儿戏,只有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是具有爱情与物质的,他们彼此相互欣赏,相互认同,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他们是幸福的,也是长久的。

从中告诉我们: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婚姻要全面考虑,要具备爱情与物质两个方面,相爱的两个人要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彼此关彼此相互欣赏尊重,爱情才能经久不衰。否则就会像戴安娜王妃一样,一生婚姻不幸。

曾有人说:如果你还没瞎,就别从别人口中认识我,社会这么大少一点偏见,少一点傲慢,多思考。的确,让我们理性客观的去看人和事,多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篇3

傲慢,这个词虽然是贬义词,但它却在男主人公身上明显存在。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达西先生,出现在好友彬格莱举行的一次舞会上。他不仅长得英俊,而且也很富有;但同时他也很无礼、很傲慢。因为彬格莱是一位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年轻英俊,生性活泼,开朗随和,所以他有很多朋友,自然也有很多人参加了他举行的舞会。这些人中当然也有很多漂亮的女士,但由于达西先生的傲慢,他对舞会上的任何一位女士都没有产生好感,相反还让伊丽莎白受到了他的怠慢。因为达西先生的傲慢和无礼,所以没有人想到他会爱上舞会上的任何一位女士,尤其是被他怠慢过的伊丽莎白。其实不然,后来达西先生慢慢发现了伊丽莎白的机敏聪慧,谈吐不凡,并且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他却极度克制着自己的感情,没有向伊丽莎白求婚,原因是他看不起她的家人,但他对她的爱的确十分强烈,最终克服了家庭、地位的障碍,终于向伊丽莎白表明了心意。傲慢是对爱的一种掩饰吗?它的确是一种习惯超速行驶的情感。

伊丽莎白是班纳特姐妹中的第二个,也是本故事中的女主人翁,她不仅美貌出众,而且聪明过人。在舞会上受到达西先生的怠慢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对达西产生了偏见,可是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样子早已进入伊丽莎白的头脑,还怎么对他产生好感?对于旁人的点评又怎能轻易置若罔闻?伊丽莎白对他有偏见是很正常的,所以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大家也不难想到,伊丽莎白拒绝了他的求婚。但令我们没想到的是:最终,达西与伊丽莎白走到了一起。这虽然很出乎我的意料,但仔细一想,也不难想出。因为伊丽莎白对达西存在着偏见,所以就让伊丽莎白对达西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偏见也间接的对爱的产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偏见,其实就是爱的红绿灯。

由于达西的傲慢,致使伊丽莎白对他产生偏见,以致拒绝了他的求婚。但是拒绝了一次求婚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不能够在一起。因为达西的`傲慢而使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偏见,所以在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她不仅没有接受他,而且还痛斥了他一顿,而正是因这一顿痛斥,让达西认识到了自己的傲慢,此后他变得不再傲慢了,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也随之冰释了。最终,两人终成眷属。

所以,爱就是傲慢与偏见的整合。正是因为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的偏见而使二者结合在一起,并且相克相生,使得傲慢与偏见都荡然无存,最终才产生了爱的果实。

爱,竟能使两个人到如此地步。一次邂逅,一次目光的交融,就是永远的合二为一,就是与上帝的契约,纵使风暴雷电,也无法分解这种心灵的黏结。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呀!在爱面前,连傲慢也不得不低下他高贵的头颅。爱的力量实在是太高深莫测了,在爱面前不仅傲慢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就连偏见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在这个世界上,傲慢与偏见根本就不是爱的对手,傲慢与偏见在遇到爱之后不会让爱消失,相反,它们只会双双变成爱的俘虏。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篇4

对于名著,总能让人心生敬畏。我习惯的做法是,先去阅读原著,再去找相关的影片来观看。先通过文字直观了解作者要表达的世界,再通过立体的视觉影像来感受这份艺术之美。所以对于《傲慢与偏见》,我也习惯性的先翻阅了书籍再看了同名电影。没曾想,书中的故事出乎意料的精彩。

书的作者是简·奥斯汀,她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正是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盛行时期,整个社会弥漫着金钱权力至上的风气,女性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因此她们总把幸福寄希望在与一个有钱有权男人的婚姻中。然而生活在这种社会风气下的简奥斯汀,却有着自己独立的爱情和婚姻观。她曾与一名叫勒夫罗伊的穷小子律师一见钟情,而社会只能接受未来女婿必须有经济实力的牧师家庭与另一方家庭亦与富贵之家联姻的执念,导致这对苦命鸳鸯从此再未相见。后来,她因不愿追逐没有爱情的金钱婚姻,毅然决然选择了跟从自己内心、拒绝了一位继承大量遗产的富家公子。享年42岁的她,终是一生未嫁。

我很是感佩作者在当时风气下对自由纯粹爱情的追求。关于她这一思想,不难从这本书中发现,另外小说在叙事结构安排方面也非常巧妙,总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一直往后读,开场白不无偏颇地写道“一个富有的单身汉所缺少的一定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太太,这已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小说以班纳特老爷子家聪慧个性的二女儿伊丽莎白与高傲冷淡的贵族子弟达西的感情线为主线,通过对人物凯蒂乔治威科姆在乎情欲的婚恋观,卢卡斯科林斯之间金钱利益为上的婚恋观,吉英彬格莱理想型婚姻及男女主人公完美型婚姻四个角度,阐述了作者所认为的几种不同婚恋观,同时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更加坚定了她看待婚姻幸福的态度——仅仅为金钱、权力、相貌而结婚的`婚姻是不被赞同的,只有根植于爱、尊重、理解和金钱基础上因爱情而结婚的婚姻才是最为理想的。

作为一名年轻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过程中,主观情绪上便是对科林斯极度谄媚奉承的不屑,对因未接受到良好家庭教育而变得放荡无知凯蒂的惋惜,对乔治威汉姆虚伪见利忘义渣男形象的不耻,对吉英宽以待人温柔善良的赞许,对班纳特夫人虚荣无知不懂谦卑的无奈……幸运的是,这股不满最终随着当初对达西有极大偏见慢慢发现真相后因人格魅力爱上他的伊丽莎白、和为爱消除傲慢降低身份不断改变的达西之间的爱情而释然,我从未想到原来书名是这样得到的,原来爱的力量强大到竟能改变一个人二十几年来高傲性格。

或许,我对于爱情与婚姻方面理想主义了些。即使在2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在寻找终身伴侣时依旧深受前两种婚恋观的影响,例如前几年流行一些词“颜控”“外貌协会”等,也就是不无偏见的以貌取人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又有多少人因为地位、权力而趋近。我无意对此现象作出评价,但我想我和作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愿对于那些更渴望拥有爱情而成立家庭的人来说,少一份将就,多一份理性,幸福是自己的,不是晒给别人看的。

很幸运我在桃李年华能与这本书邂逅,尚能保持理智,找到适合自己的婚恋观,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最后也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篇5

其实傲慢与偏见我是初中读了一遍,高三的时候趁每天中午能读一点又把它读了一遍。时间隔了有点久,对具体事件顺序的记忆可能有些模糊,但是这本书留给我的感动和思考大概还是有的。

其实刨去书中别的人际关系和故事什么的,留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应该也就是跟大多数人一样,是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他们之间的爱情既不想伊丽莎白的妹妹那样轻浮而草率,也不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平淡,索然无味,只是因为彼此合适而在一起。其实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婚姻,都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没有爱情。

学生时代的爱情,虽然青涩美好,但是毕竟我们还处于一个三观的养成期,生活没有独立性,未来还是一片迷茫和不确定,所以我觉得学生时代的爱情大多都会夭折了,夭折于对现实琐碎生活的缴械投降,夭折于现实不像童话,不像偶像剧,夭折于我们对它不切实际的期待终究抵不过柴米油盐。学生时代的爱情,多么简单,又多么脆弱。最后能步入婚姻殿堂,步入婚姻殿堂之后又能经营好自己婚姻,继续幸福下去的,多么幸运,寥寥无几。

为什么从夏洛特和柯林斯说到学生时代的爱情,其实我也说不太清楚,就是感觉步入社会之后,爱情不再有学生时代那么纯粹,很多人在一起不是因为喜欢相处,而是因为害怕孤独,最后很多人就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只是因为彼此适合而结了婚,选择和一个不那么爱的人度过下半生。

我刚刚说的两种情况,仿佛都没有办法在感情方面有一个很好的结局,但是我还是依然相信爱情的,我在这里想歌颂的就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其实我认为在这本书里面伊丽莎白才是最值得我敬佩的人物,她宁愿冒着一贫如洗孤独终生的危险,也不愿意嫁给一个既不爱她她也不爱的人,她因为达西的傲慢而对他有不好的偏见,认为他是一个高傲自大不尊重别人的贵公子,但她却在跟达西的相处和交谈中彼此都被对方的性格,谈吐相互吸引,互生情愫。而令人庆幸的是,达西也终于正视了自己的内心,勇敢的放下身份尊卑,去表达他对伊丽莎白的爱慕,这在他们那个时代本就实属不易。

他们两个,一个傲慢,一个有偏见,但是最终都因为爱情,一个放下了自己的傲慢,另一个也消除了自己的偏见,他们两个的`爱情无疑是这本书里面最出彩最扣人心弦的部分,他们的爱情也不像伊丽莎白的姐姐和达西的好朋友那样优柔寡断,左顾右盼,而是在确定了自己的心之后就异常坚定,要将自己的爱情甚至可以说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命运都要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做出选择,别人都无法左右。

我想这才是正确的爱情吧,在对一个人有深入了解之后,而不是见色起意,是两个人真正灵魂的契合,而遇到之后,就要向无问西东电影里说的那样“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应该就是坚定地跟随自己的内心吧,我相信世上一定会有一个人跟我们如斯契合,自从遇到他的那天起,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篇6

其实看《傲慢与偏见》,其中的几种爱情观念和当下的现实也是不谋而合的。夏绿蒂和柯林斯虽然在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爱情,这样的婚姻无疑是盖着金丝面纱的悲剧;莉迪亚和欠着一屁股债的威克汉姆私奔,虽然二人是有爱情相伴的,但是物质上却难以得到保障(好在达西帮助了他)。很显然,伊丽莎白并不支持这样的婚姻,她反对把金钱当做连结婚姻的筹码,也不希望将婚姻当成儿戏。她理想中的婚姻是十分重要的,爱情必不可少,但是完全盲目又是不可行的。

放眼现实,也不缺少这两类人的。在现代社会物流横流的背景下,许多人都被缚上了黄金的枷锁,眼里心里都被金钱掩埋,于是乎,婚姻也成了交换金钱的 筹码。不得不说,这样的婚姻着实无趣,并且背离了自己的真心。当然了,自古以来就不缺乏痴情男女,想当年那双双化蝶的梁祝,想当年那同受惩戒的白蛇许仙,那想那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无不是痴情且坚定的人儿,虽然最后都没有太完美的结局。当然,并不是不欣赏他们,这样的爱情的确惊天动地,可歌可泣,不过在爱情基础上考虑考虑婚姻条件也是无可厚非的。

最后,伊丽莎白敢于追求女性人格平等,有思想有主见。达西是大家眼里的富公子,是女孩子们很希望交往的对象,但是达西抛开等级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伊丽莎白却拒绝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达西的傲慢,而他的傲慢恰恰又是他们门第差异的表现。于是,自尊心强的伊丽莎白就不干了,她需要的是平等的婚姻,而不是这种等级分明的相伴。之后,达西慢慢改掉了那些傲慢的作风,伊丽莎白看到了他的真心,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了。而这些也是她有思想有主见的'一个表现。在母亲的唠叨下,伊丽莎白并没有变得和旁人一样,以富贵取人,而是随自己的心走。

喜欢伊丽莎白这个角色,因为种种原因,但是最值得感谢自然是作者了。其实除了伊丽莎白,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是形象分明,十分生动。在此,不得不提作者在小说中对人们金钱欲望的描写,着实让人忍俊不禁,又引发出许多的思考。

如同班纳特太太惊呼:“噢,是个单身汉,亲爱的,确确实实是个单身汉!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镑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福气!”

如同描写达西的场景:“但是他(彬格莱)的朋友达西却引起了全场的注意,因为他身材魁伟,眉清目秀,举止高贵,于是他进场不到五分钟,大家纷纷传说他每年有一万镑的收入。男宾们都称赞他的一表人才,女宾们都说他比彬格莱先生漂亮得多。”

其实,谈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写的《小王子》。小王子说:“你要是对大人说:‘我看见一幢漂亮的房子,红砖墙,窗前种着天竺葵,屋顶上停着鸽子?’他们想象不出这幢房子是怎样的。你得这么跟他们说:‘我看见一幢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马上会大声嚷嚷:‘多漂亮的房子!’”

所以,喜欢伊丽莎白更是因为她有着真性情,而我们的世界,需要这样的伊丽莎白!